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2017-12-11厉玉杰黄丽婷褚千坤梁江山罗鹏
厉玉杰 黄丽婷 褚千坤 梁江山 罗鹏
【摘要】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LIDH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NRB组
(80例)和椎旁神经阻滞(PVB)组(40例)。SNRB组患者采用DSA引導下SNRB治疗, PVB组患者采用PVB治疗, 记录两组加用塞来昔布胶囊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脊柱稳定性的改变情况。结果 SNRB组中仅5例(6.25%)加用塞来昔布胶囊, PVB组中13例(32.50%)加用塞来昔布胶囊,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 低于PVB组的1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B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0.00%, 高于PVB组的75.00%,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腰椎矢状面垂直轴(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SNRB治疗LIDH具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对脊柱稳定性小等优势,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脊柱稳定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17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LIDH)属难治性易复发慢性疾病, 不仅为社会劳动力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也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愈渐下降, 但当今尚未见广谱特效治疗方案[1-3]。传统椎旁神经阻滞术(paravertebral block, PVB)与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oss, SNRB)是基于神经根解剖学、生理学而产生的微创治疗手段[4, 5]。本研究旨在明确SNRB治疗LIDH的临床价值, 为SNRB的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撑,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2月治疗的120例LIDH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NRB组(80例)和PVB组(40例)。SNRB组男51例, 女29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40.37±19.65)岁;平均病程(7.12±6.98)年。PVB组男28例, 女11例;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41.20±18.36)岁;
平均病程(7.23±6.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SNRB组 患者采用DSA引导下SNRB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 将垫枕置于腹部正下方, 将腰部抬高至合适水平, 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及生命体征监控。将C形壁球管调至斜位(45°)对穿刺点(上关节突前上方)进行局部麻醉后在DSA引导下开始穿刺操作, 从正位、侧位观测针尖位置并对进针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严格控制进针深度(不能超过关节面的1/2), 当患者出现触电感便提示穿刺成功。再给予造影剂(按1∶2比例将0.9%碘佛醇与生理盐水稀释呈2 ml混合液)推注, 仔细观察造影剂分布, 明确针尖是否位于神经鞘内, 避免针尖位于血管内, 确认无误后行L5神经根阻滞, 向神经根鞘内推注阻滞药物(2 ml 0.25%布比卡因局麻混合液﹢2 mg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推注速度不宜过快, 结束后便可拔针, 对穿刺部位再次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压迫5 min, 于留置室留置30~60 min, 以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异常。
1. 2. 2 PVB组 患者采用PVB治疗, 穿刺前准备工作参照SRNB组。取患侧腰椎棘突尖靠捡患侧方向2 cm处作为穿刺点并进行常规消毒巾铺设及局部麻醉, 以垂直进针方式直至针尖有异常感(触及椎板)便停止穿刺, 可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酌情考虑穿刺深度, 但穿刺深度<5 cm, 退针后将针尖穿过横突间韧带直至到达椎间旁隙, 并采用回抽针尖方式确认针尖有无伤及血管, 确认无误后注入阻滞药物
(15 ml 0.25%布比卡因局麻混合液﹢3.5 mg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并参照SBRN组进行穿刺后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频率为1次/周。若术后疼痛未见改善, 则可酌情于再次治疗时给予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20063, 剂量由医师综合考虑决定)。以QQ、微信、电话或门诊复查方式进行定期随访, 并提醒患者定期(3个月/次)于门诊行X线复查, 进行数据统计。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一般治疗情况:加用塞来昔布胶囊比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②临床疗效:以随访方式进行疗效评价, 依次为优(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日常生活及工作完全恢复)、良(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但不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可(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偶见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患者自述通过减轻工作及活动量后可耐受)、差(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改善幅度不显著, 患者自述不耐受,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及活动)。有效率=(优﹢良﹢可)/总例数×100%。③脊椎稳定性评估:参照术后门诊复查影像学资料[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并将其与术前影像学资料对比, 统计治疗前后LL、SS、SVA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一般治疗情况比较 SNRB组中仅5例(6.25%)加用塞来昔布胶囊, PVB组中13例(32.50%)加用塞来昔布胶囊,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2, P<0.05)。其中SNRB组共发生2例寒战, 1例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PVB组发生腹部剧烈疼痛2例, 心悸2例, 寒战2例, 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0, P<0.05)。endprint
2.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SNRB组患者优39例(48.75%), 良20例(25.00%), 可13例(16.25%), 差8例(10.00%), 临床有效率为90.00%;PVB组患者优9例(22.50%), 良16例(40.00%), 可5例(12.50%), 差10例(25.00%), 临床有效率为75.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4.706, P=0.030<0.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LL、SS、SVA情况比较 SNRB组患者治疗前后LL、SS、SVA依次为(42.28±10.21)°VS(41.87±
9.45)°、(29.23±8.01)°VS(29.49±7.82)°、(28.29±11.59)cm
VS(29.01±12.41)c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4、0.208、0.379, P>0.05);PVB组患者治疗前后LL、SS、SVA依次为
(43.14±11.01)°VS(44.37±12.33)°、(30.02±7.72)°VS(30.13±
8.01)°、(29.03±12.66)cm VS(29.01±11.37)c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0.063、0.007, P>0.05)。
3 讨论
在DSA引导下行SNRB, 具三维立体定位优势, 对病变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表现更为清晰, 使穿刺操作更为精准, 避免损伤神经根袖及血管;同时通过精准穿刺注射, 不仅能使药物集中于病变神经根, 也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 避免因大剂量药物进入血管或神经根袖增加手术风
险[6-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术毕SNRB组中加用塞来昔布胶囊比例及不良反应均少于PVB组,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改善或缓解, 但SNRB组改善幅度优于PVB组, 临床疗效高于PVB组, 且未见LL、SS、SVA有显著变化, 提示手术对脊柱稳定性未造成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 DSA引导下SNRB治疗LIDH不仅降低治疗风险, 其临床疗效也优于PVB, 且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参考文献
[1] 柯东港.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及CT影像特点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6):133-136.
[2] 陈伯华. 腰椎疾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5-67.
[3] 林尊强, 曾义, 夏智谦, 等. 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34):6692-6695.
[4] 陈兴海, 刘芳. 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12):42-44.
[5] 邹聪, 何云武, 龙慧, 等. DSA引导下经骶裂孔硬膜外腔导丝松解联合硬膜囊前间隙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6, 12(4):254-258.
[6] 韩丽丽, 杨晓秋, 刘小男, 等. DSA引导射频热凝联合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6):352-356.
[7] 邵晨, 牛国旗, 朱勋兵, 等. DSA透视引导下微创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养生保健指南, 2016(32):223-224.
[8] 王海亭, 张海波, 蒋忠仆, 等. DSA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 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3):59-60.
[9] 羅勇, 王仁儒. DSA下臭氧盘间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2):197-199.
[10] 刘亚明, 李子涛, 沈立文. DSA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附51例报告). 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4): 73-74.
[收稿日期:2017-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