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2017-12-11瞿亚森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识国际化技能

瞿亚森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综合商务系,江苏 苏州 215123)

论新形势下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瞿亚森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综合商务系,江苏 苏州 215123)

目前,为配合国家战略需要,中国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国际人才培养中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四大技能:知识(专业能力)、能力(通用职业能力)、通识教育(素养)和发展性能力。

新形势;高职;国际化;定位;培养目标

在2015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基因。这说明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标签和内涵需要升级换代。作为中国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跟上中国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如何让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国内现有产业升级换代的新形势

1.1 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也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是中国最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重要的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世界500强企业基本都已经在此地区安家落户,而大量外企的进驻也必然导致全球各地的人汇集到长三角地区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由此也必将带来此地区的人员结构和文化的多元化。

上海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上海现在的发展更关注的是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的改善,其自身产业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升级,科技创新正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将引领上海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上海市的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聚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开发。其实,上海市所面对的新形势,在笔者所在的苏州市也同样存在,《苏州市2016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多,确保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推动苏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这些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富有创新精神,而符合这些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有限,企业目前主要采用海外及外地区人才引进来填补高层次人才的缺口”。由此可以看出,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整个长三角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其中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正是长三角地区所严重缺乏的。

1.2 高职教育走出去的战略变化

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外办学,推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说,宏大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逐步推进,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出去,中国教育和中国人才也需要走出去。换言之,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不仅限于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理念,更要“走出去”,把自己有特色的和国际接轨的课程推广出去,为本国甚至为国外培养国际化人才。如此大规模的跨国家和地区合作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来支持,这种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配合国家战略的产业转型升级换代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服务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需要,服务当地企业走出去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高职人才。

2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定位

发达国家很早就有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识:1945年,英国政府就提出英国大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要走国际化的道路;1966年,美国制定了相关的《国际教育法》来推动美国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在1987年和1995年,日本和韩国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1]。在1995年,欧盟就实施了“苏格拉底”计划来推动和提升欧盟成员国之间教育国际化;在2014年启动了规模更大的“伊拉斯谟+”计划,共资助400万人出国学习、培训和获得工作经验,其中有65万职业教育学生出国参加学徒计划或实习,这既提升欧盟青年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又促进了欧盟区域教育的国际化,还实现了就业增长和经济提升。[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实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尝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职发展三十年,我们不断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社区学院”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等,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学习借鉴过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教职成[2011]256号)指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将国际化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国务院于2014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2015年11月3日教育部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高职教育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国际通用专业技术标准、适应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国际竞争力”指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具有国际理念,掌握相关国际知识的能力,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而“高端”指的是高职国际化人才需要服务的对象,即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要有能力在国内的跨国公司或国内涉外公司工作。

当前国内就业市场也正发生变化,企业对于人才的聘用是越来越谨慎,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从数量向质量发生转变,即少而精。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因此企业的招聘需求并不高;二是高校现有的专业设计和教学内容跟不上产业快速升级发展的步伐,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其实, 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为本国自身发展服务的,中国现在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要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的战略需求,服务当地的企业海外经营的需求,服务外企在当地经营的人才需求,如有多余人才可再向外输出。高职国际人才更需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通晓相关国际规则,熟练掌握相关外语等技能,其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应该还要拥有相关的国际职业技能证书。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和培养并不是要全盘照搬国外高职人才的定位和培养,而是一定要适合国内的教育环境,一定要配合国家战略转型和行业升级,一定要做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和培养。

3 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手段,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特性。当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有国际合作项目来宣称培养高级国际人才,很多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在激烈的高职教育竞争中能够争取更多的生源,很多家长送学生来读国际合作学校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能够立足。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学校、家长方面都认为国际化的培养是走高端高职精英化路线,但其实在中国大众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不可能只为少数精英提供教育服务,而是一种人人教育,这在全球亦是如此[4-5]。所以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做高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国高职人才培养的一般框架都是从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三个方面去描述和实施的,而欧美的专业标准中着重描述专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通识教育这三个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是相通的,知识和专业能力类似,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类似,素养和通识教育类似。笔者看来,高职国际化的学生除了这三种技能之外还要有发展性能力, 这个发展性能力是指能够让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图1列出了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4大与众不同的能力:知识(专业能力),能力(通用职业能力), 通识教育 (素养), 发展性能力。

图1 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细分

3.1 知识 (专业能力)的培养

知识 (专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所有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基本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教育部规定实践课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所以每个专业也有大量的动手实践课以及顶岗实习来锻炼学生的岗前专业技能,以便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和就业单位中的工作岗位进行无缝对接。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点或者一系列单个的技能,而是要让学生把这些所学能够融会贯通,并且在学期结束时能够独立地、综合地展示出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第一,是专业知识。不同专业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但这些知识和技能是与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以及和职业证书是相关的。第二,是语言知识。对于高职国际化人才来说外语能力是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另一项重要技能,而这种外语能力必须是全方位的听说读写的沟通能力,学生在毕业前要能熟练地通过外语来进行各种专业方面的交流。第三,是要熟知相关的国际知识。因为在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或贸易的时候,肯定牵涉到相关的国际规则、国际法律、国际市场、国际标准等等,对于这些国际知识学生要烂熟于胸,要能不触犯他国法律,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办事。

3.2 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校对知识 (专业能力)的关注多于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他们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其实在与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和现实企业的需求还是有差距,所以很多岗位在招聘学生时并不在乎学生在学校念的是什么专业反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所谓的能力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应当能够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能起到重要的帮助。这些技能必须满足两点要求:第一,这些技能对于每个人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第二,这些技能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无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或者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无论他们今后追求职业道路的不同亦或人生追求的变化。

能力 (通用职业能力) 的培养中有几个能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极有帮助的。首先,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和体验在一个团队中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在各尽其职的同时与其他队员互相帮助来让团队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于如何和别人相处更甚至和别人妥协合作是有一定障碍的,但是这在现实社会是必须要做的,所以这个技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必要的。其次,是终身学习能力。这是学生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不被社会淘汰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当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所有的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都面临致命变革,很多职位都面临消失困境,科技在某些方面甚至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但是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更加便利,新行业和新职业也在不断涌现。所以学无止境是对这个能力最好的概述。再次,是创新能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为世界制造了无数的产品,但是销售利润的80%是被产品的发明创造者获得了。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伙伴,国际权威调研机构《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2015年发表了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2014年前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从2014年后就被日本超越,日本早就抛弃沦为低端制造业的家电之类的产业,全力投入新技术领域,比如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机器人、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两国的企业创新就占了全球的80%。英国著名杂志《Economist》(经济学人)发表的2015国家创新质量报告更是指出,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前两名是美国和英国。日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都名列前茅,说明日本的创新确实托起了日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但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多年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只是讲述已知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他们敢于质疑、更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行为。培养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学校最起码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最后,是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这也是作为高职国际化人才区别普通高职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高职国际化人才在毕业后的日常工作中将会面对与外国的同事、顾客或者供应商交流。这是一种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这个交流中最难的不是交流而是跨文化的问题,因为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方,有着不同的种族、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种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沟通环节中出现误解甚至矛盾,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讲述相关知识并教会学生去了解、学习、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化,只有在互相尊重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高效的跨文化沟通。

3.3 通识教育(素养)的培养

通识教育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把社会上通行的知识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全人教育。“哈佛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解释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准备好适应和加入到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来”[6]。“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7]其实,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和非功利性质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更加关注于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社会和文化意识,让他们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带来正能量。通识教育(素养)包含三个素养:全球公民素养、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素养,这和《光明日报》所提出的“通识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文化特征”[7]思想不谋而合。首先,全球公民素养是国际高职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科技的带动下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所以学生应该了解本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优秀的文化价值内涵,并能够承担作为一个优秀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通识教育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其次,历史文化素养是要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愿意继承并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通识教育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最后,社会素养是让学生有社会意识能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全的法制观念,能够以身作则地爱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所以通识教育还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3.4 发展性能力

世界瞬息万变,科技新发明、新创造和新理论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也必然导致部分传统行业走向消亡。当代的高职学生并不只是学习某些技能而终身从事相关岗位,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不断发展和变迁,因此国际高职人才必须要有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自主思维的能力和批判思维。简单来说也就是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处境,知道自己缺乏什么并如何弥补自己的缺点。这些能力是本科教育对学生强调要求的,但是随着社会剧烈的变革,国际高职人才也应该掌握这些技能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所以这个能力也是国际高职人才必须具有的。

4 结论

在国家经济快速转型的今天,高职教育需要配合国家战略来重新定位和培养学生,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而又漫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教师自身也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国际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培养高职国际化人才,所以在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同时教师的自身素养也会随之提高,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1] 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47-55.

[2] 李建忠.“伊拉斯谟+”计划:提升欧盟青年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4-03-19(10).

[3] 程宜康.高职教育标准化建设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1):11-15.

[4] 孙毅,高等教育定制化人才模式国际化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2):30-33.

[5] 文君,蒋先玲. 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6] 崔金贵.大学的卓越灵魂: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4,8(4):1-6.

[7] 张亚群.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16-05-10(14).

On the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QU Yasen

(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Business;Suzhou Centennial Academy, Suzhou 215104, China)

Presently, to cater to the demand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hould cultivate top-notch technical talents armed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familiar with international rules. The following four skills should be enhanced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competence (general occupational capability), general studies (qualification) and self-promotion.

new situ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orientation;training objectives

G718.5

A

1008-5475(2017)04-0075-05

10.16219/j.cnki.szxbzk.2017.04.019

2017-05-10;

2017-06-10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2015JSJG093)

瞿亚森(1979-),男,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高职教育研究。

瞿亚森. 论新形势下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4):75-79.

(责任编辑:施建平)

猜你喜欢

通识国际化技能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