初中数学教学低效行为窥视及矫治
2017-12-12周亚玲
周亚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54-01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高效课堂的辩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却存在着真空地带,这个地带的主宰者显然是教师。更多教师苦于相关高效教学的理论距离自己太遥远而无法付诸于教学实践,我们为何不换个视角?教师应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如果我们从自身的低效教学行为矫治入手研究,那么提高课堂效率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
一、备课中的低效教学行为及矫治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单指教师设计授课方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发强调备课的双重指向,备课的过程应该把“如何教、如何学”作为教师精心准备的工作。当前的现状是多数教师的备课只注重准备教师该讲的话、该做的事,很少对各环节设计的目标、活动策略、效能等加以深思熟虑。主要表现在:
1.盲目借鉴已有的数学教学设计成果
当前有些教师的备课就是复制所谓的优秀教学设计,反映在课堂上的症状就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方案。更有甚者,教学就像是背台似的单口相声,课堂上缺乏灵动的生成,这与有效教学的“关注全体,面向全人”的特征背道而驰。毋庸置疑,盲目复制就好比是把别人的鞋往自己的脚上穿,他人的教学方案一定适合你的教学风格、方式、能力吗?适合你的学生吗?这样的备课行为会有效吗?
2.研究数学教材编排意图的火候不足
教材只是扁平化的文本,教师的备课任务之一是把教材内容立体化、活动化。有些教师的备课缺乏主体建构的意识,备课的出发点指向教师如何讲授下去,对于如何引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缺乏设计。究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征“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时间、目标、所要达到的效果规划力道不够
教案绝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书面材料,有效教学的测量属性是“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所谓可测性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预设应该是目标化的、效果可测的,只有环节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学效益。所谓可量化是指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只有将各教学活动时间量化,才有可能使课堂效率化。
二、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行为与改进建议
1.教与学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学低效
尽管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学生完成生命发展历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但是现实之中师生对立的事例比比皆是。在调研中发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非智力因素之中主要因素有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风格、亲和力、师生关系。事实上也是如此,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师教学质量不会好,一个师生关系和谐、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然有一个高的教学质量。
改进建议: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课堂是由师生共同创设的,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必须始终将自己健康的、向上的、阳光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要做到精神饱满、气定神闲、神采飞扬、和蔼可亲。要用个人的知识水平、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面对基础薄弱、活泼好动,学习懒惰的学生,教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把握好尺度。在课堂上切忌动怒,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善于化解矛盾,学会问题的冷处理。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尽量做到理直,但未必一定气壮。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课堂的和谐,才会使有效课堂有保证的前提。
2.情境导入不当导致的教学低效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恰恰降低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关注点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甚至给部分学生提供了耍贫嘴的机会。
改进建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思辨性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
3.教学组织不当导致的教学低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过多,并且教师重讲轻学,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一一讲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内容讲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学生在课堂未“消化”,导致吃“夹生饭”;课堂密度过小导致效率低下,课堂上抓不紧学生,课下又抓不住或根本不抓勢必效率低下;提问的质量低下,问题缺乏思维含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学活动组织与调控效率低,主要表现在参与率低,为讨论而讨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少,参与深度不够。
改进建议: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尝试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呈现问题情境——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策略、过程和结果,达成深层次的理解——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4.教学评价不利导致的教学低效
新课程注重了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益所发挥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内外依然采用着压迫式的教学评价,忽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所发挥的作用。
改进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 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您务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别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问好;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期待。将讥讽、挖苦、轻蔑等等变为宽容、惋惜和同情;下课玲声敲响之后,如有可能,您最好不要急着离开教室,也许有学生需要您的帮助,当然,还不要忘了向学生道别。
三、改进作业批改与辅导
作业批改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不批作业换来的就是不写作业;作业量过大招来的是习者厌倦数学学习;不复批作业的教师不是教学效率问题,而是职业道德出了问题。
改进建议:作业布置要难易适度,有层次和有梯度;注重实效性和探索性,适度开发些认知性作业;作业量要适当;及时批阅并做好复批与必要的辅导。尽管高效教学不提倡打时间战,但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进行作业的复批与课外辅导是必需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心理诊治的基本特征是:“准确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教学行为的诊治是教师自我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内省过程,同样需要对职业的“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从教学的低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