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极圈的人都吃什么
2017-12-10
生活在北极圈的人都吃什么
说起北极,人们普遍的印象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极寒之地,一年中平均温度在-20℃,极夜期间最低可达到-70℃。要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吃什么?实际上,北极地区不仅保留了重要的饮食传统,或许还是人类最早开始生存的地方之一。
最初始的北极食物
去年年初,一项在俄罗斯北部叶尼塞河流域的新发现,将历史学家对早期人类的认知提前了10000年。在冻土层中,科学家找到了一个15岁猛犸象残骸,根据留下来的骨骼、獠牙、软组织判断,这只猛犸象死于4万5千年前。在它旁边,雕刻过的象牙、初级狩猎工具和受伤痕迹等证据表明,它死于人类狩猎活动中。也就是说,在4万5千年前,极地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迹象。
而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会将猛犸象的表皮以及脖颈肉留存好,冰冻在用冰做的容器中以备以后食用。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这些猛犸象的死法:舌头被割断(可能用于祭祀),躯干被重矛创伤导致大量流血等,和非洲土著刺杀大象的方式几乎一样。这种论断,也间接支持了北极居民来历:由于温带气温波动剧烈,当时的人们选择向南北迁徙。追踪着猛犸象(最早期的食物),我们的祖先就不知不觉来到了极寒的北极。
究竟是哪个种族刺杀了4万多年前的猛犸象,科学界尚无定论。
但现在,我们已知有超过40个族群在北极生活,使用十几种语言,拥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如果按照地域划分,北极圈里有这些主要种族:涅涅茨人、鄂温克人、雅库特人、楚科奇人、阿留申人、尤皮克人、因纽特人等。
一切以动物为生
这些强悍的北极族群在恶劣条件下,创造了独特的建筑与居住方式,用兽皮制作的衣物保暖,也会开始预测天气,并掌握了基础的导航知识。
当然,能延续至今,更要靠他们能够不断获取食物的能力。通过采集野生植物、狩猎、捕鱼、畜牧,他们让北极成了最后一块人类原始生存方式的土地。
这些族群中,我们听过最多的大概就是因纽特人。也因为他们和我们有近亲关系,所以本文以因纽特人为例,详细说说他们都吃些什么。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部,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约在1万年前从白令海峡开始涉足美洲,现在阿拉斯加、格陵兰岛、西伯利亚地区都有分布。
驯鹿是北极圈里最重要的动物之一。驯鹿除了可以用来交通运输外,肉还可以食用,筋腱可用来做渔网,皮能制成大衣、靴子、帐篷
爱斯基摩是死对头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爱吃生肉的人”,含贬义。因纽特在他们自己的语言里意为“真正的人”。
因纽特人保留着我国北方民族的传统,信奉萨满,面部绘画,会生火畜牧,也会以狗拉雪橇。
在过去几千年里,因纽特人用狩猎得到的动物牙、骨、角和石头做武器,用猎物油脂燃灯,用海象或海豹皮与木头制作交通工具皮划艇。
吃生肉的民族
饮食上,北极圈的人几乎以肉食(海洋生物的肉和皮)为主,比如如鲸鱼、海豹、海象、北极熊、驯鹿、麝香牛、北极狐、北极兔以及海鸥、雷鸟、小海鸟等。
在狩猎庞然大物北极熊时,由于冰天雪地难以正面对抗,因纽特人的办法是在利剑上涂满动物鲜血,插在冰中吸引北极熊。在舔剑的过程中,北极熊会不知不觉失血过多而死。
而对付海豹,他们有更灵活的办法。由于海豹需要用肺呼吸,每次吸气后在水下只能待十几分钟,因此不能长期潜伏在水中。这时,族群的几个人会同时守住一片区域中多个排气孔,当海豹从找排气孔时,无论从哪里露头,都会被精确袭击。
驯鹿也是北极圈里最重要的动物之一。驯鹿除了可以用来交通运输外,肉可以食用,筋腱用来做渔网,皮能制成大衣、靴子、帐篷。
除了肉,北极还有其他食物吗?在苔原冻土层中,有一些杂草野菜、野豌豆、海藻和莓果(比如岩高兰、云莓等),这些也是北极圈人的食物来源。
在北极地区,大部分族群还在实行原始公有制。青年捕猎后和一大家子分食,也会将宝贵猎物献给年长者以示尊重。
能够获得如此多种类的食物,锋锐好用的工具必不可少。在千万年的演变中,因纽特人制造并熟练于各种捕猎工具,如剑、弩、渔网,且大部分都是取材于动物身上或是冰川岩石。
乌卢刀的刀刃呈新月形状,上方木柄便于手握,是非常锋利好用的切割器具。因为造型别致好看,现在相似造型的工业刀也被更多人使用。
不过问题来了,打到了这么多猎物,因纽特人要怎么吃?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生吃。
北极有没有“料理”
在北极,没有“残忍”,只有第一法则“适者生存”。
当然,生肉不能一次性全吃掉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办法储存生肉,比如冷冻、风干及发酵(夏天埋在地里,秋季发酵,冬季冷冻,来年取出食用),并供给之后的饮食。
除了直接吃以外,北极人有没有通过加工制作而成的北极料理?有,但是可能看起来比生肉还要倒胃口。
例如,腌海雀的做法是将海豹掏空,然后塞入完整、未去毛的海雀(大概能塞100只或数百只)。完全填满后,封上海豹的肚子,填入油脂并排除空气。
封好的海豹埋在地下,一般要经过数月或者一两年的发酵,然后取出,直接食用海雀。
食用方式有两种。一是拔去海雀的毛,撕肉来吃,二是从海雀的排泄处吸允内脏和脑部浆液。用面粉和荤油制成,有时会加入风干的果子。
格陵兰地区传统的汤食,通常是用海豹肉、鲸鱼肉、驯鹿肉或海鸟炖成,有时也会加土豆、洋葱、香叶、黑胡椒。
主要食物是肉,北极人的营养摄入均衡吗?少维生素、多鱼肉的饮食,正是现代人“三高”、心脏病的来源,但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却很少有以上病症,因此有人称之为“爱斯基摩悖论”。
这种看似奇异的现象,背后有一定道理。和我们食用的经过运输和加工的肉类不同,因为因纽特人所吃的肉是新鲜的或是低温冷冻保存,所以不会因烹饪和加工破坏营养。
而至于维生素来源,维生素A和D存在于冷水鱼和哺乳动物的肝脏与油脂中,维生素C在驯鹿肝脏、海藻、鲸鱼皮、海豹大脑中,也能起到营养均衡的作用。
但是,这种“爱斯基摩悖论”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看似获取到了营养,但是长期食用生肉,导致爱斯基摩人常染上寄生虫疾病,并有着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的病灶。外加恶劣生存环境,因纽特人的平均寿命要比北美洲平均寿命短12-15年。
文化涌入、全球变暖的影响
随着近几十年欧洲人和北美人大量涌入,北极人原本平衡的自给自足生活被打破,带去了当地人无法医治的疾病。但是也出现了先进的交通工具、狩猎武器和住房技术。
北极圈附近也逐渐有了小超市,售卖现代化的食品。但由于运输麻烦,这些常见食物到这里都翻了五六倍的价钱。
此外,由于全球变暖,北极人的生存空间也被不断压缩,位于边缘的民族不得不慢慢融入内陆人的生活。
然而,北极居民是智慧的、强大的。他们适应了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存活延续了千万年。即使在今后,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中国新闻网2017.10.1、《北京青年报》2016.1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