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
2017-12-11龚小琳
龚小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课堂;实效性;标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094—01
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就小学生而言,这两种能力得以提升,关键还要靠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细读文本,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抓住文本的关键进行细读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教学中,应怎样捕捉文本的关键点进行细读呢?
1. 从课题入手细读文本。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是教学的中心和主线。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题目中的“窃”便是关键。教学中以“窃”这个题眼为中心细读文本,学生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她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细读文本。比如老舍的《猫》,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这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教学时,可抓住文中的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探寻猫的古怪表现。
3. 在质疑中细读文本。质疑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情趣。有的文章初读平淡朴实,细品意味深远。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紧扣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读出作者是怎样通过她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她的紧张、担心和矛盾的心理的。
4. 在比较中细读文本。善于比较,是文本细读的便捷之道。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原文是“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选入课文,则将“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一句删去了。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文删去是否恰当。学生认为不应删去,“浮名”与前文的“美誉”照应,“精修细研”又与下文“埋头工作”相呼应。加入这一句,上下文更顺畅,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典雅之美。
二、在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进行细读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在“字里行间” 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领略文本内部语言的丰富性、复杂多义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如,三年级《给予树》中有这样一段话:“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沉默不语。”教学这段话时,教师可紧紧抓住“沉默不语”一词,因为这个词的出现和哥哥姐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购买圣诞礼物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到底在想什么呢?不得不引人深思。于是自然过渡到课文1—3自然段的学习,这样透过沉默不语,联系上下文让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感受到了她心里想着家人,体贴着家人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经过教师的有效引领,一次又一次放大,一次又一次激活,学生们完全悟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这就是细读文本彰显出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在标点上细细品味,读懂人物丰富的内心
《穷人》一文中对桑娜心里的描写 ,标点的使用令人叫绝。她忐忑不安地想:“他回来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短短的七句话,却用了四个问号,五个省略号,两个感叹号,具体刻画桑娜的担心、矛盾、后悔等心理斗争。透过这些无声的标点,读者充分感受到生活带给桑娜的沉重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邻居,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其形象也就在一系列的省略号的细读中逐渐鲜活起来。
细读,既要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文本细读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使细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准教材的着力点,点燃学生的情感点。
编辑:张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