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不败:该从全球伟大公司学什么?
2017-12-11仲继银
仲继银
商业成功有多种因素,机遇和运气可以成就一家公司短暂或者一段时期的兴盛,但长期可持续的成功一定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流公司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只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才能成就一家长期可持续的一流公司。良好公司治理的首要作用是规避企业成功后的失败风险,更是帮助企业在失败中合理有效地分担风险,迈过失败的废墟,继续前行。
失败的企业家不需要自杀
中国时常出现经营失败的企业家跳楼自杀或者“人间蒸发”,其中除极少数属于骗局之外,绝大多数属于企业经营中十分正常的市场判断、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失误所致。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条件下,正常的经营判断失误不会导致企业整体上的难以为继。即使遭遇灭顶之灾,企业难以为继,在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之下,可以合理有效地分担失败损失,失败的企业家不仅不需要自杀,还可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如果经营失败就要自杀,世界上就不会有福特汽车、3M公司、Twitter公司,更不会有如此辉煌的苹果公司了。在最后成功创建了延续至今的福特汽车公司之前,亨利·福特有过五次经营失败的经历;3M公司创立之始就遭遇了判断失误;Twitter公司是从失败的播客公司中衍生出来的;乔布斯曾因经营不善被赶出苹果公司,再次回到苹果公司后缔造了苹果更大的辉煌。
创业就一炮成功,并能一直延续的企业太少了。更多的企业是在经历了诸多失败之后才真正成熟起来的。企业经营失败,会给投资者及各种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损失,但也有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由失败历练出来的独特能力积累在企业家身上,这是一笔无形的社会财富。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有一套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让失败项目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财富得到利用,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也就难以长期持续。如果一个社会不能通过一套良好的公司治理系统,让遭遇失败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按规则分担损失,让有失败经验的企业家能有东山再起、继续前行的机会,则是一种企业和社会财富的双重损失。
经营失败的企业家自杀,是其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损失,这种财富损失比其经营失败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大。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国策的当下中国,我们不仅要通过成功企业(企業家)的示范激励人们创新和创业,更要通过一套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对创业失败者和经营失败企业家提供保护,使由失败经验所构成的社会财富能够积累起来,再次投入到新的财富创造中。
福特汽车:两次重大挫败后创建
福特从一个业余的汽车制造爱好者起步,经过多次与投资者之间的“公司治理博弈”,逐步从一个浪费股东钱财的完美主义者,成为了一个真正用心造车的伟大创业家,并最终成功创建出了福特汽车公司。
1898年,四位投资人出资2000美元为福特的汽车试验提供资金。投资人获得三分之二的专利比率,福特保留三分之一,汽车出售获利也按此比例分配。1899年有近10位投资者共同出资15000美元创建了底特律汽车公司,福特为公司机械主管,月薪150美元。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底特律汽车公司失败。
1901年5位投资者和福特共计6人,组建了一家60000美元股本的新公司——亨利·福特公司。福特占六分之一的股份,但是没有薪水了。新公司给予福特的“激励”还是不够,福特与投资者之间还是存在分歧。1902年福特仅仅带走900美元现金和自己名字的使用权离开公司。这是福特第二次被排除汽车制造者的行列。在1902年,没有几个汽车先驱遭遇过两次重大失败。
第三次上路的福特先找到了两名赛车制造资助者,合作的内容就是制造两辆同样的赛车,其中一辆归一位投资者所有,另一辆赛车在1902年10月的一次生产商挑战杯赛中打破了美国纪录。凭借赛车上获得的巨大的汽车制造名声,福特找到了一位新的投资者:底特律最大的煤炭商人马尔科姆森。两人合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利益均分”:马尔科姆森提供种子资金,福特负责制造出样车,以便吸引足够的风险投资来创建一家新公司。新公司中,两位原始合伙人要占51%的股份,这51%由两人各持一半。由此诞生了1903年正式创立的福特汽车公司。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福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底特律汽车公司和亨利·福特公司股东们的投资损失,转化为了福特能够做出好车的名声和一身真功夫,也转化为了福特汽车公司股东们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回报。是责任分担机制清晰的一套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保证了福特没有被失败击垮,能够一次一次地走出来,最终缔造出了一家世界级的一流公司。
3M:从失败中站起来,用机制保证创新
没有哪家公司能比3M的历史更好地诠释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从错误中学习,在行动中创新。公司如人,要成长,不怕犯错误,就怕你什么都不干。
1902年五位创始人创立了3M公司,他们的创业冲动来自当时明尼苏达州正因矿藏而繁荣。他们与其他梦想开矿致富的创业者们一样,“先成立起公司,然后才进行调查研究”。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临失败后,坚持把公司发展下去,并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都引入新生力量,最终成为了一家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公司。
1904年底,3M公司股票在当地酒吧里两股才能换一杯最廉价的威士忌,董事会每天都在开会,寻找一个解决之道。创立者们决心不放弃公司,员工也同心协力。合伙人们决定削减自己的薪水,直至取消,还要个人再出资给员工发工资,以便把公司维持下去。最后公司接受了一位名为奥博的投资者建议,决定脱离采矿业,转向制造砂纸和砂轮。1905年,奥德威在确信不需要他介入日常运营的条件下投资了2.5万美元,同时有几位创始人兑换掉了他们的股份,奥博和奥德威合计占到了3M公司60%的股份。
奥博和奥德威,除了以资金在财务上挽救了3M公司之外,还设定了公司的新发展方向和基础制度架构,引入了3M公司的成长建筑师和实际缔造者麦克奈特。3M公司首任总裁由最初五位投资者中的布赖恩担任,1905年公司重组后新进入投资者奥博担任第二任总裁,1906年由另一位新投资者奥德威接任。1909年奥博第二次出任总裁,在位20年。1929年,由公司内部成长起来的麦克奈特接替奥博,成为3M公司第一位由职业经理人担任的总裁。endprint
麦克奈特担任总裁20年之后,1949年转任董事会主席,任职到1966年。从1966年开始,3M公司领导层进入了5年左右一届的有序更替时代。这些人在出任到最高职位之前,多数都是前任总裁。麦克奈特在3M公司服务59年,把3M公司发展得声誉卓著,他自己却默默无闻。这一鲜明对比,刺激了《基业长青》两位作者的高瞻远瞩公司和对照公司比较研究,并得出如下论断:伟大公司无需伟大构想,更无需魅力型伟大领袖,公司组织本身才是终极创造。来自于自身历史而形成的文化基因和自觉形成的一系列内部机制和政策,使3M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已经超越了个人,不论谁来当首席执行官,都会继续演进。
乔布斯的失败、东山再起与现代公司治理
从失败到东山再起,乔布斯的商业履历完全是在现代商业和公司治理规则下展开的。
苹果公司的前身是苹果合伙企业,存续了不到一年。1976年4月,乔布斯和沃兹涅克达成合伙协议,约定二人各自占有合伙企业45%的权利,余下10%的权利给予第三位合伙人韦恩。拉来第三位合伙人是为了避免以后两人在重大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陷入僵局。但企业成立不到两周,因为害怕乔布斯的负债经营会使自己债务缠身,韦恩退出。
1977年1月,马库拉、乔布斯和沃兹涅克签署文件,创建了苹果公司。三人各占30%的股份,另外10%为霍尔特所有。霍尔特是个优秀的电力工程师,被乔布斯拉来解决电源问题。苹果公司股票于1980年上市。
乔布斯一直想自己出任苹果公司总裁,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苹果公司董事会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这样认为。自己不能出任总裁,次优选择就是找一个能够听自己话的人出任总裁。1983年,斯卡利出任苹果公司总裁兼CEO。乔布斯任董事长,斯卡利任总裁兼CEO,但实际掌控公司或说实际的CEO职权掌握在乔布斯手中。乔布斯沉迷于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而对公司管理混乱和销售日益恶化的状况认识不足。1985年董事会决定让斯卡利全权掌握公司,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重组,乔布斯除了董事长职务之外,对公司具体部门和重要事务不再有任何直接管理权(最初是保留了一个新产品开发部副总裁的职务,后来干脆是一个更空的“新产品构想者”职务)。
1985年9月,乔布斯向苹果公司董事会提交了辞呈,辞呈中的一段内容是:“苹果公司最近的机构重组让我没有任何事情可做,甚至也不让我接触日常管理方面的汇报文件。我只有30岁,我还想为电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取得一定的成就。”被迫离开苹果后,乔布斯首先创办了NeXT公司,后又买下了一个电脑动画制作组,将其办成了著名的皮克斯动画制作公司。
由于NeXT公司拥有苹果公司需要的操作系统技术,1996年12月苹果公司买下NeXT公司,聘请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的特别顾问。1997年7月,乔布斯以1美元的薪酬出任苹果公司“临时”CEO,一直到2001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CEO。在乔布斯的领导下,通过iPod、iTune和iPhone等一系列新产品的成功推出,苹果公司走向了新的辉煌。
从乔布斯(自身担任董事长并是公司大股东)先败给斯卡利(CEO)和后来赢了阿米利欧(董事长兼CEO)的两次苹果权力斗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董事会中的多数派支持决定胜负,公司大股东身份和董事长职务本身都不起决定作用。不管你是谁,创始人、大股东或董事长兼CEO,公司内部领导权配置的最高决定者都是多数派董事。董事会的权力到位,有董事会的裁决机制,多大、多激烈的公司内部权力斗争,都可以和平解决,不会因权力斗争而使公司瘫痪以致分崩离析。
Twitter:公司缺了谁都行,不能缺了董事会
联合创始人内部的冲突,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冲突,三位创始人的连续出局,都没有阻挡住Twitter公司的成长步伐。那么是谁缔造了Twitter?可以说,是从创始人、员工到投资人和用户,作为一种相互作用但以董事会为核心——谈判、妥协和集体决策中心——这一公司治理系统缔造了Twitter。
1999年,威廉姆斯对外发布了Blogger网站,就是博客,2003年被谷歌收购。格拉斯编写了一款名为AudBiog的软件,就是语音博客或叫播客。格拉斯说服威廉姆斯投资,创建了名为Odeo的一家播客公司。可是,2006年初,苹果公司在其iTunes中加入了播客功能,以播客为核心业务的Odeo公司失去前景,马上陷入了困境。在討论公司新方向时,杰克·多西提出的“状态(你正在做什么)”概念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格拉斯尤其兴奋,为其起了Twitter这一名字。
威廉姆斯通过将其出售Blogger时所得谷歌股票兑现,偿还了Odeo公司外部投资者们的500万美元,将Odeo公司重组为Obvious孵化器公司,并专门拿出了100万美元用于培育Twitter。2007年4月,作为唯一所有者的威廉姆斯决定,自己将保留Twitter公司70%的股权,聘杰克·多西为公司第一任首席执行官,给20%股份,比兹·斯通和杰森·古德曼每人得3%股份,余下4%股份分给工程师和新员工。同时确定,威廉姆斯、杰克·多西和比兹·斯通三人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在从Odeo公司的一个项目中发展出Twitter公司的过程中,作为Odeo公司主要创始人的格拉斯出局了(主要是被项目负责人杰克·多西挤出局的)。作为Twitter创意者、项目负责人和首任CEO和联合创始人的杰克·多西,正式在CEO职位上的时间(2007年4月到2008年10月)仅一年半也出局了(主要是被投资人罢黜的)。这还没有完,作为Twitter早期唯一投资者和公司主要创始人的威廉姆斯,在公司第二任CEO的职位上也仅仅坐了两年(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就被投资者和董事会罢黜了。但是,这一切都并没有阻止Twitter作为一家独立公司的发展步伐。2013年11月,Twitter在纽交所上市。
Twitter的历程表明,公司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本身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董事会投票这样的明确、权威的决策中心和裁决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