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来之笔描绘祖国秀美蓝图
—— 记中国能源化学地质行业大国工匠李华
2017-12-11王红闯黄军领李忠伟
◎ 王红闯 黄军领 李忠伟
以神来之笔描绘祖国秀美蓝图
—— 记中国能源化学地质行业大国工匠李华
◎ 王红闯 黄军领 李忠伟
李华,河南省遥感测绘院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测绘学会会员,在测绘生产一线工作25年来,她以精湛的技艺和责任担当践行工匠精神,用精准、精细、精美的尺度要求自己,把对工作的炽热情感浓缩在一幅幅地图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祖国的秀美蓝图。
精湛技艺助力少林申遗
少林寺,1500多年历史,蜚声海内外,随着包括少林寺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更是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有谁知道,在这次“申遗”准备的测绘资料中,还有李华的一份心血和功劳。为了做好“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遗工作,河南省文物局委托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进行近景摄影测量。李华参与了此项工作,因为以前从未涉足过此类工作,她根据技术要求反复揣摩,并收集塔林的照片仔细对照观察,又抽出每周的休息时间实地查看,第一批试验成果出来后,以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了一致好评。专家们特别要求:这批工作就由李华承担完成。
时间紧,工作多,责任重,李华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由于自然风化及人为因素影响,39个塔身22个基座共有1900个破损处,再加上项目工期仅有20天,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她心无旁骛、通宵达旦地开展工作。她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转换坐标,建立立体模型,以三维坐标的形式、二维的绘画成果完成绘制;一般属于砖形结构的配以砖纹图案,细小的裂缝用加粗的单线绘出,按比例大于5厘米的断裂处用双线绘出,损坏严重的部分沿破损处绘出范围并加沙点表示以备日后修缮参考,反映石刻艺术的花纹、雕刻图案更是精心描绘……几十座有待修复、形状各异的塔身被精确地测绘出来后,备受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推崇。这一切皆得益于她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绘画功底,及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至今,这次测绘成果的图片还挂在单位的宣传橱窗里。李华明白,这是荣誉,更是动力。
精益求精产品堪称艺术品
“李华的图不仅制作精准、精美,而且具有灵动性,她像是在创作艺术品一样。”李华的同事如此评价她。有一年,单位承接了一批新疆沙漠和砾漠干旱荒区地形测量任务,对于从未去过类似地貌地形区作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李华接受这项工作后没有急于求成,她先是向外业队员请教,之后又仔细观察相片,发现地表形状各异的新月形沙丘、金字塔状沙丘,纵向沙丘和横向沙丘中夹杂着一些稀疏蒿草所形成的黑色斑点和小草丘地,以及如蜂窝状的芒硝。由于中原地区少有此类地形,对它的表达缺乏概念,测绘的图面不尽完美。为此,李华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观看有关沙漠、砾漠的视频介绍,从中寻找在测图中有特点的元素。特别是在立体镜下认真研判沙丘,进入“状态”的李华似乎感受到与风一起飞扬、被风无情带走的感觉,感受到一弯温柔的新月形沙丘的美丽与苍凉……她把握迎风面坡缓、背风面坡陡这一显著地形特点,辨认出风蚀地貌波浪式活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的规律,用等高线准确地表达出金字塔状、纵横多种形态的沙丘链形态,单调的测绘成果数据展现出风向流动的感觉,堪称一幅意境深远的“印象派”作品,就连新疆同行看过后都啧啧称奇地伸出了大拇指。
成绩和功夫不是天生带来的,要靠吃苦耐劳、千锤百炼的打造。李华自幼喜爱画画,从事测绘工作后,她把画作中的美术元素运用到工作中,丰富了地图的表达内涵。她说:“地图不仅要精准实用,而且要精致耐看。”这个观点一直贯穿到她的作业中,她做的1∶1万基础地形图,每一笔、每一画从不马虎,尽管测量有误差,但她总是要求自己把每一点、每条线放到最精准的位置上,达到曲线流畅、地物逼真。这样不但给下一工序的同志提供了便利,而且使自己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品质,更给用户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
李华扎实的美术功底不仅运用在制图中,其美术作品还在全国测绘法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她参加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法》宣传画征集活动。李华别具匠心的艺术才能再次显现,她设计的宣传画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评为一等奖。
精神风范彰显工匠品质
李华说:“与通常人们想象的场景不同,我们是在数字化测图工作站上用鼠标、手轮、脚盘进行画图的,飞机获取的数字航摄像片经过严密几何校正后,戴上立体眼镜就能制作地图了。一幅影像底图,包括自然形成的水系、地形、海岸线、土质和植被,还有人工建造非自然形成的居民地、道路、标志等要素,我的工作就是在屏幕上‘穿梭游走’,在这美丽的山川林田湖中,用点、线、面勾勒祖国的大好河山。”
说起李华的工作,用“手脚并用、上天入地”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工作时,左脚通过分别点击控制着两个脚踏板,意味着绘图中的抬笔和落笔;右脚缓慢旋转脚盘使得测标点准确落在测体表面上,再拾取相应的高程;电脑屏幕上的测标点随着脚盘的旋转,时而水平移动、时而垂直移动,象征着或在地面道路游走,或直上山巅云霄;左右两个手轮,控制测标点精准地落在影像图上需要绘制的地物和地貌上,并沿着道路和陡坎等延伸方向连续绘制。
这种“手脚并用”的操作方式,就像熟练的汽车驾驶员一样,脑眼四肢协调配合,绘出的线条才能流畅自然;尽管运用鼠标可以“解放”一只脚,但这种“手脚并用”的方式对于地貌复杂、等高线多的情况,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操作方式。当然,其对作业员的绘图功夫、技巧和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李华宁可麻烦也不图“方便”,她追求的是效果。正因为如此,每一幅完美的地图作品都显得弥足珍贵。
测绘产品对精度要求苛刻,对于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来说,地图上1毫米的误差将在实地造成10米的误差。比如李华正在绘制的一幅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平均有20600多个地物和地形要素,其中符号点4509个、线段6381个、面状符号8436个、注记1320个、高程点500多个,除了等高线之外的地物地貌的绘制,还需要踩踏板约20万次以上……
几乎每一天,李华都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戴上立体镜,转动手轮,脚踩踏板……在外人看来可能会显得枯燥而烦琐,在李华看来,“看似无趣的工作,倾注的是测绘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没有这份爱和忠诚,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丰富兴趣造就品质人生
李华就是这样: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和事事追求完美的梦想。每完成一项工程她都会总结出规律和经验,并把一幅完美的作业成果看作一幅艺术品。
2011年,李华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平时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她在大赛中信心百倍、从容不迫。踏勘考场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桌子呈弧状直角,安装测量工作站手轮是个难题,若跟平时作业方向习惯不一致,肯定会影响比赛。她分析确定最佳方案,撸起袖子,反复安装拆卸,认真细致地调整转动两手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使用的安装工具都不知不觉被别弯了,手上磨起血泡也全然不顾,终于达到最佳状态。
技能操作期间,她认真回顾分析每个阶段操作上的不足和欠缺,分析下一个时间段需要特别关注的项目。在交卷之前,腾出一定时间来认真做成果的套合精度互查等,避免严重错漏,尽量摒弃微小差错。在色彩拼接处理过程中再次显示了她深厚的美术功底,反复校对、反复调整参数。阅卷考官拿到她的影像图考卷后感慨地说:色彩处理已经超过了样图的水平。
25年坚守,成就卓越。李华连续12年被单位评为质量标兵,并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竞赛摄影测量赛项个人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与全国能源化学地质行业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她懈怠,她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和耕耘着。她坚信老辈人的一句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认准的路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