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推进创新建设
2017-12-10杨建设巴音郭楞电视台
杨建设 / 巴音郭楞电视台
论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推进创新建设
杨建设 / 巴音郭楞电视台
地市级电视台实力较弱,在央视、各省卫视特别是新媒体的的强力竞争下,新闻节目愈显颓势,通过创新理念,凭借着内容、节目的本土化优势,进一步整合新闻资源,做好“意见领袖”, “小台”也有大作为。
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本就实力较弱的地市级电视台产生巨大冲击。尽管如此,凭借着内容、节目的本土化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不论其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地市级电视台仍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新闻节目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信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与中央电视台、各省卫视相比,地市级电视台在设备水平、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上都相对较弱,在新闻节目生产上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写炭素生产用原料的,这方面的数据很多
如:采编人员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在传播上过于强调以我为主、宣传教育,忽视传播渠道、受众与服务;在创作上精品意识淡薄,没有时代精神,在旧模式、老套路中迂回,新闻节目不走“群众路线”,不接地气,内容空洞、语言呆板。
然而,在强调内容为王的今天,地市级电视台依然具有核心竞争力,只要在内容创作与传播上下功夫,做有思想的新闻,做好“意见领袖”,仍能在主流舆论场发挥作用。地市级“小台”的“小”也仅仅体现在人力、物力上,“小台”决不能缺少“大智慧”、“大志气”,要围绕媒体建设,进一步整合新闻资源,努力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创新突破,使主流价值得以弘扬,主流舆论得以壮大。
一、要树立全媒体思维、在观念上进行创新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5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仅就电视传播而言,大众变成了分众,受众变成了用户,传播的载体从电视向手机过渡,传播的内容从老少皆宜、大小通吃到市场细分和定制服务,风头正劲的微信、热度不减的各类视音频网站、手机APP等,都在分食新闻市场这块大蛋糕。
在市场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阵地、版图受到严峻挑战,随之而来的是用户的流失、社会影响力的下降,最直接的后果、是引导能力的丧失,使党和政府的声音,使社会主流舆论被淹没。
在新的形势面前,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报道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要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如何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成为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亟待解答的课题。
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地市级电视台要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就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实现这一点,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用户、并进行精准服务、注重分享互动。在这方面,处于市场竞争前沿的地市级电视台要加快转型。一是要培育全媒体观念,不能停留在“+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而要真正实现“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二是摆正媒体姿态,放低身段,更加面向基层。从群众关心的视角推出背景新闻、热点透视,疑难解答,增强群众的认知感、归属感。三是从受众的立场观点出发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在编辑指导思想上由“记者编辑中心”向“受众中心”转移,更多地凸现民生,充分反映对普通人的尊重、关怀和理解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二、加快内容创新
当前,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如果我们每天播发的新闻,引不起受众的兴趣,人们不想听,不想看,甚至产生逆反情绪,那就谈不上发挥媒体影响力。报道中的片面性、甚至虚夸、失实,人为地拔高……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受众对新闻宣传的可信度。
近几年来,巴州电视台通过加强新闻策划,议题设置,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比如:2013年《巴音郭楞新闻》春节报道,分别设置了“新春·心愿”、“和谐文明过大年”、“记者见闻”、“新春新气象”等议题,横向拓展、展开不同层面报道。2014年五一小长假新疆电视台《新疆新闻联播》推出了“花季游新疆”、“文明随手拍”、“走基层·探访熟悉的陌生人”等专栏,通过记者体验式报道,用镜头追访,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除了加强议题设置,拓宽新闻报道视角,内容创新必须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多出有人气、富灵气、带活气的新闻作品。2011年央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条新闻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想出精出彩,必须把镜头对准群众。
毋庸讳言,近几年来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出现一些趴在电脑上的记者,甚至出现了一些“文件记者”、“老爷记者”,这样的习惯和状态是不可能创作出新闻精品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启后,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观众好评。“蹲点”、“一线”、“民声”、“民情”,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让人有如沐清风之感。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在这个过程当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走近群众真实生活,才能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群众的诉求,只有脚踏两脚泥,才能采访报道出群众爱看、想看的好新闻。
其实像《新疆塔县皮里村孩子上学路》这样的新闻就发生在我们基层新闻工作者身边,这看似平常的新闻线索,没有被我们自己发现、报道,却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级媒体发现、挖掘,这让地方电视台显得非常被动。因此,地市级电视媒体应立足基层这个优势,扬长避短,走本土化之路,发掘基层群众中有特色、有个性、有生命、富活力的新闻素材,创作出精品力作。
当然,“走、转、改”需要记者乐于奉献、甘当基层的“行者”。例如:2012年巴州电视台《轮台“女子嫁接队”一把剪刀闯市场》这篇报道,记者在下乡采访中听说轮台县哈尔巴克乡阔什吐格曼村有一支40多名维吾尔族妇女组成的“女子嫁接队”,队长是年龄53岁的买力艳木·艾力。阔什吐格曼村地处偏僻,封闭保守,家庭妇女出来挣钱,在村里引起了争议。记者感觉值得一报,重点是新旧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之后记者深入村子、走进田间地头进行采访。正如新闻报道的那样“靠着一把剪刀,这群农村妇女走出了家门,创出了市场,不仅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也影响了周边其他农民的思想观念。”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奖,就在于新闻记者做到了放下架子走在基层,跑在基层,把自身融入到群众中间去体验、去采访,捕捉新闻故事,用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
三、推进形式和方法创新
在新闻栏目、专栏架构上进一步与本土受众的收看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相结合。要运用记者连线、现场报道和述评式、解读式、调查式报道等形式,使新闻播报全面提速且更有广度和深度。
一般而言,新闻报道要提高可视性,必须和社会近、和生活近、和百姓近。目前,一些地市级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节目形态陈旧,表达方式概念化、程式化,就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益没有不显著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这些空话、套话、官话,导致观众厌恶,极大地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
因此,新闻报道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坚持要用故事说话,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通过荧屏站到公众面前。比如:巴州电视台《30年踏遍乡村路,一辈子做个好医生》“一个药箱,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这就是孟昭福去村民家看病行医的全部家当。今天,村医孟昭福又背起药箱,推着自行车出门,到一公里外的才坎诺尔村托乎提汗艾力家为她检查身体………,这样朴实亲切的报道,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厨艺大比拼,各民族“妈妈”显身手》报道“包包子、煮羊肉…一道道诱人的菜品陆续出炉,一场大妈们的“民族团结厨艺秀”今天在库尔勒市天宇社区举行,吸引了社区里100多位大妈现场PK。”平民化的语言很接地气。“大妈、大婶们围着桌子排开,一起PK着和面、擀皮、包馅的厨艺,各有各的绝活……”新闻的叙述方式紧跟潮流,改变了过去的“说教色彩”,通俗易懂,显得十分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情感化。
此外,还要根据受众特点和需求,加快节目改版,调整节目编排时间,在节目形式上更新颖、整体包装更时尚,节目内容更贴近群众。
四、通过手段创新,融合新媒体传播
未来媒体获取盈利的方式,一是靠能真正地建立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二是打造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近几年来,巴州电视台通过建立“零距离TV”微信新闻公众平台,向观众推送视频+图片+文字信息,一方面扩大了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台网联动、多元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提升了价值。
其实,新媒体无论功能多么花哨、体验多么智能,观众最在乎的还是内容、分享和互动,坐拥节目资源,地市级电视台优势独特。巴州“零距离TV”定位于深耕本地市场,为本地化的细分市场提供服务。
当然,这只是起点,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未来地市级电视台必须通过新媒体思维,加快管理结构变革,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实现内容盈利的最大化,实现引导能力和公信力的最大化,在新疆主流舆论场发挥更大作用。
五、结论
安于现状,忽视传播渠道、受众与服务,没有时代精神,在旧模式、老套路中迂回,地市级电视台只能越走越死,导致观众不想听,不想看,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加快创新建设是唯一的出路。新闻节目创新的核心是理念和坚持走“群众路线”,关键是内容,手段是形式方法和传播覆盖,只有凭借本土化优势,进一步整合新闻资源,做好“意见领袖”,才能使新闻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使受众爱听爱看,入耳入脑,在主流舆论场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