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学科下的传统文化教学

2017-12-11张大磊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必然性背景传统文化

张大磊

【关键词】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背景;必然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051—01

一、传统文化教学的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学校,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最生动的现场。培养有民族精神、国家意识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知识、技能和美德作为教育方向,以此激励师生以传统文化涵养心灵,修身立德,传承中华文明。

二、在語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作为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既觉得自豪也觉得肩头的责任沉甸甸。《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语文学科所肩负的责任,更是历史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 教师培训提升国学素养

(1)培养国学师资,做好引路的人。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打铁必需自身硬。引领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所以,以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激励,用走出去、请进来、做研究的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十分必要。

(2)紧跟改革形势,转变方法策略。现在的考试已经从知识导向向能力、价值观导向变化。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的成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同时进行的,教育和评价的新趋势、新特点让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严肃思考,积极落实,稳步推进。

(3)依托课题研究,砥砺教育内功。为了把传统文化教学推得更为深入,我们还要积极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来引领推进教学。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更为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确立最有益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2. 课堂渗透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1)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有梯度的教育。初中阶段主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理解力,认识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活动形式:临摹名家书法、吟诵古代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和戏剧。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涵养品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熟记、背诵部分内容,塑造良好品德、健全人格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一是要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利用课堂主阵地,科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人教版中《口技》《吆喝》《俗世奇人》这样的课文,可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模仿表演,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师生进行演出和报告,让学生聆听和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弘扬中国优秀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强烈责任感。二是要传承性和审辩性相结合。当下传统文化非常热,越热的时候越需要一种冷静的思考。以《论语》为例,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孔子说的就全是对的,我们只要全盘吸收就好,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提高紧惕。审辩性思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传统文化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这个,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当前教育改革频繁,新的中高考也即将展开,但总有些事是不能变的,总有些事是需要坚守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动摇。我们只有笃行,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上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才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只有问题出现了,我们才会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指导和实践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落实。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然性背景传统文化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