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7-12-12
考古信息集锦
书讯
《文化遗产学论集》
贺云翱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汇总及对“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些思考。全书分为文化遗产学理论体系构建、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世界遗产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文化遗产个案研究五部分,试图建构起文化遗产学的初步学术框架体系。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祝勇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6月
作者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从入仕、交友、家庭等方面书写了苏东坡的人生脉络和生命际遇,由书、画及人,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来反应他所处的时代。这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
郑岩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6月
本书不论是谈物、论人,还是对创作手法的解析,都是对美的追寻。书中所涉及的古代艺术品,大都是考古发掘所得。作者试图用文字对艺术品进行再次发掘,即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来发现古代艺术品内在的价值。他们的美好,不经过再发掘,即使看了,也未必看见。
《考古入坑指南》
李子一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
考古专业出身的作者用画笔将考古故事娓娓道来,画风幽默生动,总能达到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漫画分为“考古不是你想象”“究竟是神马”“工地那点事儿”“正确打开方式”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又有各自独立的小故事。本书尝试让社会大众通过漫画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了解“高冷”的考古专业。
《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
朱浒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7月
本书以汉画像中的胡人图像为研究重心,触及诸多历史与文化现象,如民族迁移、艺术交往、宗教传播等议题,对今日国人思考相关问题仍有启发。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问题,是解读汉代艺术中关于历史、种族和异域想象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汉代艺术与域外的关系”中的一部分。
《文明对比手册》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本书通过“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展览中部分展品与中国文物之间的对比,旨在提供一些线索和想象。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理解人类的不同文明,甚至能尝试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境遇下面对某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以此剖析文明碰撞与包容的过程,认识文明的演进之路。
穷物理
肯尼亚发现1300万年前猿类幼崽头骨或是人类始祖
考古学家在肯尼亚图尔卡纳胡以西的纳普德地区的古代岩层里发现了一只生活在1300万年前的猿类幼崽的头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以赛亚·内恩戈为主的团队在进行长期研究后认为,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完整的灭绝猿类的头骨,或许可以代表人类最早祖先的样子。(严玉洁编译,中国日报网)
柑橘属水果历千余年传至西方
柑橘属水果最初是从东南亚地区向西方传播,在古罗马时期,柠檬和香橼这两种柑橘属水果成为贵族享用的高级食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达夫娜·兰嘉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柑橘属水果是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分批次先后到达西方的。香橼是第一个到达地中海地区的柑橘属水果,其很可能在距今约2500年的时间,经由波斯、地中海东岸传播到古罗马,最早到达古罗马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柠檬则在此后的400年里到达了地中海地区。10世纪初,酸橙、柚子等柑橘属水果来到地中海地区,它们很可能是通过中东居民传播而来的。15世纪左右,甜橙来到地中海地区,而柑橘到达西方则是19世纪的事情,这距离香橼首次到达西方已约有2000年。(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
陶器起源于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圜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底陶器的共存又显示了后者可能受到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深远影响。(陈宥成、曲彤丽,《考古》2017年第6期)
DNA寻踪希腊人的祖先
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从10个米诺斯人、4个迈锡尼人以及5个早期青铜时代的希腊人和安纳托利亚人身上提取了牙齿的DNA样本,然后将这些样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古代人和30名现代希腊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古代的米诺斯人和迈锡尼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大部分的DNA都来自于早期生活在希腊和安纳托利亚西南部的农民,以及一些东高加索地区的人。其中迈锡尼人还融合了来自东欧或西伯利亚的第二波移民的基因。铁器时代以后的迁徙中,希腊人的基因变化便趋于稳定了。(Ann Gibbons ,《科学》2017年8月2日)
古DNA揭示神秘迦南人命运
迦南人生活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在《圣经》的记载中,迦南人在耶利哥城冲突中输掉并灭亡了。如今,考古学家在黎巴嫩西顿市一处迦南人埋葬地挖掘出5具3700年前的骨骼,从中提取了DNA,同99名今天的黎巴嫩人DNA进行比对后发现,近90%的现代黎巴嫩人的DNA由迦南人共享。这表明,《圣经》中关于其灭绝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宗华编译,科学网)
知文明
阿姆河文明:文明十字路口的传奇
阿姆河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农耕文明,时代大致为公元前2300/2200至公元前1500/135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它的经济除了农业外,辅以狩猎和渔业,除了大麦、小麦、豆类和粟外,还种植李子树、杏子树和葡萄,饲养牛、羊、骆驼和驴。用牛和驴来拉木质的板轮车,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犁田松土。城堡一般为方形,布局复杂,呈现三重城格局。有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金、银器加工技术比较先进,以青金石、肉红石髓为主的宝石加工和贸易比较突出。迄今还没有发现文字。(郭物,《光明日报》2017年6月27日)
三星堆城址的布局
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条大河南岸,城中央另有一条河流横贯,将城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河北为世俗区,河南为宗教区。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区,东、西并列双城的城市结构。三星堆古城的规划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之后古蜀国的都城,乃至于秦汉帝国都城规划都有很大影响。(孙华,《文史知识》2017年第6期)
从墓葬中的“异例”看秦文化的传播
根据近十多年的考古新发现,秦文化的特征在春秋早期得以初步形成,嬴姓的秦人宗室贵族墓葬,拥有墓主直肢、头西向、腰坑(殉狗)、人殉、青铜礼器、车马坑(部分)等葬俗。在春秋时期陇东南、关中附近的秦墓中,有一批并非秦宗室、文化面貌总体属于秦文化,却在墓主葬式或头向等方面与上述葬俗不一致的“异例”。这些材料证明,秦文化在形成之后,曾向境内的异姓族群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力量是最重要的“推手”。文化的传播对“秦人”族群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传播导致了异族间“秦人”认同的产生,族群认同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的传播,最终使不同的人群形成了相对同质的“秦人”共同体。若从一个更大的时空与族群范围来考察,这种传播此后在战国—秦时期还有发生,并最终导致西北“戎狄”趋于消亡与新的“秦人”共同体的诞生。(史党社,《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千年前维京人就将鳕鱼卖到德国
挪威奥斯陆大学Bastiaan Star和同事分析了来自欧洲5个地点的15个古老鳕鱼样本的DNA,其中最南部的地点是今天德国的海特哈布。通过将这些古老DNA和来自约170个现代鳕鱼组织的遗传物质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出海特哈布的4个鳕鱼样本起源于北极圈东北。这表明1200年前维京海盗已经可以把鳕鱼卖到今天的德国,同时因为这一运输周期长达一个月,维京人为了保持鳕鱼新鲜,应该掌握了如何将鱼冻干的技术。(唐一尘编译,科学网)
拜占庭金币的东方之旅
拜占庭货币的制造和发行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其中金币由于质地精良、含金量实足,且有帝国统治做后盾,成为古代晚期和早期中世纪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及外交往来的重要流通工具,被誉为“中世纪的美元”。拜占庭金币通过不同的方式,沿着古丝绸之路,向东方传布,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使者、士兵、僧侣手中流转,被各国贵族王侯视为护身辟邪的宝物和珍贵饰物,甚至随葬埋入地下,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文物。目前,中亚地区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的发现数量在20枚左右。中国自19世纪末发现拜占庭金币以来,至今已有200枚金币及其仿制品,大部分出土于墓葬,墓主则包括粟特人、游牧民族中的贵族和皇族。印度所发现的拜占庭时期钱币总数高达4000多枚,以铜币为主,其中金币及仿制品189枚,近1/3为仿制品。以上数据表明,拜占庭帝国与东方的交往非常活跃。(陈志强,《光明日报》2017年8月14日)
读天下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 今年新增21处遗产地
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7月12日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闭幕。本届大会共审议通过了21处新的世界遗产地,其中包括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截至目前,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73处,包括814处文化遗产、224处自然遗产以及3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遍布世界167个国家。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地52处。(陈序、韩梅,新华社)
火山喷发将擦掉古人类脚印
坦桑尼亚的伦盖伊火山即将喷发,而这将威胁附近两个考古地点保存的古人类脚印遗迹。在距离火山14.5公里的Engare Sero,考古学家发现了400多个古人类足迹,时间能追溯到1.9万年前;另一个考古地点利特里距离伦盖伊火山约113公里,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370万年前的古人类足迹。火山一旦喷发,理论上将会释放大量火山泥石流冲刷这些地区。尽管考古学家已经为Engare Sero和利特里的化石足迹进行了3D扫描,但任何足迹的毁坏都将是一个打击,计算机模型与实地遗迹不能相提并论。(唐一尘编译,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