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偏上是一种危险的错觉
2017-12-12黄善忠
文/ 黄善忠
中等偏上是一种危险的错觉
文/ 黄善忠
90%以上的司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之上……统计学家拿出的数据有力地提醒我们: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相貌、能力、智商、努力程度等等非量化指标“中等偏上”。
不过,你可能会说:“我可不这样,我很有自知之明”。你是经过冷静、理性的比较后,得出了自己是“中等偏上”的水平,统计数据之所以这么荒谬,是因为别人在撒谎。
某种意义上说,你对自己的评估是对的,你确确实实是“中等偏上”。不过,这个“中等偏上”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统计学家是站在全社会、全国的高度来给一个人排序的,而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你给出的自我评价,却不是基于这种大局观,而是基于你自己的圈子。
A、B是我最要好的朋友,C、D是和我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同学,E、F是和我联系最多的表亲,GHKMNSYZ……是我日常接触的同事、合作伙伴、小区邻居等等。这其中,ADF明显比我强一些,BCEKMGH明显比我差,MN和我在伯仲之间……嗯,瞧啊!我这是不是“中等偏上”!
假如你是一个高中生,当你的成绩在本班级“中等偏上”时,你会不会认为自己就真的“中等偏上”呢?很难,因为成绩这种东西是量化的、非常直观的、可以轻易比较的。
在一个班里中等偏上没什么意义,全年级那么多班,你的班如果处于落后位置,那么你的“中等偏上”可能就是全年级下半截里的“中等偏上”。实际上,全年级里的“中等偏上”又怎么样呢?全县、全市、全省、全国……把范围不断扩大时,你原先以为的“中等偏上”可能只是幻觉。
但社会就完全不同了,这里没有标准考卷,不会赋予每个人清晰明了的分数,也不存在一个“全社会公民年终考试成绩排名榜”供大家参详。不过,社会和学校最大的区别是,你在学校时不能随意换班级,而在社会里,你不仅能“换班”(换圈子),还能以自己为中心,打造一个完全适合自己的“班级”(圈子)。
当A已经创业成功、身价过亿,远远超过了你的水平时,他可能就淡出了你的圈子,而相对平庸的S补充进来了。当H实在烂泥扶不上墙,赌博欠债铤而走险失手被抓时,你也把他“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和你境遇类似或稍差的X走进了你的视线……你圈子里的人员虽然在不断变动,但不变的是,你永远排名“中等偏上”!
你看出什么来了吗?你的“中等偏上”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你主观上给自己预先设定的一个评价。为了把这个评价实体化,你围绕它构建了自己的圈子。
这就好比说你自己的成绩是70分,为了达到自己在班里排名“中等偏上”的效果,你拉来了考 80、90的AD,考 65—75的 MNK,考60以下的BCEGH等一帮人做你的同学。他们的成绩是不受你控制的,有人分数越来越高,有人不断走低,但你有权换掉他们……总之,你的“中等偏上”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自己的分数下降了,怎么办?很简单,踢掉那些高分的人,换一些分数更低的人进来。
人总是倾向于在观念上把自己的世界合理化,这样才不会觉得那么累。除了少部分极度自恋的妄人和极度自卑的抑郁者,大部分人都会给自己一个“中等偏上”的评价,既不狂妄也不懦弱,这无疑是最心安理得的。“中等偏上”还有一个说法,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个“上”和“下”是弹性的,你可以任意操控它们,于是,这句话永远正确。
但这种永恒的“中等偏上”有一种致命的危害:阻止你的成长。它像一种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腐蚀你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为了维持自己“中等偏上”的错觉,你不停地更换自己的参照系,远离那些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但实际情况是,你在全社会的总体排名在不断下降——当然它永远不会真的出现在人们眼前。
如何更快地成长?一个关键的方法就是不停地更新自己的参照系,但不是让自己觉得“中等偏上”,而是要让自己处于“中等偏下”甚至落后的位置。想想吧,在一个普通班级里考到第一名和在一个尖子班里力争到1/2里,哪个更容易?很显然是后者。实现哪个目标会让你的成绩更高一些呢?也很可能是后者。
我自己就有深刻体会。我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换了5个班。每一次换班,都会让我的排名在班级里往下掉,然后我奋力追赶,换言之,新班级的水平总是比我的旧班级强。我几乎从未在哪个班级里取得绝对领先,甚至处于前1/3的时间都不多,但高中毕业回头一看,我在我所有的同学中,至少是前1/5的水平。因为更强的环境刺激我发挥出更强的竞争力,让我得以更快成长。
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环境,不停地让自己处于“中等偏下”甚至“落后”的位置,这绝对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谁不喜欢活在“舒适区”里呢?但是,所谓“位置”,只是相对的,而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是绝对实力的提升,是在全社会里绝对排名的提升。
走出“中等偏上”,走出舒适区,它们是阻碍你成长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