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庚辰:用生命的火花燃烧一粒种子

2017-12-11乔健

中关村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庚辰种子大学

乔健

韩庚辰是一个和种子打交道的人,他研究玉米种子。他的心里装着一个愿望,就是让那些祖祖辈辈从土里刨食的中國农民都用上全世界最好的种子。

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胚珠得到母体的保护,并像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种子植物能够代替蕨类植物取得优势地位。

韩庚辰是一个和种子打交道的人。不过他研究的种子十分单一,他只研究玉米种子。玉米种子是具有长成玉米成株能力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

韩庚辰,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民出身。曾就读于河南农大。1983年作为我国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1987年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到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工作了3年。1996年回国寻找创业机会。1997年10月,创办了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这家公司的种子行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总销量占全国的3%—4% ,且已建立了集科研、生产、加工、仓储、营销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55年出生的韩庚辰老家在河南省叶县,叶县那时候还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地方,5岁就开始读小学的韩庚辰隐约还记得村里的那所小学校——三间茅草屋每间屋子里要装三个年级的情景。有一年夏天下大雨,教室的一面墙倒了,为了安全起见,老师把他们带到了露天的地里,在一棵大树下挂了块小黑板,继续上课。他记得,在那儿他们上了很长时间的课。

韩庚辰是个爱学习爱读书的孩子,三年级之后就觉得村里的学校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了,好在父 母对知识都有一颗敬畏之心,到了小学四年级,韩庚辰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到了离家15里地的镇上的一所小学读书。那时父亲在镇上当兽医,韩庚辰白天上学,晚上就住在父亲的宿舍里。镇上的条件要比乡下好,时间上也充裕,所以,那段时间韩庚辰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1967年,韩庚辰小学毕业,因为没有考试,便顺理成章地上了中学。

但到了1971年该上高中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省里要求高中入学必须经过考试。

父亲问他:“能考上?”

他没有吱声。结果公布成绩的时候,他在50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

父亲笑了:“这娃,是个念书的料!”

昂首青天问前程

1973年韩庚辰高中毕业,回乡当了一名农民。从高中生到农民,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只已经振翅起飞的鸿鹄又落回到了原地一样,韩庚辰于不甘之中感到了一丝莫名的惆怅。一天旁晚,他闲着没事,独自一个人走到了村边的一条小河旁,本想一个人好好地安静安静,忽然听到一声大雁的哀鸣,他抬头一望,看见一只孤雁正从头顶上掠过。不知是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从不作诗的他竟随口吟哦出了这样四句——

日坠西山暮雁鸣,

已是黄昏独自行。

心事茫茫两眼暗,

昂首青天问前程。

韩庚辰后来说,这首诗确实反映了他当时郁闷的心情。不过郁闷归郁闷,他并没有因此就颓废下去,以至一蹶不振。相反,他在自己说服了自己之后,把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上去。社里修水利,他组织青年突击队,并亲自担任突击队队长;平时下大田,他和村里的老庄稼把式一样干,一点都不落后。犁地时,你能犁一亩,我绝不犁八分;割麦子,你割一垄,我也不会少半垄。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他就成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成了青年人学习的榜样。那时节,已经有了科学种田的提法,但怎样科学种田,老农们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韩庚辰,希望这个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能给他们指指道儿。以韩庚辰当时的知识储备,他只知道,要想种好田,在“外因”同样的条件下,“内因”至关重要,而这个“内因”就是种子。事情也是凑巧,那时他正好听说邻村的杂交玉米种子好,品种优良,去年一亩地打了六七百斤。韩庚辰心里痒痒,这个有过饥饿记忆的青年人对大伙儿说:“咱村一亩地才打多少?二三百斤,用人家的种子,能翻一倍还要多哩!干不干?”

“干!”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

翌日,韩庚辰主动找上门去,问人家能不能拿玉米换些种子。对方给出的条件并不苛刻:“你拿普通玉米种子来换,三斤换一斤。”

“中!”韩庚辰高兴得什么似的。

韩庚辰至今记得,当年他拿了六斤普通玉米换了人家二斤种子回来,并很快种在了队里特意辟出的一亩地里。然而,当玉米长到半人多高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他换来的品种,也许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优良。的确,到了秋天,那亩地不但没有高产,居然连原来产量的一半都没达到。

几十年之后,韩庚辰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人家给我们的是二代种子。二代种子与一代种子相比,其长势、其活力以及抗逆性和产量都有显著下降。”

“不怨天,不愿地,只怨咱们自己笨。谁让咱们自己育不了好种子的?有本事自己弄,弄出来让人家跑来买咱育的种子。”贫下中农的一句话狠狠地砸在了韩庚辰的心里。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韩庚辰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与种子有关的种子。

无心插柳柳成荫

1975年对于韩庚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文革”已进入后期,被停办了几年的大学开始小心谨慎地招收年轻人入学。跟以往所不同的是,那些有幸进入大学的青年必须从当时的“工、农、兵”中选拔,推荐。韩庚辰是有幸的,那一年,他被推荐上了大学,成了河南农大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韩庚辰填报的志愿,第一是哲学,第二是物理,第三是数学。哪个都和农业沾不上边。然而,造化弄人,命运却将他推到了与他祖辈所从事的农业相关的育种专业的大门之下。从此,遗传育种四个字一直跟着他,服务于科学种田成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endprint

刚开始,韩庚辰略微有些不平,“农民的孩子就一定要学农吗?难道我们就不配学哲学,学物理,学数学?”

那时候学校要求新生把户口转到学校,韩庚辰没有转,他说,实在不行我就回家种地去了。直到一年多之后,他想通了,才把户口转到了学校。

尽管在专业上没能如己所愿,但韩庚辰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学业,这个从小就懂得随遇而安的人,一旦想通了,就会把自己像一架机器一样发动起来,而且其转速每每出人意料。

熟悉韩庚辰的人都知道,韩庚辰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那时,工农兵大学生在学校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学校开设的英语课本来是必修课之一,也曾是教学大纲里明文规定要必须学的课程。但很多同学因为基础差,不喜欢,就吵着闹着不去上,老师又不敢管,所以每次上英语课出勤率总是很低很低,一个班上没有几个人去上。但韩庚辰却十分珍惜英语课的学习,他不但自己学,还在班上组织了一个英语学习班。那时候韩庚辰只简单地知道艺不压身的道理,至于学英语到底能不能用上,他心里也是一片渺茫。

1978年,韩庚辰大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老师动员他直接报考本校研究生,他同意了,结果在全省被录取的13名考生中,他以比第二名高出80多分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

第一名,当然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绩,但韩庚辰看中的却不是这些表面的光环,一向内敛的他,看重的永远是自己尚未企及尚未达到的东西。

“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庚辰真是幸运,他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导师——吴绍骙。吴绍骙是我国玉米育种奠基人,1938年就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韩庚辰最佩服导师的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认知,有个例子让韩庚辰念念不忘,在遗传学上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历史纷争,亦即摩尔根学派与米丘林学派之争。米丘林是前苏联科学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按照当时人们的认识,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在老大哥一边才是,但吴绍骙不,他坚持自己的认知,不为尊者讳。后来事实证明,米丘林的理論并非正确。韩庚辰说,从老师身上他学到的是对真理的坚持和缜密的思维方式,叫人终生受益。

出国留学为报国

1983年,教育部决定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分配给河南省的名额只有5个。一个泱泱大省如此少的名额,竞争可谓激烈,有人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这种竞争的残酷。

考试只考英语。韩庚辰顺利通过了考试。许多年之后在谈起这件事的时候,韩庚辰说,不是我学得有多好,而是当时很多人根本就不学。韩庚辰的话不排除有谦虚的成分,但那些上大学,管大学,且还要改造的大学的人要想在如此竞争的环境下获胜,可能性应该不大。这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韩庚辰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的人尚属寥寥,按理说,能够踏出国门的人,谁也不愿意放弃见见世面,开开洋荤的难得机会。但韩庚年放弃了。到了美国之后,他还没来得及去看看去转转,就一头扎进了那堆厚厚的书本。他的学习速度几乎让人吃惊,第一年就把博士必修课全部修完。接着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博考和让人头疼的论文答辩。

还是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韩庚辰的心里就装着一个愿望,就是让那些祖祖辈辈从土里刨食的中国农民都用上全世界最好的种子。那时候他雄心勃勃,觉得自己的这个愿望早晚能够实现。如今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几乎就在自己的眼前。

1987年当韩庚辰从衣阿华州立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后,他的这一愿望迅速开始发酵。他先是到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博士后副研究员的身份工作了3年,在这3年中,他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实现这一愿望的问题。

也是这一年,他听说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田纪云要到墨西哥访问,韩庚辰提前准备,通过使馆向田纪云递交了一份报告——《建立私营研究生产销售一体的种子企业》。田纪云看到报告后特意让使馆人员将他找来,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韩庚辰记得他对田纪云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如今又学的是农业育种,很想回国发展,但回去之后又不想像有些人那样找个大学一待,当个教书匠。他说他觉得中国目前不缺教书匠,就缺干实业的。田纪云听了十分赞许,表示支持他的这一想法。同时又告诫他,你要有个思想准备,在中国做个事挺难的……

尽管那时外界环境并不宽松,但连副总理都不反对这件事,韩庚辰心里多少有了些底气,从那次以后,在韩庚辰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回国发展干实业的种子。他虽然人在国外,但目光却一直紧盯国内。他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大环境笼罩下的时机,这个时机一旦成熟,他马上就会回来。在这期间,他又在美国给全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先锋(杜邦)公司做了6年亚太地区的术指导。

1996年,韩庚辰终于回到了祖国,从他出国留学那年算起,他已经离开祖国整整14年了。很多人对他的回国表示不理解:你放着高薪,放着优裕的生活不要,跑回来干啥?就连美国的媒体都对他的这一举动表示不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不住地问他:韩,你为什么要回去?为什么?

韩庚辰没有回答他们。因为他知道,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一个在中国农村长大的留学生学成之后为什么要急着回国的那种迫切心情。

中国,是我的祖国。他心中默默地念叨。

1997年,也就是韩庚辰回国的第二年,他在北京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本文摘选自《创新创业在上地》一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庚辰种子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桃种子
庚辰定本时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经完备补论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傅庚辰及其歌曲创作
封面人物 傅庚辰
迈上新起点——在《傅庚辰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