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12-12马力存
马力存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更加效率高、效果好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教学书籍,教学中与教师讨教交流,我对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教学
一、 运用参与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参与教学法,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的教学模式。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参与教学法时分下列三步进行:
1. 参与的准备——抢答激趣,诱发新知。
这一步骤由教师设计几道预备题,让学生抢答,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转移注意力,进入比较好的学习状态;二是为学习新内容打好基础,做好迁移准备,使新学的内容化难为易。
2. 参与的过程——四环相扣,内化新知。
1)布置思考题,初学新内容。这种思考题是教师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它一般是在前一节课布置预习时提出来,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初学内容,初学思考题应体现新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思维容量要大,要有条理,层次。
2)再学新内容,分组讨论。这一过程是在引入新课后进行的。学生在初学的基础上再学,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初学情况,学生再学时,教师要再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议论,做好较全面、准确地回答思考题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出“你怎样教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在各小组进行指导。
3)“小先生”讲课,回答思考题。学生在做好答问和我如何教的准备后,由学生主动上台或教师指定学生上台讲课,“小先生”根据思考题的左右顺序和难易程度,提问让学生回答(或上台解答),教师可根据需要,结合图形或教具做适当的启发。
4)教师分析疑难问题,深化新内容。通过学生的学、议、讲、答一系列活动,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议再质疑,或者对新学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从内容特点、方法、规律、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新课内容作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而使新内容得以深化。
3. 参与的实践——竞赛巩固,预习新的知识。
1)課内实践——竞赛巩固。在教师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适度地设计问题进行个人抢答或分组竞赛,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课外实践——布置课外作业和预习。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同时布置下节课的导学思考题,使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
在教学程序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参与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眼于引导,调动学生有效、深度地参与认知过程,学生立足于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形式上,它以导学式思考题为思维主线,采用学生先学先讲(学生的讲一般以“小先生”讲课的形式出现),教师后讲后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
二、 精心设计导语和提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导语和紧扣教学内容的提问,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要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和课堂的提问。要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具有“新”、“奇”、“巧”、“妙”的特点。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只有新和奇,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巧和妙才能为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例如:我教“距离”时,导入课时,我先画了一条直线,又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上画了很多条线(包括垂线),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这点到直线那条线最短?(2)点到直线有多远(距离)?这样每个学生都想自己先知道这么多的线哪个是老师提的结果呢?注意力比较集中,这时我用转动三角尺的方法演示,学生会认真的观察,发现了只有垂线最短,超出垂线两边的线都会越来越长。这时学生都纷纷举手想说出自己的发现,在无意注意中很轻松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观察找出的规律、获得的知识便于理解,便于记忆,这样效果好,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 创造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说话提问的语气要有亲切感和启发性。不能一味地责备,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的发言,使学生的思维思路不受限制,心理上没有压抑感。特别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就是回答对了一小部分也要给予肯定,错了的地方不正面指出批评,而是让别的学生说出道理来加以纠正。这样一举两得,说错了的学生也能接受,也认识到自己错的原因,其他的学生也有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特别注意别人回答的问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讲归一问题时,让学生用5天——150米,10天——?米,编题。其中一名学生编的是“一辆汽车5天行驶150米,照这样计算,10天行驶多少米?”。学生当时只注意了题的结构都认为是对的,我当时说:“哟,这辆汽车比蜗牛还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连编题的学生也举手要纠正,都知道了编题要符合实际。解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然后把学生所列的所有算式板书,让列式的同学说出列式的思路,别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人人参加,个个思考,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鲜明的图片,活动的教具,计算机的使用,游戏,手势,顺口溜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教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时,先辅导学生用纸做好小数点的演示学具,我自己也做了教具。教学时变抽象为具体,使静的变为动的。通过演示学生积极参与,一目了然地观察到了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便于理解,便于记忆。用做游戏的方法巩固练习。6个学生各拿了一个数字和一位拿小数点,组数字,练习小数点的移动,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五、 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隐蔽条件的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隐蔽条件教学是一个难点。这些应用题隐蔽条件的教学,又往往被一些没有经验的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也会不认真的去审题,片面的出现碰题、猜题等不良行为。
为了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不背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前提下,我在教学中增设了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实际验算训练。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 教学简单的应用题,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数量关系和一般解题方法之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以下几道应用题。
1)养鸡专业户养大鸡180只,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同样多,一共养了多少只?
2)李师傅每天加工18个零件,一星期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3)一个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300畝,今天已经收割了一半,收割了多少亩?
4)有20盆月季花,分别送给张三,李四,王五,周六,平均每人分几盆?
5)有10面彩旗,分别插在大门上方左右两边,平均每边插几面?
上述题目中,除了直接指明的数字条件外,都含有隐蔽条件,如:“同样多”、“一星期”、“一半”、“左右”等等。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实际生活经验,思维往往依赖于教师,因而形成定势。因而,他们习惯于寻找外露的条件数字,它是把富有经验的口语原型直接翻译在应用题上。这样学生就感到比较生疏。通过练习,学生清楚地看到,单凭外露的数字条件来解答应用题,还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审题的好习惯,我还经常给学生们创设设计教学环境。把数的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2. 在教学两步以上的含有两问的复合应用题时,为了使学生认识“中间未知量”的重要,提示隐蔽的数量,可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练习。
1)一根铁管长12米,一根钢管比铁管长2米,铁管和钢管一共长多少米?
2)有一个养鸡场,有公鸡1500只,母鸡比公鸡多100只,母鸡有多少只?
3)一个修路队,3天要修一条长3300米的道路,第一天修了1200米,第二天修了1000米,第三天再修多少米就完成了任务?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隐蔽条件是复合应用题的特征。加深和巩固对应用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引导学生注意容易忽视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随着隐蔽条件的增多,应用题就越复杂,解答的步骤就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