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研读语言 深化个性阅读
2017-12-12胡文忠胡慧斌
胡文忠+胡慧斌
摘 要: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涵,详细地剖析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个性感悟文本中心思想,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关键词:教材资源;研读语言;个性阅读;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教师从课程理念精髓出发,注重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重视阅读语言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语言,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一、 利用教材资源,激发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句、插图、课后思考问题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之中,引发学生揣摩、品味这些语言的思想内涵,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研读,在结合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利用阅读对话交流活动,使学生个性化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一方面实现个性解读文本内涵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以及娴熟运用语言表述自己观点的三维目标。教师只有充分运用丰富的教材资源,才能促进学生解读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时,学生研读课文内容时,教师利用课后思考题:“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学生在教师以课后思考题的激疑下,积极自主参与研读活动,通过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句,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着对文中的语句字词进行研读,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话,生1:“作者拜访了老桥、树林,老桥、鸟儿、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小花、白云和云雀。它们都是作者的朋友。”生2:“文中描述的‘落叶‘石头‘雷阵雨也应该都是作者的朋友。”教师肯定了学生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大家经过对课文语言进行详细品读之后,把文中作者那些山中的朋友们都寻找出来。”生3:“文章运用了清新而又灵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让我们也跟作者一样融入了大自然,与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为伴,以它们为友,因此,这篇课文采用‘山中访友为题十分贴切。”生4:“作者把山中的事物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山中的老桥、鸟儿、树木、山泉、溪流、瀑布等都是每一个生命的化身,都是活在我们身旁的小精灵,无论作者还是我们每个人,只要与它们相遇,犹如遇到长时间不见的朋友,喜悦的心情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用‘山中访友为题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生5:“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所有事物喜爱之情,运用‘山中访友为题较好。”
二、 利用语言训练,促进个性解读
教材中的语言都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好范本。文本语言有许多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语言训练点,在阅读课堂活动中设计语言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运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仿照文本语句说一句话;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说一句话;给文中语句填空,使文中语句更加完整等等句子训练。学生通过语言训练,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文本解读的观点自然更加个性化,促使学生阅读情感进一步浓厚,激发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之中,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后,教师出示本课生字中的形近字,让学生口头组词,再选择其中一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词语让学生说一句通顺的话,如,爱(爱国)、受(受到);杰(杰出)、沐(沐浴)。教师让学生运用“爱国”“杰出”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学生通过用词说话训练,初步感受到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在研读文中第四自然段内容时,教师出示文中语句让学生进行填空: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不能。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②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学生对这一片段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理解后,教师则设计语言训练题目,让学生根据课文学到的内容,运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表述。如,当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时,他想: (他是怎样想的?) ;他说: (他说了那些话的?) ;他是怎样做的: (他白天怎么做?晚上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训练题目,运用文中语句进行表达,丰富了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促使学生阅读观点富有个性化,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进行读写结合,深化文本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过程中,学生利用文本中的语句特点,深入研读文本内涵,教师则要紧扣文本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写话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提升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或填补文本空白处;或利用课后小练笔活动;或对文本续编故事;或观察文本插图进行叙述等读写相结合活动,这些活动将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深化学生个性阅读文本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文中女主人公桑娜没有经过丈夫的同意,就自作主张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在海风呼啸的寒夜中,焦急等待渔夫从海上打渔回家的时间里,她的内心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斗争,而文中把桑娜的心理斗争采用省略号标示,这就留下一段空白,如,“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动笔写写,填补文中这一空白处。课文中描述到渔夫回家后,文中运用了两处“沉默”描写,渔夫和桑娜在两次“沉默”中各想什么?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阅读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最后把各自的想象出来的小练笔成果进行展示,全班加以交流、补充。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活动,深入了穷人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穷人桑娜和渔夫善良的本性,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出文中人物的内心想法,提升了学生自主品悟文本内涵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个性表达的能力。
四、 开展语言实践,发展阅读思维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语言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过程中,或采用演绎活动,或紧扣文本例句进行仿写句式训练,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思考,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空间,品味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丰富文本思想内涵,强化和巩固对文本内容的个性解读,锤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能力,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阅读文本的解读能力,深化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掌握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体会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教师利用这一部分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再一次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揣摩和品味,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想象、推测,结合自己的语言、动作惟妙惟肖地开展课本剧演绎活动。扮演秦王、蔺相如等角色的学生,在演绎中学生大胆想象,把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扮演秦王的学生把秦王的霸道、贪婪的面目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也充分地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学生在演绎活动中对文本空白处加以填补时,充分发挥了阅读想象力,把自己与文本的角色融为一体,深化对文本内涵的体验和感悟,丰富语言的积累,锤炼语言用能力。又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教师紧扣文本的排比句式,如“真,好像;真,好像;真,好像。”展开仿写小练笔活动,学生仿照文本的表达形式,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开动阅读思维,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读写相结合活动,学生更深地体验文本的思想内容,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具有个性化,锤炼阅读活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目标要求,深入文本之中加以研讀,进而采取有效地策略引发学生积极参阅读文本语言实践活动,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掌握文本语言特点,深刻解读文本内涵,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建构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