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受侵犯后,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2017-12-12吴琪
吴琪
当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传出虐童新闻后,一些家长表示,他们通过询问孩子,得到了更多事情经过的信息。但是家长获得的这些信息准确吗?方式得当吗?从保护孩子的角度来说,当孩子有可能是受害者时,家长们应该如何与他们交流,才能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多的伤害?
我们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陈默、北京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师于群,请她们来告诉我们,当侵犯发生在幼儿身上后,家庭应该做些什么,来尽量减少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两位专家总的建议是:当侵犯发生后,家长应该在孩子感到私密的场所,向孩子传递出“我来帮助你”的感受。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崩溃失常,也不要把孩子当作“可怜人”来对待,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复谈论此事。家庭成员之间要表现出团结和相互体谅,而不是互相指责。
怎样从孩子那里获知真相?
方式一:和孩子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表演,让孩子吐露真情。这样比直接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遭遇要有效得多,也不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理。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森林里有一个小幼儿园,中午睡午觉的时候,小羊不乖,不愿意睡觉。那我们怎么样让它睡觉呢?”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脱口而出老师对待他的方式,那些遭受过针扎的孩子,很可能马上就会回答:“用针扎啊。”
方式二:父母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去观察,孩子有没有受到伤害。比如,是不是突然变得难以入睡?夜里是否容易惊醒?孩子本来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突然老说头疼、肚子疼,躲避上幼儿园?
怎样与孩子谈论他/她的遭遇?
家长让孩子表达时,一定要注重当时的环境。孩子内心觉得受伤害的时候,需要非常私密的环境来表达,他可能只希望妈妈在,不希望其他家庭成员知道这件事情。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受到创伤时,内心都可能产生羞耻感,他们会模模糊糊觉得这种事情是见不得人的,是不能让人知道的。这种时候,家长要充分保护孩子对私密性的要求,不要给孩子造成很多人在围观的感觉。幼儿很难直接说出来,这件事情不想让谁听到,不想让谁知晓,父母要懂得给孩子私密性的表达空间。尽量不让孩子觉得羞耻,他们会误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
家长不要让孩子反复去描述受侵犯的经过。家长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让孩子复述的过程中,不当的反应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另外家长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轻松,对处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都会不利。不要造成一种在家反复审问孩子的局面。家长给孩子传达的感受是“我来帮助你”,而不是“我来审问你”。
家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现实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现实感,一个是外在的现实感。比如电影《美丽人生》,尽管集中营的现实非常残酷,但是父亲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受保护的空间,使孩子的内心保持健康活力。一个孩子受到侵犯,虽然父母和其他亲人会遭受打击,感觉到痛苦,但是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向孩子表达安慰和支持,而不是过多暴露自己的崩溃情绪。因为在幼儿眼里,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完美的形象,几乎无所不能。如果这个形象都因为眼前的事情摧毁了,家长们痛哭流涕或歇斯底里,孩子会觉得“我遭受的这件事情有多可怕啊”!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感受,使得孩子内心遭受更大的打击。
这种事情发生后,父母很容易自责。“我为什么给孩子选择了一个这样的幼儿园呢?”“他/她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我还硬往里边送,这不是送孩子去受罪吗?”“我怎么没看到孩子身上的伤,怎么没感觉到他/她的异常呢?”有的家长是自责,有的则是家庭成员互相指责。
对于家长来说,请不要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问题,也不要互相指责。如果家庭内部闹得一团糟,孩子会更加不知所措,在他看来,家庭内部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都坍塌了。这个时候,家庭内部一定要表现出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和团结的氛围。通过感受成人遇到打击和压力时是怎样互相支持的,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可以解决的。
不幸的事情發生后,家庭内部之间往往会多次讨论这件事情。这个时候请一定避开孩子,当家长向其他人倾诉的时候,也要避开孩子。家长可以晚上陪孩子睡觉,在入睡前帮孩子按摩,来舒缓孩子的情绪。家里人也不要拿出一副特别同情孩子的面孔来对待他们,这样孩子会感觉不舒服,会觉得所有人给自己打上了“受害者”标签。
家长永远是帮助孩子最重要的人,但是家长们在心理治疗上并不专业,所以家长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来指导自己帮助孩子尽量消除伤口,不要积成老伤。
每个人对伤害的敏感度不一样,有的父母自己内心很强大,遇到孩子被侵犯的事情也能比较理性地处理。有的父母可能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创伤,当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侵犯,他们的反应就会显得特别激烈、特别痛苦。这样的家长会变得易怒、寝食不安,有些会非常崩溃。这时候建议家长们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是否应该尽快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
因人而异,每个人对创伤的反应不一样。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怎样,能否正常游戏、玩耍。情绪问题是一个孩子内心状态很重要的指标,情绪平稳愉悦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易发脾气、与小朋友总是发生争执,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情绪问题没有处理好。现在就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有可能被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