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8)
2017-12-12朱伟
朱伟
《檀香刑》是莫言的第六部长篇(不算《红高粱家族》与《食草家族》),写于1999年,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是以他家乡英雄孙文的抗德事件(1899~1900)为故事背景(小说中是孙丙),以他家乡的地方戏茂腔(小说中有意称“猫腔”)的唱词为章节连缀。按照他2000年写的出版后记中说,“文革”后期,他曾“发挥了从小就喜欢编顺口溜制造流言蜚语的特长,与一位会拉琴会唱戏出口成章但一个大字不识的叔叔编写了九场大戏《檀香刑》”。但他说:“那会儿只是把孙文抗德当英雄故事写,与刑法没关系。”所以,这部小说中,即使每一章开头引用的唱词,也是整体创作的一部分。
莫言2000年给此书写的后记标题是“大踏步撤退”,我理解,这“撤退”是回到传统戏剧,或者章回小说的写法。其结构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乃元代乔孟符作乐府法的比喻,记载于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第八卷:“乔孟符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
《檀香刑》“美丽”的“凤头”四章分别是眉娘、赵甲、赵小甲与钱丁,第一人称,类似戏剧中的精彩道白。眉娘是孙丙的女儿,赵甲的儿媳,县官钱丁的相好,戏剧结构突出。角色名用甲乙丙丁,可见这结构中,赵甲比孙丙更重要——没有檀香刑,孙丙的光芒便无法实现。乙是谁呢?就是联结甲、丙、丁的眉娘。先从眉娘的风流入手,是为挑起看官的兴致。
“浩荡”的“猪肚”部分,用戏谑的手段,交代四个人物的彼此关系、事件背景。用戏谑,就能将孙文抗德事件作戏剧化包装,通过眉娘,将事件联结成有机体。更重要的,当然是对“檀香刑”的铺垫。莫言定赵甲的身份为代表国家的“第一刽子手”,让他成为刘光第的部下,宰七君子的当事人,在虚构的刺杀袁世凯未遂的卫队长钱雄飞身上表演完美的凌迟,将刘光第与袁世凯、戊戌变法的背景嵌进这个戏剧故事。袁世凯当时身为山东巡抚是真,到高密亲自处置孙文是假;刘光第任刑部候补主事是真,赵甲与钱雄飞则都是假;真作假、假作真,强化了故事的历史价值。
我搜笔记小说,当然搜不到“檀香刑”。问莫言这刑法从哪里来?他说:“看东北土匪故事,有木桩刑说。”木桩变成华贵的,“一寸紫檀一寸金”,用细砂纸打磨成的两柄紫檀剑;在香油锅里沸一天一夜,浸透油腻;油锅里炸面、煮牛肉,为了再浸透谷气肉气,这谷、肉二气是为顺应人体,使其“不伤及内脏”,只伤腠理;致使孙丙可以慢慢、一点点地死,死成一个仪式。这是高超的小说虚构,腠理,中医指肌肉的纹理,血气灌注之处。谷道进去,肩头出来,贯穿身体,剑成为气血的通道,如何能不伤内脏?
莫言这部传奇,是将孙文抗德演绎成一場悲壮的大戏——每人本都在人生戏剧中扮演角色,不同角色构成不同的意义:袁世凯要平定义和团与反德事件,在无法阻止胶济铁路修建的前提下,通过与德国总督的交易,签订铁路与矿务章程,争取民商权益。赵甲是袁世凯聘用的行刑手,按赵甲自己的说法:“只要有国家,就需要手艺精良的刽子手。”刽子手的手艺,是国家的脸面,“小的是国家威权的象征,国家纵有千万条律令,终要靠小的落实”。袁世凯通过赵甲对孙丙行刑,要完成胶济铁路过高密的一次献祭,成为他与德方谈判的筹码。已经陷入囹圄的孙丙呢?也期望借此献祭,完成自己的名节。他本是可以逃走的,这出传奇中,称他为“师傅”的“丐帮”已经设计了周密的营救计划,假孙丙“小山子”敲掉了自己的门牙,已经将他替换下来,并躲过了检查。在要脱离大狱的关键时刻,他喊叫“我不走”,导致“丐帮”首领与一帮弟兄的牺牲。因为,“如果俺中途逃脱就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俺盼望走马长街唱猫腔,五丈高台上显威风”,所以,朱八劫狱,就“等于毁了我名节”。他的角色是为“千古留名”,那么,赵甲设计“檀香刑”就等于要用其“第一刽子手”的身份,尽其手艺功夫,成全亲家,“让他死得轰轰烈烈”。在这个层面上,眉娘的爱恨与她要救的爹,钱丁的良心煎熬,包括“丐帮”首领的以命相救,都停留在俗世的层面。赵甲要成就孙丙,使其成为“圣人”,他的“升天台”设计,将孙丙绑在十字架上,就如受难要唤醒民众的耶稣。
这部戏剧的构思,精彩在开头就丝丝入扣,为“豹尾”作铺垫。以“眉娘浪语”开场,烘托的是“甲”的亮相。那对眼睛那双手,那紫檀佛珠与紫檀椅子,这样一个砍下过无数“戴红顶子脑袋”的傲慢,有其一身的手艺铸就史为证。从“阎王闩”到“凌迟”,莫言完全是用一流话本的写法。“阎王闩”是讲执刑的设计与精密计算,然后凌迟,先说其师傅“余姥姥”,在一位“肌若凝脂”的妓女身上献艺,下刀“如切秋水”。最后一刀,才穿过薄如蝉翼的胸膜,割下那块心头肉——“鲜红如枣,宛如宝石。”再说他在钱雄飞身上,自乳粒始的“鱼鳞割”——每刀“铜钱大小”,刀刀大小一样,“新刀口与旧刀口边缘相接界限分明”。从胸膛起排列,尾声是耳、眼、鼻,最后一刀才是心脏的结尾,行刑变成仪式的完成。用赵甲的话说,“就像与名角演戏一样”,让受刑者“成为受刑的典范”。
小说中的献祭仪式确实构成了轰轰烈烈,“结”得响亮。传统戏剧、话本小说,极要求语言功夫,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完全换了一种叙述方法,其对传统戏剧的理解,真令我刮目相看。“豹尾”部分,戏剧烘托真是层层升华——孙丙先在万众瞩目下唱着“猫腔”上刑场,千万人和,“好像全世界的猫儿都集中在了一起”。等檀香入体,他以一块松木板衬托,上了“升天台”,绑在十字架上,万众皆在台下匍匐瞩目,“白花花阳光下一片人头在放光”。然后,再写十字架上孙丙的歌唱,台下百姓应和;猫腔戏班来给奄奄一息的他陪戏,被德军士兵枪杀,变成献祭的献祭。最后一章是知县钱丁的绝唱,他一直在父母官的身份、自我良心与自我私心间徘徊。莫言写他,也一直在应不应该让孙丙死的纠结中诘问——已经保持了气节,死了可解除痛苦。活呢?“多活一天又会多一份传奇悲壮,让老百姓心里多一道深刻的印记。”结尾是,孙丙自己发出“让我死了吧”模糊的呼唤,身为末尾角色的钱丁,先刺死了卫护的赵小甲,眉娘乙刺死再阻拦的赵甲,钱丁才在“灯火昏黄,月色明亮”中刺死了孙丙。孙丙最后的结语是:“戏演完了。”高潮后,月色凄凉,帷幕戛然落下。
真感叹莫言的才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