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藏书的图书馆

2017-12-11张爽

中华手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布料面料设计师

张爽

在杭州市江干区俞章路88号的浙宝大厦里有一个名为“布料图书馆”的地方,虽然这里以图书馆为名,但却没有一本藏书,取而代之的是约1800款布料。“材料不再是冷冰冰的物品,它是有温度,充满人性,以科技为骨架,以需求为血肉,创造出来的另一种生命的展现形式。”对材料倾注了18年情感的Mary?Ma,以“布料图书馆”抗衡着越来越雷同的服装行业,从布料开始,塑造中国服饰的“创新时代”。

18年只是起点

“布料图书馆”的创始人Mary?Ma,大学学习的是哲学专业,没想到毕业时分配到一家纺织企业工作。这份工作,给了她一个学习面料制作完整流程的机会,此后18年的人生,她再也没离开过材料行业。4年前,她做起了材料内销,但渐渐发现,在内销领域,材料被视为“零部件”,是“被选择”的商品,而自己更像是一个品牌的布料供应商。“不像在国外,处于比较被尊重的角色。”这让她有些不适应。过去,她面对国外的设计师和品牌商都处在平等交流的位置,他们对面料提出的想法,启迪她研发出了不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材料。但回归国内市场后,大多数的服装公司上门就问:“某个品牌用过的那款面料,你们有没有?”

Mary?Ma没有像其他同行业一样,在形势所逼下沦为“二道贩子”,而是始终坚持做“创新材料”。“材料是需要定制的。”在Mary?Ma看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所以对于不同的人,你要给他不同的东西,符合他的东西。即使是同类型的品牌来找我们,就算他们看中的是同一块基布,我们最后给他们的东西也可能是不同的。这样制造出来的东西才没有雷同感。”

当别人在四处推销研发出的材料,期望将同一块布尽可能地卖给更多人的时候,Mary?Ma选择接下那些“单量小”“工艺复杂”,或是“其他工厂不想做”“不愿意改”的订单,以此保证能给每个订货的品牌和设计师提供符合他们产品特性和风格的布料。“我跟Mary?Ma说,‘我要一块棉质感的面料,她却给了我好几块棉质感的面料,有纯棉面料,有棉和其他面料混搭的,有用化纤材料做出棉的质感的……看面料成分只是最基础、初步的步骤。100%?的棉面料,有10?多元一米的,也有?100?多元一米的,全靠工艺体现。”这是独立设计师李云佳和Mary?Ma合作后的感受。对他来说,Mary?Ma的坚持,给他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内服装行业“跟风”极其普遍的情况下,Mary?Ma对非雷同的追求,成了她和很多独立服装设计师之间的契合点。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找到她,希望她能给自己的作品提供适合的材料。

用图书馆装布料

随着与设计师们合作的加深,Mary?Ma的脑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不只是材料的供应商,除了做商业外,还应该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共同创作、研发的布料的地方。”在她看来,现在很多品牌、设计师的作品,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拿来主义,“如果从材料出发,就有自己独有的东西的话,设计就不一样了。”有了这样的想法,Mary?Ma就开始着手准备。选场地、定规划、做设计图,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布料图书馆”从无到有,建了起来。2016年年底,“布料图书馆”正式开幕。

占地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水泥和木两种材料。一半是冷冰冰的水泥墙壁和地面,一半是木头的桌子和吊灯,“它们分别代表着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Mary?Ma说,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以此破除一些偏见,“木头和水泥仅仅是两种材料,没有谁好谁坏之分,是平等的两个个体。布料也是如此,不要一听到涤纶,就觉得这件衣服不好,听到纯棉,就觉得很好。”除了选材上的“别出心裁”,空间规划上,Mary?Ma也有着独特的用意,她设置了布料陈列厅、主题展厅、工作坊、研讨区和多功能厅、驻地设计师工作室等6个空间,各具功能。

陈列厅是整个图书馆的“心脏”,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近1?800卷布料。这些以色彩排列的布料,按照成分、规格、后期处理方式等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展架上,每款布料都有自己的编码,方便来访者查询、观看。20米的面料小样,就像血液一样每天都会持续更新,随着新品的开发而不断更替。这种查找、换代的方式,类似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布料图书馆”名字也因此而来。

穿过长长的布料走廊,来到主题展厅。整个展厅,依照户外、运动、都市、自然、艺术被分成五个大类,里面挂满了展现同一风格的各式布料、成衣和配饰,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展现布料的可塑性。抛光水泥地板、浅灰色墙面和深黑色梁柱,偌大的长方形展示空间,20?多件披在假体模特身上的纯黑或纯白服装,摆放得错落有致,像行走在?T?台上的模特队伍。乳白色的灯光从天花板上投射下来,在不同面料的表面反射出不同的光泽,展现布料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工作坊是“布料图书馆”的“中枢”和“大脑”,这里拥有专业的布料加工设备,如烫印、镭射压胶、制版裁切等复合材料的代表性工艺设备。设计师可以利用这里的专业设备,在机器上进行各类材料的实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款。

除了工坊外,“布料图书馆”还为没有工作场地的独立设计师设置了驻地设计师工作室。配备了设计所需的工作设备,设计师可驻扎在图书馆内进行创作。而设计师、材料研发专家们的讲座活动也在“布料图书馆”的多功能厅里不定期举办着。

从拿来主义到自主研发

穿梭在“布料图书馆”中,你可能会听到很多新鲜的话题:Recycle纤维、功能性科技面料,“化纤也可能很高级”“镭射切割”等等。每个人都有足够地热情想要参与到这家图书馆未来的材料研发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通过预约来到布料图书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设计师们最原始的设计手稿,每件精美制衣的灵感来源;也可以看到留言板上动人的访客留言,每张纸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事物的期望。

如今,布料图书馆不仅受到很多品牌的青睐,更是成为了第一个支持年轻设计师们研发定制布料的机构,布料图书馆默默支持的国内独立设计师已有20多位。“为什么我们非得去日本、意大利、英国买面料?在这里我们可以相互帮助,实实在在地去改变这个问题,让事情变得不难。”从中央圣马丁毕业的独立设计师如此评价“布料图书馆”。

开业以来,“布料图书馆”发起过两个极具话题性的展览:一个是“1-20”,一个是“20-1?STATION”。从1到20,再从20到1,从物品本身出发,打破传统观念,打破季節、性别、品牌的壁垒,集合科技、设计、美学、实用为一体,赋予布料崭新的生命形态,从而思考人与物品的联系,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1-20”展览,是将一块的涤纶布料通过不同的工艺重新演绎出20种不同风格的布料,并由有12位设计师,将这20块布料呈现出20件性格迥异,风格、造型皆不同的展品。

“20-1?STATION”展览,是用20种不同的材料与一款产品结合,演变出20件不同的产品。展览主要围绕三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一件风衣、一双鞋子、一个衣柜,这三款物品用20种材料,制作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式。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让原本“单一功能”的物品,变得适应季节、区域等变化,拥有多种用途,将布料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

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动力。Mary?Ma和她的团队,用他们的方式开启了设计师对面料的“新要求”,其实质就是:人们对生活美学更极致的追求和对新事物的渴望。其实,人们创新、创造的目的,就像“布料图书馆”展览的宣传语:生活不只有一个答案。

endprint

猜你喜欢

布料面料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用布料拼图形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烧结机布料器的改进优化
推荐一个设计师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