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化学习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12-12李葵葵

考试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初中化学思维能力

李葵葵

摘 要:初三学生的习题是做不完的,在习题教学时不能只是关注做题的“量”,而忽略了题目的“质”,我们老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养成“记忆”正确答案的习惯,而应将目标转移到训练思维为主的教学上来。本文就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上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能力、有序思维能力、构建习题与知识点之间的桥梁上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初中化学;习题教学;思维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每一年都会有毕业的学生返校看望我们老师,当我与他们交流高中化学的学习情况时发现情况不甚满意,很多在初中可以考90多分的学生在高中只能在60分左右徘徊,甚至不及格,而这种情况不单单发生在考到普通高中的学生身上,连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也会有,当这种情况年年都在重复时,我在想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方面做的不够。

我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题目的答案是什么,一旦老师讲习题时只在乎自己做对了没有,如果做错了那正确答案是什么然后写下来并记住,而不是“如何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开始通过记忆的方式“积攒”做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寻找思路的本源从而将方法进行整合。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大多依靠“回忆”所带来的“直觉”,一旦无法搜寻到类似的记忆或出现了记忆缺失,考试成绩就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于是就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这道题其实就是改了一点数据”、“这道题和那道题就是把话反过来说”、“这道题和讲过的题就是已知和未知调转过来考”之类的话,我认为原因就是学生是通过记忆把讲过的题给记住了,习题中涉及到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所以现在会有很多学生甚至于部分老师都将多做题作为收获成绩的重要途径,太过于关注做题的“量”,而忽略了题目的“质”及其暗含的化学思想。长期以往,学生只是做题的机器,真正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因此,我本人非常反对学生考试前几天熬夜看书、通宵复习,因为化学考试的目的不是对记忆的考验,而是学生掌握化学思想和方法的程度的体现。

但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功能,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呢?本文就根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如何在习题教学上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通过简单而经典题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往在学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及“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些知识点时,讲解“为什么导管口有气泡”、“为什么烧杯内的水会倒流”的原因时都是照本宣科,虽然也会引导学生去理解,但更重视学生对答案的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能拿到分数,但其实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得到训练,从而使后来的习题练习时只要涉及到气压差这些题型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一旦题目情境发生改变,学生就会束手无措。

本人认为在这样的题型训练时完全可以从最简单的题开始入手,比如以下题作为起点:

例1 观察下面两个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按下图组装装置,挤压、放松洗耳球。

(1)挤压洗耳球,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放松洗耳球,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明白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集气瓶中气体的总量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集气瓶与外界形成了气压差,即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因为产生或增加了气体或者温度升高使气体受热膨胀,而压强减小是因为气体被吸收了以及温度降低使氣体遇冷收缩,然后再讲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为什么导管口有气泡”以及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为什么烧杯内的水会倒流进入集气瓶”这些知识点时,学生就能理解得非常透彻,再将这一类型的题目做统一训练后,这一个知识点就可以很好地过关。比如:

例2 下列物质在盛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会使瓶内压强明显降低的是( )

A. 铁丝B. 木炭

C. 红磷D. 硫磺

例3 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法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方法中,红磷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原因是:。

二、 利用习题对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能力

在提高学生做题“质量”的实践中,我特别强调“习题对比”的重要性。习题对比与习题练习不同,它将习题以某些共性为筛选依据,通过“习题系”的方式进行呈现,强调学生对于习题间联系和区别的对比和分析,并从中有所领悟,对抽象的知识有更加具体、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将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整理成“习题系”更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能力。

例如在学到“在化学用语不同位置的数字有不同的含义”这个知识点时,单独把其中一个位置拿出来考学生都能回答得很清楚,可是一旦有不同位置的数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就会“不小心”弄错其中的一部分,我认为原因就是对化学用语的认识还不到位,所以除了做知识点的总结以外,还可以形成类似下列的“习题系”。

类似这样的习题系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很多,比如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除杂和检验、因为气压的改变产生的各种现象等等。习题对比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习题对比的重要性作用,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

三、 归纳具有普遍规律的解题程序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常不会把有序思维作为重要的知识去认识,而老师在解题分析中,也没有把解题的有序思维放在一个整体结构中加以分析,通常只注重考虑一些具体问题是如何解答的。所以,在解题指导中,老师不仅要将问题的具体解法讲清楚,还要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解题思维顺序,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解答化学习题的常见步骤、思路,让有序思维习惯化,同时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强化。endprint

例如初中化学计算题的讲解,可通过典型习题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①认真读题,明确题意,寻找涉及到的化学变化和已知条件。②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求。③找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已知与未知之间量的计算关系,及时列出。④设未知量,列式,求解。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全面性,及时修正或重新解题。

再例如通过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建立起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①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③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等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④如果是排空气法如何验证气体收集满了;⑤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得的气体。

还有在学习除杂题时,让学生归纳出除杂题的一般思维过程:①寻找所需除去的杂质;②对杂质分类;③思考杂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寻找除去的方法;④思考所选择的除杂方法对主要物质有没有影响以及是否会产生新的杂质。

类似以上的可以整理出普遍规律的思维过程的还有很多,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而且能迁移到其他类型问题的解决中。这种能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解题程序,既让学生领会解题的基本方法,又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四、 构建习题与知识点之间的桥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初三学习化学时尤其是下学期都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老师上课时讲的知识点都理解甚至能背下来,但是一旦做题就不知所措,上课时所学的知识点完全不知道与习题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有时候老师讲解了一遍,明白了,可下一次碰到同类型的题时又无能为力了,我想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习题与知识点之间的桥梁。我认为要建立二者的桥梁,可以在讲解书本的知识点时将其对应的习题进行分类练习。

例如学习“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习题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解释现象

如: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第二类:确定某物质组成的元素的种类

如: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 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第三类: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化学式

如:西班牙的瑞奥汀托河是一条酸河。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上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所致: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

A. FeSB. Fe2S3

C. FeOD. FeS2

第四类: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如:在A+B-C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能恰好完全反应,如5克A和6克B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

再例如在学习“第八单元课题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将习题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如:有X、Y、Z三种金属,其中Y能与稀硫酸反应,而X、Z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将Z浸入X的化合物溶液中,在Z的表面有X析出,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第二类:有关滤液和滤渣的问题

如: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B.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铁和镁

C. 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一定不含氯化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

第三类:简单的设计实验方案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如: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4溶液中;③将Zn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④将Fe分别加入到ZnSO4、CuSO4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 )

A. ①④B. ①②

C. ②③D. ③④

在对这些分类的例题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强调是根据所学的哪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例如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是利用了金属的哪个化学性质,然后再通过对应的练习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我相信学生以后再碰到同类型的题目时不会有一种陌生感。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实践证明,在化学习题教学中通过各种思维方法训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可以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使学习化学变得生动、通俗和有趣,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这也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真心希望以后我的學生在与我交流他们高中的化学学习情况时是神采飞扬的。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七版)[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425-430.

[2]张富谦.初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J].化学教与学,2001(2):29-30.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初中化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