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模式及对策建议
2017-12-10裴金平
裴金平,姚 辉,廉 超
(1、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3、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广西 桂林5410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模式及对策建议
裴金平1,姚 辉2,廉 超3
(1、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3、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广西 桂林541004)
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转变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但是仍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不明确、城市绿色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可以实施同城化发展模式、绿色建筑节能模式、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绿色交通模式和新能源汽车开发模式等进一步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作为碳排放的重要区域,有关城市碳排放问题是各界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并在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推动新能源、新技术在经济社会中推广应用,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认可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也推动了“碳足迹”、“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的产生。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方式等,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努力构建一个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体系。目前,国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Lebel L,Garden P,2007;While A,2009)、城市碳循环与碳代谢(Churkina G,2008;Hillman T,Ramaswami A,2010)、低碳城市空间规划(McManus P,Gibbs D,2008)、低碳城市环境管治(Caetanoa M,Gherardi D,2009)等方面,还有部分学者通过构建低碳城市模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指标因素分解法、城市碳足迹分析法(Wiedmann T,Minx J,2007)、情景分析法(Gomi K,Shimada K,2009)、系统动力学法(He Chunyang,Okada N,2008)等。而国内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的相关内涵(辛章平,2008,戴亦欣,2009)、国内外发展经验借鉴(林姚宇,2010,李超骕,2011)、城市规划(顾朝林,2009;王建国,2011)、发展评价与方法选择(易棉阳,2013;刘亮,2013)、发展模式(顾朝林,2009;戴亦欣,2009)、发展路径和实施对策(杨国锐,2010)等。而国内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方面,仅有梁浩(2010)、陆汝成(2010)、秦毓军(2011)等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内涵、优势、发展路径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可见,国内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仍较少,相关理论体系仍较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仍有待深入。
自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获批开发建设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总体上不断增强,且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存在着能源消耗高、发展模式较传统、发展内涵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高排放、技术创新缺乏、海洋经济薄弱等难题。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仍然不高,例如南宁市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落后,不少地区污水直排内河,饮水安全问题较突出;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较多,上游大量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作坊临江近水布局,企业存在违规排放现象。而且,根据全国实时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发现,广西部湾经济区所辖4市的排名靠后,北海相对较好,北海、防城港空气质量指数类别为良,南宁、钦州为轻度污染。总之,为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问题,本文将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的发展问题着手,进一步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内在问题,并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着其良好的资源发展优势,为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易于开发小型水电站;北部湾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源达到38.7万千瓦,需要进一步加大北部湾地区天然气的储藏与开采力度,加快推进北部湾海洋中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开采;同时北部湾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甘蔗、木薯生产基地,而甘蔗、木薯属于生物质能源,较容易转化成固态、液态和气态等燃料,且其属于可再生能源,其当前可转化成燃料的相关技术已趋成熟,其中用于加工转化成能源的甘蔗种植面积已有66599 公顷。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快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首先是防城港市江山半岛南端的白龙核电站工程,将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供应大量能源。其次是太阳能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能资源都较丰富,可以推动各地区居民开发使用太阳能来发电和供应热水,并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建设城市照明体系,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有利于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光伏产业的发展。再次是开发风力发电技术。依据广西气象局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区域的风能密度约为150-200瓦/平方米,并且该地区的风能资源相对较丰富,其地势也较为平坦,适宜推动风力资源的开采,是实现风能发电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
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对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管制缺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管理薄弱、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影响,导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着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利用率低、管理体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1、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仍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工业兴市”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各城市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型工业项目逐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落户和发展,例如防城港引进了千万吨级钢铁基地、核电厂,北海引进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钦州引进了千万吨石化项目,南宁正在打造全国鞋城中心和北部湾地区的电子产业中心。钦州在积极推进芳烃、煤化工、造纸、汽车、船舶修造等产业的发展,而大部分的产业和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对推动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仍存在着不少企业主要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大多是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对环境污染重,并且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都比较薄弱,片面追求仿制生产,最终形成大量的规模不大、布局分散、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整体不高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企业,同时也因此引发了各种土壤遭受破坏以及水、空气遭受污染等突出问题。
2、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89%,研发投入较低,且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3.11件,不利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并且,北部湾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尚未有着较大的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仍较低,农业经济效益也较低,尤其是对农业秸秆处理,相应的秸秆资源再利用开发较少,存在违规焚烧处理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沿海地区尽管有着各种丰富的潮汐能、波浪能以及各种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开发水平仍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并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太阳能、风能也较丰富,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为居民生活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因此,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光电板发电、照明等,但由于现有光电转换效率低,造价高,寿命短,其资源利用率仍不高,加上企业的持续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并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企业的产品结构水平仍不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也较低,并且相关产品生产仍以低端产品的生产为主,而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仍不高,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品结构体系的优化。
3、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不明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且在多层政策优势相互叠加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通过招商引资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但是各市行政分割现象仍较突出,经济区“同城化”发展不明显,资源没有最大化共享,各城市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及经济发展效率仍较低,产业同质化现象仍然较突出,且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合作程度不强,相互间仍缺乏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城市间资源整合与区际协作程度仍有待加强,城市功能定位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有所脱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较普遍,缺乏对城市群整体发展的统一考虑。例如,北部湾三个港口功能相近,竞争激烈,而港口间相聚不远,港口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没有完善到位,应该加强港口“一体化”建设,做到“1+1+1>3”;南宁市工业发展在北部湾经济内处于领头羊地位,但在全国省会中排名靠后,区划内19个工业园区中,仅有市直属的“三大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相对较明确,其产业发展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驱动发展所致,而市场因素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并且南宁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之间的联系较弱,没有形成互补互助的联系和发展格局,没有发挥其引领和带动的作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发挥不够,且没有形成足具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特色产业,城市新城建设贪大求全,在土地规划与利用方面缺乏集约高效、足够的精耕细作,不利于加快形成健康、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4、城市绿色管理体制不健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的绿色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监督管理力度有待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下辖各市有关低碳的规章制度标准尚不统一,企业存在违规排放、生产等问题和现象。同时由于现行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并且各级政府部门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不够,以及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不明确,导致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业等行业的排放准入条件差异较大且要求不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市民私自焚烧、倾倒垃圾,夏、秋季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焚烧,个别企业违法倾倒废弃垃圾,企业违规排放未达标的污水进入江河、海洋,企业私自排放未净化完全的温室气体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推进低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以及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和管理,引导和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努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1、同城化发展模式
实行同城化发展模式,要求破除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壁垒,整合城市间各种要素资源,进一步强化各城市之间的统一协调和规划管理,积极推动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共同构筑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联盟。要依托各自城市特色产业,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合理发展布局三大产业,做到相辅相成,避免城市间互相恶性竞争。如北海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建设国际海滨城市,钦州不断完善枢纽港建设,防城港重点打造重工业,南宁不断做好现代服务业建设,各大城市根据各自城市功能分工,努力提高城市专业化程度,对外统一建设标准,促进平台共建、市场共拓和产业共兴;同时统一和完善低碳规章制度标准,健全绿色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杜绝违规排放和处理废弃物。
2、绿色建筑节能模式
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已建建筑和新建建筑的节能工程改造,相关项目改造应依据绿色建筑标准来推进,应用各种可再生能源以及低能耗技术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绿色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同时,还可以以城市公共建筑及公共机构为重点改造对象,将其与城市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小区改造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改造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专项改造资金补助。此外,可以推动太阳能在新建建筑中的使用,促进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商业设施中的使用,推进低碳服务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村在新建建筑中广泛采用节能、环保、利废建筑材料,并给予农村居民相应的专项基金补贴和支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模式。
3、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
农林生产加工的各种废弃物以及秸秆等废弃物,这些农林废弃物通常具有利用价值低、数量多、环境污染大等特点。当前,北部湾的农村地区主要以焚烧等方式来处理和销毁农林废弃物,并因此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但这些“废弃物”如果作为发电燃料再利用以及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成肥料,不仅产生较大环保效益而且能有效遏制秸秆露天焚烧,带动了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效推动农民增收。农林废弃物总量将会呈逐年增长之势,为此要严控秸秆(垃圾)焚烧等环境破坏行为,在夏、秋季农作物收割繁忙季节开展秸秆焚烧巡查督查行动,以县、乡、村三级联合执法为主,市级执法为辅,严厉查处秸秆焚烧行为;鼓励基于农林废弃物利用的科技研发,适度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并将合理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进行发电的产业为“环保”产业,同时结合农林废弃物资源的有关处理和收购的特点,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帮助企业减少农林废弃物处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推进节能增效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绿色交通模式
完善绿色交通规划,加强通道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港口通往区内相关城市及相邻省份的铁路扩能改造,加强机场以及高铁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和减少私家车出行数量,增加城市绿色公共交通的供应数量,完善城市公交线路网络,倡导和实施城市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同时进一步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加快布局和完善以城市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如南宁快速公交系统的开通,有效实现了高铁、地铁与快速公交之间的无缝对接,并促进了城市公共汽车运营速度、运行效率以及车辆利用率的大幅提高,客运量已超过120万人次,地铁1号线也于2016年12月全线贯通;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高铁的开通,使得防城港、钦州和北海三地形成了“1小时经济生活圈”,有效地改善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居民的出行条件,也有效推动了绿色交通模式的发展。
5、新能源汽车开发模式
新能源汽车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成为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新趋势,到2020年,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也将有更高的突破,并将形成集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开发以及汽车销售等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体系。为积极推动低碳生产和发展,适应未来汽车发展趋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发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及其市场销售推广,并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服务配套体系,广泛应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成,不断增强广西北部湾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配套与生产能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例如加快推进南宁市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推进钦州市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建设等。
[1]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1):1-8.
[2] 董友涛:创建低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研究[J].经济论坛,2013(1):58-62.
[3] 梁浩、龙惟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低碳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境,2010(3):398-401.
[4] 秦艳、蒋海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6):27-30.
[5] 张协奎、林剑、陈伟清,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5):184-192.
[6] 何翔、张文举、余报楚:北部湾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12):121-125.
[7] 赵天宝:新常态下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工业发展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5(9):146-150.
[8] 广西北部湾网:广西沿海铁路3年运客1612万人次[EB/OL].http://www.bbw.gov.cn,2017-01-14.
[9] 广西经济窗:各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EB/OL].http://www.gxi.gov.cn,2017-01-22.
(责任编辑:杨青)
2014年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编号YB20146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城镇化多元格局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5BMZ08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