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17-12-12李海娥李刚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家庭家长

李海娥 李刚

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互相替代性,他们相辅相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学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就会制约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社会是家庭的综合体,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动向和变革都会直接作用于家庭,进而对家庭教育的结构、教育方式等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稳定性缺失,父母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功利性、物质化追求浓厚,加之父母长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监护人的责任缺失等,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具体如下:

1.缺少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婚姻异常,单亲、重组,特别是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的孩子数量不断上升,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弱势群体家庭和经济困难的家庭孩子生活水平低下,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没有生命的支点,其人格特点将会出现攻击性和叛逆性,极容易走入歧途。

2.家长只依赖学校,忽视了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管。因此,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总喜欢说“这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老师要好好管教”认为教师的教育是万能的。还有些家长,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平时不督促管教,一旦孩子出现失误,便大打出手,严厉训斥,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和勇气。更有部分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上不注重管教,只在衣食、经济上给他们更多的优厚关照,溺爱有加。不管是简单粗暴的纠正,还是养尊处优的溺爱,都让学生在差异中恍惚,容易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负面效应。

3.多数家长只注重智力的培养和开发,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一些家长在片面教育观的影响下,单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德育。他们关心的只是分数,很少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才”是不行的,但是有“才”而“无德”是更加不行的。我们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单纯抓智商,而忽视其它方面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教育方针的,也是不利于增强人的创造能力的,因此,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克服片面教育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离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教育就“一笔勾销”,即便学校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也于事无补。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家庭教育的内容要适时更新,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不断出现,大都是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家校教育的联系方式上,内容上,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地去寻找家校教育联系的新途径。

2.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弥补作用

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方面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必须要有更多,更专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老师面对这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产生不信任感。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纠正不良行为,为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奠定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3.重視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作用

在现代社会,家长要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这一点家长无法取代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孩子教育和成长的一部分责任。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和学校的不足,人无完人,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家长与老师用沟通的办法来解决分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4.“育人”既是养育人,也是教育人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应该充分负起自己的责任,给孩子一个健康而理性的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如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真正达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简介:

李海娥(1989.02—),女,汉族,籍贯:甘肃静宁,学历:本科,单位:静宁县红寺中心小学,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李刚(1985.03—),男,汉族,籍贯:甘肃静宁,学历:本科,单位:静宁县红寺中心小学,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家庭家长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