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17-12-11徐斌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徐斌

【關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103—01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授“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授“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也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四、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五、通过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在课堂中巧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有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授“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要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奥秘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进而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编辑:郭裕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