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销毁手机暴露教育粗暴

2017-12-11刘剑飞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法制暴力危害

刘剑飞

如此处理学生手机,并非南阳这所学校首创。此前,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学校都出现过类似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权利,也是一种教育粗暴的体现,暴露出学校管理技穷。

学生带手机上课,的确存在着很多危害,比如学生自控能力差,使用手机容易影响学业,比如,过度使用手机存在安全隐患和健康危害等,学校对此进行限制,并无不可,也可以理解。但是却不能采取如此粗暴蛮横的方法去解決。一方面,这些手机属于学生的私人财产,即便带到学校违反校规,也不能随意销毁,随意销毁学生手机无疑在严重侵犯着学生的权利,是对学生私人财物的严重破坏,属于故意损毁他人财物,这已经涉嫌违反相关法规。不仅如此,这种不讲法制的处理方法还是在向学生灌输一种暴力思想,是对学生的一种错误示范,实在不是教育应有的行为。

另一方面,即便销毁手机可能起到一些震慑作用,也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在电子信息和网络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物品,将学生粗暴地与电子产品隔离,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很容易适得其反。可以说,学校砸掉的是手机,伤害的却是学生的自由和尊严,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伤害,这种暴力行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对于学生带手机,还是应该本着疏堵结合的方法去应对。比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学校划定一定的区域满足学生使用手机,比如可以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正确引导,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开展教学,甚至可以将手机进行没收,妥善保管,适时归还,这些都是破解学生玩手机的有效举措,也是教育温和化和管理人性化的体现。

如何处理学生手机,不仅关系着学生尊严,也是一道深刻的教育命题,考验着学校的教育技巧和管理智慧。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在文明和法制的范围内进行,这种粗暴销毁的行为不仅伤害着学生尊严,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暴力思维。这显然是危害无穷的。

教育应该是充满温情的,比起粗暴的销毁,循循善诱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合理的引导和控制更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制暴力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反性别暴力
药+酒 危害大
“暴力”女
酗酒的危害
暴力云与送子鹳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