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礼仪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11周德孜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幼儿教学礼仪

周德孜

【关键词】 幼儿教学;哈萨克族;礼仪;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072—01

哈萨克族的礼仪既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哈萨克族的民族传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而现在的幼儿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幼儿被家长们宠坏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所以,民族文明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将哈萨克族的礼仪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不是单靠幼儿园教学就能成功的,还应融入到家庭教育中。

一、创设丰富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纲要》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园在创设环境中渗透哈萨克族礼仪文化教育,将民族传统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以身作则、互相问好,在入园、离园时,以及在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

因此,我园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定礼仪目标。例如,每天早上,让老师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 “小朋友好”、“家长好”(阿曼斯子)和老师灿烂的笑脸,给入园的每一位哈萨克族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了和谐、温馨的氛围,幼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问候。

二、通过教学活动,巩固民族礼仪教育

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机会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幼儿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哈萨克语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可使哈萨克族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例如:在故事《我的额婕》(奶奶)中,引導幼儿家里来客时要让年长的客人上座。这样幼儿就在轻松的表演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起内部情感。

哈萨克族的称呼如下:哈萨克族对老人尊称“阿塔”(爷爷)、“阿怕”(大娘);比自己年龄稍大的称“阿哈”(哥哥)、“阿拜克”(姐姐);比自己年龄稍小的称“义尼”(弟弟)、“哈尔恩达斯”(妹妹);对自己的父亲尊称“阿克”。所以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阿曼斯子)“谢谢”、(热阿买特)“对不起”、(哈普也特)“没关系”、(沃哈斯卓克)“再见”(霍世),情景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可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大班开展的“达斯塔尔汗文化”(哈萨克族的餐布)活动,可引导幼儿讨论摆放达斯塔尔汗后应怎样入座?吃饭时应注意什么?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情境表演,这样的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很快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做人的起点,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我们抓住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可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例如,在户外活动“叼羊”时,幼儿骑着自制的木棍马叼羊,你争我抢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环节,应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四、培养幼儿礼仪必须由家长做起

哈萨克族有句名言:“要想了解一个民族首先看他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科学的,如有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不顶撞长辈、无理取闹、不挥霍、不浪费、不侮辱和嘲笑他人等。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幼儿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典范。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幼儿,家长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总之,民族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开展幼儿民族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使我园教师在探索民族教育的道路上又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同时让幼儿从小在心中收获了“博爱”的果实。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开展幼儿民族传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使民族文明礼仪之花更长久、更娇艳!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幼儿教学礼仪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体会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