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
2017-12-11刘明成洪云
刘明成+洪云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解决真实问题成为核心素养的最终指向[1]。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问题式教学就是其中一个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问题式教学是以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或类型,或者是具有以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价值追求与具有本质联系的教学目的、过程和方式构成的研究性教学[2]。
问题式教学可以改变被动的、完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机会来体验真实情境,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巩固学科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自觉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简单来说,即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类型与层次
有效的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是问题的有效。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重难点的突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的提升。
有些教师把问题作为与学生一起理解学习内容的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预设了答案,学生的答案最后都与之相差不远。这样的课看起来很规整、很顺畅,但是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知道与领会层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思维水平确定问题的类型与层次。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有不同的问题类型和层次。一些研究者认为,按照问题性质,可分为启发性的问题和灌输性的问题、形式性的问题和实质性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和无意义的问题、引导性的问题和控制性的问题[3]。明确不同问题的性质、作用与层次,将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地设计问题。设计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与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与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素养。
三、問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增强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能力
对教材的解读与驾驭能力,是教师有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出独到、深刻、精准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一课时,一些教师并没有提常规的“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等类似问题,而是请学生“根据阅读中了解到的高邮鸭蛋的特点,为其写一条广告语”。比较这两个问题,后者显然包含前者的内容,而且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检索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广告词给学生带来挑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与创造的热情,引起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再如《晏子使楚》一课中,在楚王刁难晏子的过程中,晏子有三句应答,有的教师会将第三句原句改为“难道不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吗?”并向学生发问:“晏子何不在原来发问的基础上,三次连续发问,咄咄逼人,以壮声势?”在引导学生找到楚王的三次不同表达特别是不同的表情后,从语言的德性和晏子出访的目的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引导。这个高明的教学设计背后,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是对教材的高超驾驭艺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情分析
问题式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智慧增长与能力提升。教师的问题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更要指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实际需要就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真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情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优势与不足、学习路径与思维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提前做好预习单和学生学习路径分析,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预习单的设计要着眼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路径分析的着眼点可以包括学习资源、学习顺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的同伴、师生关系、兴趣特长与思维特点等。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自然地把学生引进思考状态,进行自主的理解、体验、感悟与生成。以《凡卡》教学为例,清华附中的邱晓云老师创设了学习情境—“你相信这封信是凡卡爷爷的回信吗?”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凡卡:
收到你的信,我心如刀绞。我马上就去接你回乡下!
以后,我每天带你在乡间美丽的夜景中散步,走累了,你吃菜,爷爷喝茶,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今年圣诞,爷爷还带你去砍圣诞树,看哪一棵树该死,拖回家里,我们动手。
收到打扮那棵树,爷爷给你挂一颗金胡桃,你可以藏在你的绿匣子里头。
我就是你的指望,你不必再过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亲爱的孙子,回家吧!
爱你的爷爷
整节课上,师生一同深入文章,联系时代背景,找寻证据,发挥想象,一一论证这封信不可能是爷爷的回信。在论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爷爷自身难保的处境。乡下虽有凡卡认为的美好生活,但乡下生活是穷苦与无奈的。在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农奴生活悲惨的主旨深入学生内心,实现了教学目标。
问题是具备真实、有意义和复杂结构等特点的情境。结合上述例子,创设情境应符合以下标准:(1)与教学目标一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2)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3)符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4)引起学生深入思考;(5)引导学生体验,深化情感认识;(6)进行预设与生成。
4.增强问题反馈的效果
完整的问题式教学,一般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教师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愿望;(2)学生回答: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操作,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积极参与;(3)反馈(理答):有明确的判断和依据,对于错误回答,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4)评价: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endprint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常常以时间不够等为理由,在学生做出回答后只是简单地回复“请坐”“对”“是这样吗”等语句,有的甚至不予回答。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是学生单方面地回答,教师不予理答甚至对正误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将逐渐失去参与教学的热情。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引起思维或情感的进一步碰撞,让学生成为教师完成预设教学内容的工具。二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设,教师来不及做出其他思考,使得對话不能继续深入进行。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理答,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做好充分的预设,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灵活应对,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5.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
一些研究者认为好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真实的、具备复杂结构的;问题涉及多个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来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学生评价和过程评价[4]。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好问题的重要标准之一,已经揭示出问题式教学的终极旨归,即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原文‘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很奇怪,就是捡起一块石头,怎么就听见火山爆发的声音,还能听见时间的回声呢?”这确实是一个小难点,但很有代表性。这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回应。有的学生说:原文说了,是“火山爆发”,说明时间很长。然后,教师又给予补充—“是啊,看似一块极其普通的石头,在作者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之下,就有了历史与时间的味道,这就是作者很博物、很热爱大自然的结果。”提问的学生因豁然开朗而欣喜地点头,教师对提问学生和做出解答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师生一起紧紧贴合文本,深入、细致地感受、鉴赏文章的创作艺术,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当课堂上学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当教师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高度重视,并一同进行有效解决时,学生的素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郝文武.问题式教学的价值和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3]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1).
[4]师保国,申继亮,许晶晶.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