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以永生 古埃及的丧葬锥

2017-12-12熊彦茹

大众考古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埃及死者学者

文 图/熊彦茹

借以永生 古埃及的丧葬锥

文 图/熊彦茹

古埃及有一种观念:一个人死后会因其名字被后人念叨而永生。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埃及丧葬锥上都会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和头衔,或许就是这种永生观念的体现。

丧葬锥戳印图案

古埃及人为实现“永生”而付出的心血可谓空前绝后,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从第一王朝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3000余年中留存下来的文物和遗迹绝大多数与此有关。坟墓是古埃及人试图“永生”的重要媒介,因此死者身份建构和确认成为建造坟墓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最早的墓碑上只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在古王国末期(公元前2323~前2134年),墓碑上出现了总结墓主生平的自传,死者以第一人称向后人声称,他生前无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能恰如其分地善待不同的人,目的是让活着的人不要摧毁他的墓室,更要记住他的名字,经常在国王和众神面前提到他的名字。由此看出,古埃及人的“永生”强调的不仅仅是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获得的物质方面的享受,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名字要永驻人间。古埃及人还把名字刻写在一种叫做丧葬锥的陶器上,它们的作用就是维系死者与生者的关系,让死者存留在活着的人的记忆里。

何为丧葬锥?

丧葬锥是用尼罗河谷泥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因为发现的大部分此类冥器呈圆锥体而得名。锥体的宽口部分似圆形印章,上面阳刻墓主人的名字和生前拥有的头衔。

丧葬锥按其外形可以分为四类:金字塔形、砖形、楔形和圆锥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呈牛角形和喇叭形的丧葬锥。较为罕见的类型有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曾经属于哲德霍尔(Djedhor)的骨形丧葬锥和出土于哲胡迪(Djehuty)墓的双头与三头丧葬锥。丧葬锥的宽口部分直径为5~10厘米。

丧葬锥圆头部分刻写着墓主人的姓名和官职

骨形丧葬锥

三头丧葬锥

楔形丧葬锥

丧葬锥的长度差别很大,多数长度在10~14厘米。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丧葬锥属于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33~前1567年),出土于El-Tarif,长达52.5厘米,但宽口没有戳印标记。有戳印的最长的丧葬锥属于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长度大约为40厘米。由于大部分丧葬锥被盗墓者损坏,或是在运输过程中意外受损,完整的丧葬锥数量并不多。因此,很难确认丧葬锥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长度发生变化。

大部分丧葬锥的颜色为白色,少量为全红或只在戳印部分呈现红色。在卢克索发掘了大量官吏墓的美国考古学家戴维斯,其手册里记载了蓝色和黄色的丧葬锥。最有意思的是其中编号为第298和第312的属于一对夫妇的丧葬锥,白色的丧葬锥上刻有丈夫的名字纳布塞尼(Nebseny),黄色的刻有妻子的名字塞妮塞奈布(Seniseneb),它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部分的丧葬锥是手工制成的,但也有一些丧葬锥是借助陶轮制成的,例如戴维斯手册里记载的第215号丧葬锥,它不仅空心,而且底部有陶轮的轴印。有的学者由此推断这种空心丧葬锥原本是在丧葬仪式上被用作盛装酒或水的礼器,而后被改造为丧葬锥。

有不少学者对于将这些形状、大小、颜色和制作方式各异的冥器统称为丧葬锥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唐纳德·瑞安认为把它们称为丧葬戳印(funerary stamps)更为合适,而德国学者一般将它们称为墓葬锥(Grabkegel)或者装饰砖(Friesziegel )。曾经参与发掘底比斯第32号墓的匈牙利考古学家Erño Gaál,称它们为戳印砖(préselt tégla)。

分别刻有一对夫妇名字的丧葬锥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空心丧葬锥原本是在丧葬仪式中用来盛酒水的礼器

丧葬锥的功能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丧葬锥出土于上埃及地区,其中在底比斯发掘的丧葬锥数量最多,因此形成了丧葬锥为上埃及墓葬特征的现象。出土地点基本以底比斯为中心向北面和南面进行辐射,北面有纳格·艾德·戴尔(Naga ed-deir)、阿比多斯(Abydos)、涅伽达、丹德拉(Dendera)等地,南面有艾尔曼特(Armant),瑞宰卡特(Rizeiqat),阿布·辛拜勒、托姆波斯(Tombos)等地。

关于丧葬锥的功能,学界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无法确定其在坟墓中所处的具体位置。根据墓室壁画和纸莎草上的记载可知,古埃及人把几个甚至十几个丧葬锥排成两排插在墓室入口上方。更为有力的证据是赫伯特在代尔巴赫里(Deir el-Bahri)考古发掘现场所拍摄的唯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丧葬锥位于墓室入口上方。但是在1973~1974年的考古活动中,安内利斯和阿图尔·布拉克在底比斯第74号墓庭院地面上发现了被整齐地放在一起的4个丧葬锥,因此对丧葬锥所处的位置提出了新的解释。随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底比斯第47号墓庭院的墙壁上也发现了丧葬锥。在伦敦大学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馆里,有一件被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称为“灵魂之屋”的房屋模型,在其墙壁上也设置了丧葬锥。

因此学者们对丧葬锥的用途一直有不同的猜测,有些学者(如商博良)认为它只是对死者身份的某种标记;有的学者(如皮特里)认为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祭品,即模仿和表现旭日东升的景象,具有促使死者复活的功能;也有一些学者相信丧葬锥象征生殖力;而有的学者相信它只是祭品。

从丧葬锥宽口刻有死者的名字和头衔等个人信息的情况判断,它的主要功能是确定和强调坟墓的所属关系。除此之外,作为整个庞大墓葬系统的一个环节,丧葬锥的存在必然与墓主人追求重生与永恒的来世观念分不开。古埃及人相信肉体的完整是死者重生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们通过制作木乃伊保存尸身的完整。不过,古埃及人对肉体的重视绝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有关灵魂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由多个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元素组成。一个人想要死后获得重生,每个元素都要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名字便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丧葬锥考古发现地区分布示意

代尔巴赫里发掘现场可见排列整齐的丧葬锥

泥塑“灵魂之屋”的墙壁上布满了丧葬锥

在古埃及,名字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称呼,它还代表人的本质。一个人在世时,他的名字包含他的一些特性;人死了以后,他的名字就成为能代表他本人的实体。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死后名字被后人忘掉,那就等于他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根本,就如同空洞的尸体没有了灵魂。

古埃及人一方面通过在墓碑上刻写自传,让活着的人记住自己,在国王和众神面前念叨自己的名字,借此实现永驻人间的愿望;另一方面,古埃及人将死者的名字和生前的头衔用象形文字刻写在丧葬锥的宽口部分,是因为他们相信象形文字具有的魔力可以帮助死者获得和享受来生。借助仪式与符咒来保存死者的名字,死者才有可能真正完成肉体和灵魂的完整重生。古埃及人相信,用象形文字写下的文字内容具有无比的魔力;他们同时相信,生者呼唤死者的名字,死者就会永生。这可能恰恰是丧葬锥所在的位置并不固定的原因。古埃及人希望写有自己名字的丧葬锥无处不在,以便后人随时随地纪念他们。

首都师范大学古埃及学金寿福教授在本文写作中给予许多指导,特此感谢!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古埃及死者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古埃及艺术
ORGANIZED GIVING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源于“古埃及三角形”,终于“黄金比”
学者介绍
走近“死者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