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
2017-12-12胡昌纯
胡昌纯
【摘要】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对现代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教育教学领域也需要不断变革,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其提出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师,我深知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所以教师应在继续引导高中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自学能力,以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高中;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69-02
人常说,语文教学融入了科学与艺术,而科学与艺术的生动体现,则依赖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运用教学方法即为教学艺术。在各种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艺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它关乎到一堂语文课的成败,需要语文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是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提问的时机,甚至根本不了解提问的艺术,从而在提问时出现许多的问题:1、问“是不”、“好不”等简单毫无提问价值的问题,这样问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得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洞、难度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能启而不发,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怎么能回答呢?3、提问没有新意,如“本文可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等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会讓学生有厌烦的情绪。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学困生,很容易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以上列举的几种提问时存在的问题,是较为常见的,这样的提问不但会使语文教学效果低下,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结合教学实际,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来精心设计所提问题。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巧抓时机,利用矛盾,活跃思维
学生在开始学习课文的时候,其学习兴趣并不高,甚至没有。所以,语文教师要从教材入手,深挖教材,找准突破口,精心为学生设计“障碍”,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冲突”。当高中生想方设法解开“冲突”时,其思维就得到训练,理解起课文来重点、难点自然也会轻松自如。
2.变直为曲的提问,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直来直去的课堂提问,往往缺乏启发性,长此以往高中生就会对提问丧失兴趣,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变“直问”为“曲问”、“活问”,学生自然会开动脑筋;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够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跳一跳”方可回答,自然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的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分层设计提问,变难为易,变大为小
要想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仅依靠一两个提问远远不够。需要语文教师从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谋划,精心设计一组系统的提问,使提问达到应有的思维深度,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把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的问题,层层分解,使之变成易理解且有趣的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4.设计的提问,应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不仅为了促使高中生掌握知识,也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需注意提问的角度以及问题的深度。教师多角度启发高中生,使其掌握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如,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解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促使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1.教学中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生自己发现事物具有两面性,继而增强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也就能够实现对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同时指出学生所做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适当的给予肯定和否定,支持学生大胆参与,耐心地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耐心、婉转的给予讲解。注意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3.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这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所以,要唤起高中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在“活”“新”上下功夫。
4.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授之以鱼,只食一餐,授之以渔,却终身受用。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不能只做教学的“主演”,而更要做教学的“导演”,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