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厂燃煤热值差管理分析及策略
2017-12-09祁连中谢威
祁连中 谢威
【摘 要】介绍了热源厂针对进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大的问题,通过对入厂煤与入炉煤的分析,找出热值差产生的原因,采取抓源头、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煤质监测、加强人员技术培训等强化煤质管理的手段,并提出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的管理措施,降低进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提高进厂煤的煤质。
【关键词】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燃料分析
0 引言
热源厂用煤的质量,对热源厂的安全经济运行会直接产生重大影响,做好煤质管理是热源厂全过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燃煤价格的上涨,给热源厂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亏损,因此,加强管理,降低燃煤成本是热源厂的重点工作。
热源厂进厂煤与入炉煤二者之间的热值差是燃煤管理的一项基础指标,对进厂煤和入炉煤热值差高低的管理是确保锅炉燃烧和效益的关键。武威市城市集中供热热源厂燃煤来源户头多,原煤全是汽车运煤,煤质检查任务较重。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抓好采制化工作,把好采样、制样、化验关,确保进厂煤的质量合格。
1 热源厂煤热值差计算方法及产生原因
1.1 热值差计算方法
热源厂原煤热值差是指统计期内入厂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与入炉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之差。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的计算式为:
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统计期内入厂煤热值—统计期内入炉煤热值。
统计期内入厂煤热值=∑日入厂煤量*入厂煤低位热值/∑统计期内入厂煤总量。
统计期内入炉煤热值=∑日入炉煤量*日化验入炉煤低位热值/统计期内入炉煤总量。
1.2 入厂煤、入炉煤低位热值产生的工作流程
入厂、入炉煤经过采样、制样、化验3个环节,才能得到该批次煤的低位热值;各环节全部由热源厂自行操作。入厂煤样取自刚进厂的煤,反映煤进厂时的质量,入炉煤样取自进锅炉前的煤,反映燃烧煤的质量。
1.3 入炉入厂煤热值差产生的原因
燃煤进厂后,在接卸、存储、配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损失,表现为入厂煤和入炉煤的低位发热量有差值。一般,入厂煤热值高于入炉煤的热值。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反映了热源厂原煤采购、煤质化验、配煤掺烧及煤炭存放管理情况等,是体现热源厂燃料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一流热源厂的标准,入厂入炉煤热值差控制不得超过0.502MJ/kg。各热源厂根据自身实际也提出相应标准,并按月考核。但实际生产中,大多数热源厂的入厂入炉煤热值差不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 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2015年1~12月对城北热源厂热值差统计中看出,该厂有3个月热值差未达标,有3个月出现负值。热值差最大3.01MJ/kg,波动非常大。
2.1 采样、制样、化验过程中的误差大
大部分热源厂进厂煤与入炉煤的采样过程均未实现机械化,且制样过程大多为手工进行。虽然采样、制样、化验过程均按规定的采样深度、位置、数量、工具、制样工艺、化验工艺进行,但过程是否标准、采制样次数多少、设备的精确性及完好性、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等,均对热值的化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其中,采样误差最大,制样次之,化验最小。
2.2 煤场管理不到位造成热损失大
通常下,热源厂把存煤量控制在保证15d左右的耗量。煤场露天布置,燃煤存储的过程中由于氧化与挥发分析出,发热量会降低,使入炉煤的热值低于入厂煤。存放时间越长,差值越大。我们曾作过现场试验,煤每储存一个月,热值损失约0.15~0.25MJ/kg,非常可观。
2.3 受市场影响掺假掺劣现象严重
由于煤炭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一些不法商贩将加工过的矸石、灰、土等掺入煤中,掺假煤又一般装在车厢底部,采样机难以采集,使入厂煤热值虚高,导致热值差偏大。尤其是机组负荷大的冬季,煤炭紧俏,电煤掺假现象严重。不仅给热值差管理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严重影响热源厂正常的生产运营。
2.4 入厂煤和入炉煤不同步造成热值差波动大,出现负值
为减少煤场损耗或经济掺配需要,热源厂一般采用“烧旧存新”模式进行煤场管理,即入厂煤的一部分存放在煤场,同时,煤场存放的陈煤作为入炉煤进入锅炉。“烧旧存新”周期一般为2~3个月。储存量较大时,可能超过半年。这样,既造成了入厂煤、入炉煤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本月的入炉煤可能是上个月甚至更久前的入厂煤。由于来煤煤质每月均有差异,造成入厂、入炉煤热值差波动大,甚至有些月份出现负值。
3 控制入炉、入厂煤热值差的措施
3.1 规范入厂煤、入炉煤采制样过程,严控进厂煤质量
(1)对入厂、入炉煤尽量采用机械采样,减少热源厂效益的流失。
(2)对采制样设备定期检定,确保设备的偏差范围正常。机械采样设备新投运时,必须做性能试验,试验要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根据该厂日进煤量,对每辆车都进行采样,保证采样子样数。静态检查与动态验收相结合,完全不让以次充好、弄虚作假、混水摸鱼者有机可乘,有效控制了劣质煤或掺假煤的进厂。
(3)制样:煤样的制备也是煤质分析中重要的环节,与采样同等重要,是保证化验分析精度的重要关卡。
(4)化验:化验人员接受煤样时要对煤样进行外观检查,严格按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天天化验,及时掌握煤质情况。做到准确、公正、公平。
(5)规范采制化操作。对采样点的布置、深度、子样质量、制样、化验方法、计算、样品管理等明确规定,并有熟悉的人员进行监督。
3.2 加大对劣质煤及掺假煤的打击力度
一是,通过采样检查和煤场检查两个方面,及时发现,从重处罚;二是,对采制化3个环节采用3级编码,集中解码,每一个环节分别编码,最后专人统一解码,做到人样分离,避免人为换样行为;最后,要做好入厂煤结算管理,对偏差较大的,必须进行经济处罚。
3.3 做好煤场管理减少热值损失
对来煤,按矿种分开堆放,分层压实,减少挥发分与空气接触;严格执行“烧旧存新”规定,加快周转,减少堆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定期采取入煤场抑尘、防风等措施;加强煤场巡查,及时消除自燃等热损失现象。
3.4 强化煤质管理措施
每月召开一次煤质分析会议,全面分析煤质情况,寻找降低进厂煤与入炉煤热值差的对策,及时修改进厂燃料质量标准及其它相关规定。将煤质管理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及岗位上,进行过程检查,关注煤质情况。每月绩效考核与责任单位及个人的收入挂钩,从而调动职工抓好煤质,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3.5 加强培训,提高煤质岗位人员的技能
强化采制化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責任感。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为燃煤质检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4 结论
热值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问题。从采制化、煤场管理、统计等各方面着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热值损失,提高入炉入厂热值差指标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有效地反映热源厂燃料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