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
2017-12-10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
李海云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本文从目前国内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入手,详细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最后,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方法和建议。文中着重强调了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新型农村建设、城市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构建现代化和职业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有效地实现转移,关系到其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权益保护,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十八大确定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要着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在面向“十三五”及未来一个阶段,新型农民工将是新型农村建设、城市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发展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构建现代化和职业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才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才能在依托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以经济转型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中,会如期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介于16周岁到35周岁之间,在完全脱离农村的动机驱使下,愿意且有能力通过自身劳动以固有的土地福利置换城市福利,从低效产业转移到高效产业,通过自身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主动参与到城镇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户籍人口[1]。
职业技能培训: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使参加培训的人掌握更多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2]。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基本情况
1、国内模式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中,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联合型、社区主导型等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几种培训模式是:东莞培训模式、北京富平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模式和河北农业大学就业培训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校企联合型和学校主导型的代表。这三种模式培训条件成熟、师资队伍建设强,与地方企业有效对接,培养地方实用性技能人才。同时,每种模式都具有地方特色,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实用性强,为地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国外模式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农民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成立和起步较晚,各种培训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与经济发达或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成功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培训模式显得较为落后。当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农民就业培训水平很高,对各自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发展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就业培训模式、加拿大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培训模式、法国培训模式、日本培训模式、韩国培训模式。这些国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课程针对性很强、办学方式十分灵活;整个培训体系法律法规完善,办学独立性强;培训组织多元化,特别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顺利就业、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正规化、组织化的培训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非农业的劳动生产技能。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和构建,需要认清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和培训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使培训的主体和客体都保持高昂的、积极的参与热情。在培训模式的构建策略上,必须重点关注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纵观经济发达国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都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禀赋条件,构建相应的培训模式。虽然每个国家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各方利益,而不是强制实施形成手段。政府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定和完善与培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行政力量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实施,然后借助法治来间接地对农民培训进行管理。在培训资金投入方面,要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并且通过财政资金作为杠杆撬动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使二者能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绩效考核方面,则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根据不同的层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指标体系,确保培训质量和整个流程高效运行。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就是要使对学员开展的培训内容具有计对性,能够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这就要求各个培训机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快速了解和熟悉就业市场信息的变动,并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相应地改变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追求培训人数的数量,而是要以培训的质量为先导,以标准化的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努力做到每个培训结束的学员都能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在培训的宏观方向上,主要关注国家产业经济的调整和转型,立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城之中,综合参考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能够和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相互融合和适应。
(2)有效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是指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培训时所存在的问题。在参加培训之前,学员或是没有生产劳动的一技之长,或是所掌握的劳动技能不够熟练和专业,或是缺乏某些技能或非技能的知识。因此培训机构在教授各种技能和知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学员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努力使每个学员在学成之后都能够解决他们求学之初的问题,在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或综合素质上有所提高。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培训主体要充分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流程,抓住当前培训存在问题的结症之处,掌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运行规律,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灵活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原则,要求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背景、社会发展特点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等因素,进而确定在该地区构建相应模式的就业培训机构,突出各个机构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和兴趣爱好的学员要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且最终达到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目标。在授课方式上,也要保持灵活多样,尽量采用农民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授课方式。在授课实践上,要针对不同学员的时间分配情况进行分类,并且分别设置长期教学和短期教学、平时教学和周末教学、白天教学和晚班教学,以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在培训地点上,更要灵活应变,对于不能赶到培训机构上课的农民工,可以采取深入乡镇、社区等形式的培训模式。
(4)可持续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培训工作的开展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相适应。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调整,当培训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培训的方针策略、总体思路、具体模式和实施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地变化。并且培训模式要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建立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因此,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一定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果培训模式长期保持不变、裹足不前、固步自封,那么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甚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负面影响。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在培训的管理运营机制、投资收益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效保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可持续性发展[3]。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构建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综合系统的硕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等多方面的有效配合来促进培训体系的建立。
(1)明确政府角色,强化引导协调职能
农民工培训对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积极作用最为直接。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有利于增加社会总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持续贡献力量。此外,农民工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我国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无法满足其市民化的强烈意愿。因此在公共服务提供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扶持力度,强化其引导协调职能。首先要明确农民工职业教育中各个主体的定位,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其次,还需要将现有的方计政策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使农民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能够得到根本保障。
(2)建立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拓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增强人们的认识,并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潜在培训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建设,要有针对性并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降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门槛,从文化和思想层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4]。
(3)构建职业教学新模式,强化提高培训质量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并且仅仅局限于农民工进城后的短时期内,大多为引导性教育,缺乏于都市生活常识,尤其是法律常识等的教育,这严重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不相匹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强调实践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改变我国当前学科本位、“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一种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新教学模式一直是职业教育探索的重点。在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改变培训效果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困境。在培训课程的职业选择上,除了基础的职业技能知识外,应脱离低层次教育的局限,从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精神文明素养等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在农民工技能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法制、文化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也均能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其转变传统观念,与实际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终实现市民化、现代化的利益诉求[5]。
(4)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实施
目前,我国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尚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法律,现有的法律中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保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立法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普遍开展。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政府自身的基本职责,真正做到“不缺位、不错位”。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责任制,实现目标任务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目标考核到位。进一步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6]。
(5)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培训后的服务
一方面,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支持网,从制度设计层面上促进和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要转变自身“社会支持被动者”的身份,逐渐内化社会支持观念,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源,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进一步促进城市融入和社会和谐发展。另外,还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后的服务工作,包括提高培训与就业的对接关系、设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职业中介网络、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7]。培训和就业其实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培训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培训的归宿,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训最直接的目的,好的就业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
总之,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现代化和职业化的培训模式是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促进地方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1] 杨秀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 帼华:宝鸡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 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许林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证研究——基于社会视角[D].山西师范大学,2014.
[5]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
[6] 催海涛:沿海某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2012.
[7] 李高芬: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
(责任编辑:林志红)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6年调研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编号:SKL—2016—2888)和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编号:2017—ZDJH—12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