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打位:峨嵋刺与判官笔
2017-12-12更云
更云
峨嵋刺與判官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兵器,属暗器类型。它们发源于何时?有哪些形制?请看——
起源追溯
由于峨嵋刺的外形近似中国古代女子盘头的发簪,传闻其为中国古代女子所创。其实不然,峨嵋刺是四川省峨嵋山之上的男士白眉道长所创,是峨嵋派习武者的代表性兵器之一。
有关峨嵋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清朝举人徐珂(1869~1928年)编撰的《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另有文献记载,峨嵋刺是中国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在陆上应用。
北宋时期的蒋平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擅长潜水,可在水中潜伏数个时辰,并且能在水中开目视物,因此得名“翻江鼠”。他身材瘦小,面黄肌瘦,形如病夫,为人机巧伶便,智谋甚好,善使一对分水峨嵋刺。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射雕侠侣》中,也描述黄蓉的防身兵器是一对峨嵋刺。
判官笔由中国古代民间的武林高手发明,因其不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制式兵器,故古墓中无此类出土文物,古代文献也对其无文字记载。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出自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1924~2009年)的武侠小说《大唐游侠传》,该小说以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群身怀绝技、性格各异的武林人士为报国仇家恨,一同平定安史之乱的武林传奇。其中,唐朝大内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是安禄山门下的武士,他所用的判官笔收缩起来只有七寸长,约20cm,实为短得不可再短。因此他每一招都是欺身进搏,凶险万分。他的判官笔为伸缩式,在对敌时能瞬间暴长,威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他的判官笔共有4节,每1节长度为七寸,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伸出。
梁羽生与金庸、古龙被誉为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三大祖师。在1960~1970年代,梁羽生突破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因此,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即“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作者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知识,并有较高的艺术手段、古文修养,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写作成功。他自我介绍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可以说,梁羽生在《大唐游侠传》中提及的宇文通所使判官笔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金庸(生于1924年)的《倚天屠龙记》描写到:武当七侠之一的张翠山是元朝人,出生于公元1313年,卒于公元1346年。其绰号为“张五侠”、“银钩铁划”,原是因他左手使一支烂银虎头钩(烂银又称沙银,古代没有沙银这个词,只好用烂银代替。沙银比纯银的质地硬,因为其里面添加了合金和其他催化剂)、右手使镔铁判官笔而起。他自得了这绰号后,深恐名不副实,为文士所笑,于是潜心学书,真草隶篆,一一习练。见到师父张三丰演展的“丧乱帖”、“倚天屠龙功”,看完不敢去睡,生怕着枕之后,适才所见到的精妙招术会就此忘了,当即盘膝坐下,一笔一划、一招一式的默默记忆,当兴之所至,便起身试演几手。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才将“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24个字中的笔划腾挪变化尽数记在心中。
在扬刀大会上,张翠山山壁题字。只见他左手挥出,银钩在握,倏地一翻,钩住了石壁的缝隙,支住身子的重量,右手使用判官笔在石壁上运用倚天屠龙功写出“武林”两个字。这两个字的一笔一划,全是师父张三丰深夜苦思而创,其中包含的阴阳刚柔、精神气势,可说是武当一派武功的巅峰之作。虽然张翠山功力尚浅,笔划入石不深,但这两个字龙飞凤舞,笔力雄健,犹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同。两个字写罢,跟着又写“至”、“尊”二字。越写越快,但见石屑纷纷而下,或如灵蛇盘腾,或如猛兽屹立。须臾间,张翠山在石壁上刻出“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24个大字,这一番石壁刻书,当真如李白诗云:“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雷,状同楚汉相攻战。”武功盖世的金毛狮王谢逊凝视着石壁上那24个大字,良久良久,没有作声,终于叹出一口气,说道:“我写不出,是我输了。”
峨嵋刺的形制及用法
峨嵋刺又名峨嵋对刺、峨嵋针、双锋挝,其通常成对使用,长度为20~30cm,长短也可因人而异。
峨嵋刺主要由刺头、刺身及指环组成。
刺头
刺头设在刺身的两端,由金属制成,通常呈菱形扁平状,末端尖锐,形似矛枪头,可用于取穴打位。也有一些峨嵋刺的刺头锻造成其他造型,例如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形制。
刺身
刺身由金属杆制成,其形状是中间粗,向两端逐渐变细的锥形体。
指环
刺身正中设有1个小圆孔,小圆孔内安装1枚铁轴,铁轴可在小圆孔中灵活转动,铁轴的一端连接有1个指环。使用时,左、右手的中指分别插入一支峨嵋刺的指环内,屈指握紧时并配合各种身法、步法进行平衡、跳跃等动作,可做拦、架、推、刺、穿、挑、拨、铰等格斗技法,张指时可运用手腕的抖劲或手指的拨动,使峨嵋刺在手中进行快速转动,以迷惑对手。
判官笔的形制及用法
判官笔又名状元笔、魁星笔,其通常成对使用,主要用于取穴打位。武学对判官笔、峨嵋刺这类短小兵器有云:“一寸小,一寸巧;一寸短,一寸险!”判官笔、峨嵋刺与长兵器的使用套路有所不同,长枪、大刀的使用套路通常是挥舞抡动、直来直去、攻势强劲,而判官笔、峨嵋刺这类短小兵器是善用其巧、出其不意、兵行凶险!
判官筆的长度通常也为20~30cm,也有较长的形制。其整体形似毛笔,前端稍重于后端,主要用法有穿、点、挑、刺、戳等,动作招势有穿喉、白猿献果、仙女引针、叶底偷桃,双蝶舞花等。其中,白猿献果的主要动作招式是,当对手攻击时,使用者左手中的判官笔格挡对手的攻击兵器,右手中的判官笔从下至上向对手的下颏出击,同时右腿向前屈膝提起,击打对手裆部。因为此动作与白猿猴献果的姿势相似,故名白猿献果。叶底偷桃也是一个狠招,其主要招式是,使用者一手中的判官笔格挡对手的攻击兵器,另一手中的判官笔直击对手的裆部。
判官笔主要由笔头、笔身及笔尾组成。
笔头
笔头多由硬木或金属制成,形似毛笔的笔头,有些判官笔的笔头加工成锥尖、矛尖的形制。
有的判官笔仅在笔身一端设有笔尖,有的则笔身两端设有笔尖。判官笔的攻势主要是点穴,这种攻势看似,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要想利用判官笔准确命中敌人的要害,就必须掌握人体的主要穴位与筋脉,这样才能发挥判官笔的功能。除此之外,使用者还要能熟练运用判官笔。判官笔是一个其貌不扬但威胁力很大的兵器,它暗藏杀机,着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笔身
笔身通常呈圆杆状,有的笔身表面雕刻文字或图案,如刻有天下太平字样以及双星纹、寿字纹、龙形图案等。这类呈圆杆状造型的判官笔笔身上也有安装指环的形制,指环的安装、使用方法与峨嵋刺指环的安装、使用方法相同。
判官笔的笔身也有加工成长方体的形制,并且笔身上设有连接支架。这种形制的笔身两端加工出笔头,一端的笔头尖锐,另一端的笔头略钝,略钝的笔头中央加工有1个圆孔,用于穿入系绳或彩色布条,以便于携带或装饰美化判官笔。
笔身中部设有连接轴孔,其内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两端与笔身外部的支架相连。支架由铁条制成,其外形呈长菱形,整体向后延伸,将笔身的后半部及尖锐的笔尖藏入其中,以便于携带。与对手近身格斗时,支架内藏的尖锐笔头可旋出,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用尖锐的笔头或略钝的笔头攻击对手。
有的支架后端的两个铁条头部并拢,通常采用小铁块或铁丝将这两个铁条头固定在一起,以防伤及使用者。有些支架后端的铁条设计成圆环状,可系缚装饰绳或彩色布条。此外,还有将支架后端左右两侧设计成卷曲状铁条图案的形制,以增加判官笔的美观效果。
笔尾
笔尾最简单的形制是不安装任何装饰件,仅是铁杆或铁管的尾部略微抛光而成。多数笔尾设有铁鐏,若是笔尾加工成尖状笔头的形制,通常不再加设装饰件。
峨嵋刺与判官笔在现今的流传
峨嵋刺、判官笔作为中华武术的国粹,至今仍在我国许多武术流派及民间习武爱好者之中流传。
中央电视台10套“科学发现”节目中曾经播出介绍过发源于峨嵋山道家的峨嵋刺,在现今的四川省成都、河南省开封以及其他地区,峨嵋刺仍较盛行。因其小巧,区别于北方武术的打开大合,适合女子习练健身、防身使用。
峨嵋刺在国际武术比赛中曾经亮相。例如,在1987年日本横滨举办的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上,中国女子选手陈慧敏表演峨嵋刺技艺,其身手敏捷,招式迅速,时而倒地,时而立起,展动双臂,双手中的峨嵋刺飞速旋转,犹如风扇叶片转动,令国外运动员及观众大开眼界。由于峨嵋刺武艺是我国独特的奇门技艺,不像刀术、剑术、棍术在其他国家也有流传,故亚洲武术锦标赛组委会仅将其列为表演项目,而非比赛项目。
峨嵋刺、判官笔是国内武术比赛的参赛项目。2004年10月16~20日,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年仅9岁的河南开封选手杜冬瑞代表河南队参加国内组女子项目峨嵋刺、朴刀以及象形拳的比赛。
峨嵋刺、判官笔技艺需要通过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试、评判,才能晋级。中国武术段位制以三级九段划分评价等级,而在取得段位之前,需经通过段前级的考试。段前级分为一、二、三级,段位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初段位分为一、二、三段,中段位分为四、五、六段,高段位分为七、八、九段。按照规定,每个段位都有年龄限制。段前级,凡注重武礼,年龄在6周岁以上者,可申请晋升段前级一至三级。初段的年龄必须在11岁以上,四段必须获得三段资格两年以上,从事武术活动10年以上。八段则要求年龄52岁以上,而九段要求更严,年龄需60岁以上,取得八段达8年以上,精通3种以上拳种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并取得重大成就。此外,武术段位制还专门设有荣誉段位。如2016年,在《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考试中,丁文博小将表演八卦判官笔的诸多招式并通过了相关笔试,获得初段位的资格。
现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副会长的孙慧祥,取得中国武术七段资格,是八卦掌第五代主要传承人之一,并兼习形意拳、太极拳,熟识判官笔等器械,在武术界享有声望。
赵淑华是北京市的一位女性高级武术教练,其取得中国武术六段资格,掌握八卦掌、形意拳传统套路和刀、枪、剑、钺、棍以及双头蛇、喀嚓刀和判官笔等奇门兵器。1992年,编讲《中国奇兵器:喀嚓刀和判官笔》录像带,面向全国发售。武术界赋予绰号“京城四杰之一”、“白发侠”。
在大连市的许多娱乐场所,可以看到市民习练表演判官笔技艺。例如,在大连市中山公园的古文化一条街上,表演判官笔技艺的两名女士分别身穿红色、绿色古装,双手持系有彩色装饰布条的判官笔,动作优美,造型别致,令人赞叹!
通背拳拳师吕锡坤出生于1950年,其少年时居住在大连市秀月街的一个四合院内,与通背拳老前辈刘树楠同院,少年时随刘树楠在院内练习通背拳。为了深造通背拳,吕锡坤又拜师多人,功夫随之不断提高。从1983年开始,吕锡坤在大连市甘井子公园传授通背拳。多年来徒弟有近100人。判官笔是吕师傅通背拳的武术器械之一。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中,也有判官笔这类器械。2004年初夏,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曾经采访一名当时年仅24岁的崆峒派武术奇才——陈虎。陈虎是当地崆峒镇人,自幼酷爱武术,聪颖刻苦,他在全国武术大赛及争霸赛中屡屡过关斩将,故而成为甘肃崆峒武术最为年轻的接班人。陈虎在崆峒山上为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展示了几段判官笔武艺。陈虎使用的判官笔由铁铸成,左、右手各持一根,质量均为15kg,其身轻如燕地舞动起来,崆峒之魂再现。
读者和武术爱好者对崆峒派武术早有耳闻,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中华五大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又因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对崆峒派武术的渲染,使更多人追慕崆峒武者。陈虎的此番表演令人为之震惊,不禁感叹:奇峻秀美的崆峒山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中国第一部辞典《乐雅》中就有记载:“空同之人武”;唐朝李白有诗云“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
崆峒派武艺门类十分庞杂,据说有8大门类,共计300多个武术套路。判官笔只是崆峒派八大门绝技中“奇兵门”的一项,而“奇兵门”系崆峒派武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功夫。此门功夫包括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拂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嵋刺和判官笔、烟锅、鞭杆等,以及各种阵法。陈虎对这些“奇兵”亦独有见解,并大多掌握在身,烂熟于心,这是别人无法做到的。一如判官笔,体积小、便于隐蔽,但分量重,杀伤力强,一般人都拿不动,更不要说舞击起来。加之“判官笔”这名称本身就极具威慑性,有着意想不到的心理攻击力。民间百姓向来认为,判官、判官,不论阳世阴间均是一言九鼎、处决人命的“鬼门关”,手中之笔一举,决定人的生死,谁敢惹得起?若是有谁掌握此功法,只要一亮相,一举笔,敌手便心虚胆怯落荒而逃。也可能正是缘于此吧,崆峒派几代掌派人都有此功,也将此笔视为宝物,遂成崆峒门派两件神圣权力的象征物之一(另一掌派信物为“飞龙玉印”)。陈虎既具有此“奇兵”器物,又掌握此拙朴功法,成为当今崆峒派武术第12代权威代表。
2013年8月3日,天山武林大会在新疆伊宁市特克斯县举行,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林、武当、崆峒、峨嵋、昆仑派的掌门人及武林高手云集此地。除了这五大门派之外,武林大会还邀请太极梅花螳螂拳、孙氏太极、武式太极……共11个门派登台献艺。其中,昆仑派创始人周金生当时已经78岁,他是山东曲阜人,年轻时在东北学过功夫,“支援大西北”时来到青海西宁。1999年,他成立了“昆仑武学研究会”,对外宣传“昆仑派”。他表演的判官笔形似一双一尺长的毛笔,白色的笔头看起来很坚硬,是用纸浆制成的。由于机场管制严格,他没有将铁制的判官笔带至天山武林大会。
编辑/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