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喜:色达县扶贫路上的“星辰花”
2017-12-10马爱平
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陈朝喜:色达县扶贫路上的“星辰花”
文/本刊记者 马爱平
牛羊的欢跳、暖心的酥油茶和藏族同胞爽朗的笑声,承载着西南民族大学生科学院陈朝喜副教授在农牧产业技术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陈朝喜不忘初心,心系牧民,始终把为川西北高原地区农牧业服务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四川省色达县的扶贫攻坚战斗中,始终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川西北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为色达县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农牧产业技术人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从2015年起开始从事四川省三区服务人才项目,陈朝喜每年都会穿梭忙碌于甘孜州20余次,他不把这来来回回穿越异地看遍四时美景当作是一件风花雪月般浪漫的事,只是在心中不断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来帮到扶贫地区的牧民们。平时工作他会给学生分享团队在川西北开展工作的快乐与经历,而且每次去高原,也都会带着实验室的研究生和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希望能让更年轻的一代爱上这一条路,不只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心系川西北高原的牧民生活。
2016年受到四川省科技培训项目“依托色达县藏兽药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分级培训的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控体系”的资助,陈朝喜主要采用科技培训形式进行,对藏兽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一些设想,并在项目研究中进行,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做准备,力争在该培训项目实施中对色达县各级兽医工作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培训,仅2016年,陈朝喜在色达县进行7次科技培训(包括县、乡、村级,以县级为主),共培训兽医科技人员661人次,着力提升色达县基层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对大则乡进行实地藏兽药资源调查,力争为2017年科技培训项目工作有计划、有方向、分步骤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色达县进行科技培训的同时,陈朝喜和色达县动物疾病防控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进行兽药和疫苗发放和免疫工作,关心贫困农牧户的生活,切实将科技扶贫和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到需要帮助的农牧民身边,为色达县培养畜牧兽医相关科技人才,为服务区动物疾病防控提供技术指导,把依靠科技扶贫途径来提升藏族同胞生活水平是我们开展本项目的出发点之一。
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进行过程中怎么可能会不遇到阻碍,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关系着众多牧民是否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大项目。在培训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在村级培训中,有些牧民的汉语基础的确薄弱,沟通不便想想也不可能做到培养出懂技术的牧民。
于是,陈朝喜多次带领着大力支持这个工程的藏汉双语的同学们一起来为牧民们讲解知识,传授技术,完美解决语言不通造成的阻碍。接着便是扶贫路上出现的技术困难,例如牦牛疾病如何更有效的防控。不过这个对于陈朝喜来说称不上大困难,真正拥有过硬专业素养的人反而更无惧这样的挑战。
即便在扶贫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但一碗普通却暖心的酥油茶,牧民脸上的一个善意微笑,都给予了陈朝喜最大的安慰与认可,这也让他从未萌生过放弃的念头。加之生活中家人的全力支持,工作中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照,还有来自同学们的一声“喜哥”,都是无形中对陈朝喜工作能力的认可,这不断激励着他更加努力认真地去工作。
陈朝喜工作十分认真,特别能吃苦,每次去色达都需要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工作条件是非常辛苦的,但陈朝喜一下车都会第一时间和当地畜牧局联系,深入牧民中了解当地牛羊经常发生的疾病和遇到困难,然后带着学生去山上采集特色中药,通过实地了解为牧民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此外,陈朝喜经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去甘孜州给当地的畜牧人员培训,给他们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推广众多草药的实际疗效,同时他还去很多乡村给牧民讲解相关疫病的来源和防护措施等科普知识,特别是给当地的说明为何要打疫苗、有什么好处等,经过陈朝喜的多次培训和深入交流,当地的老乡也开始愿意给动物打疫苗,提高了预防意识,疫病也逐渐减少了,当地人们非常感谢陈老师,也非常喜欢他,这就是陈朝喜在工作中的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见证。
路坎坷一肩担,不仅不躲,还逐个击破,管它几番岁月寒暑,最终天月将白,一切都能解决归于平静。幸为乡野客,便天地小炉枕炊烟;幸为山川客,便举步松风接春苔;幸为生科客,便披荆斩棘守寂寥。
身为一个标准的理科男,从选择加入色达县农牧产业技术扶贫工程前,陈朝喜就理智的分析出他能做的——一直从事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的研究必定能解决扶贫工作开展后会出现的疫病防控等问题;和他想做的——开发和利用藏兽药来缓解当今抗生素滥用的局面,毅然决然的踏上这条农牧产业技术扶贫之路并坚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由于在扶贫工作中工作成绩突出,陈朝喜2016年被中共色达县委和色达县人民政府聘为“色达县农牧产业扶贫科技指导专家小组专家”。在后续的扶贫攻坚工作中,陈朝喜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农牧产业为己任,发挥党员模范和技术排头兵作用,在色达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