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多份活动多份精彩
2017-12-09曹娟��
曹娟��
摘要:语文实践课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文章从语文活动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语文性”、“全体性”和“连续性”,简单论述小学语文活动开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活动课;开展策略;语文性;全体性;连续性
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取决于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工具性。语文知识要习得,更需要运用。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师忽视不得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怎样有效上好语文活动课的问题,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 语文活动课应注重“语文性”
语文活动课,是以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活动,落脚点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每一个单元的练习,为教师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提供了选材的便利和依据,但“拿来主义严重”,也局限于浅层次的教学行为,多数教师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了解”。如苏教版三下的《练习一》的教学,教学目标以让学生记住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为主要目的,巩固笔画的写法,尤其指导学生注意“捺画”的写法,记住“气象万千”、“风云变幻”、“奇峰异岭”等八个成语,以及背诵《四时田园杂兴》……总之,多数教师把这部分当做“语文课”上,而忽视了“活动”、忽略了该部分的“实践性”。
对于该部分的教学,既应突出知识性也应突出“活动”的特点。如对于我国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领土上的省市自治区有哪些,分别位于中国领土的哪个位置,通过资料、教材、网络等了解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小组间相互“问”和“答”——提出省市自治区的全称、快速回答出其简称,小组合作探讨出记忆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歌谣,如“黑吉辽蒙、晋冀陕宁……”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这些简称,如“五一黄金周来沪旅游的,有很多游客,其中许多是港澳台同胞”,让学生查阅地形图,用简称完成练习:我国长江是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境内,经、、、、、、、、、、等十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这样的学习,既体现语文活动课的创新性、实践性,也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性”。
二、 语文活动课应注重“全体性”
语文活动课,不同于选拔赛和竞赛,要求人人参与,要求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不能一人、几人活动,其他学生当观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合作,学会宽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前,考虑到这些方面,设计利于全体学生都参与的主题活动。
例如,某乡村小学8岁女孩的母亲,患急性白血病在苏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化疗、骨髓移植等需要70万的化疗费、治疗费、营养费,可是,这个孩子的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女孩的母亲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女孩的爸爸也是下岗工人,家庭收入不到2000元……为不使这个不幸的家庭更加不幸、免遭劫难,为这个女孩有个完整的家,有个健康的妈妈的呵护,学校组织一个慈善义卖、慈善义演、慈善捐款的活动,要求班级学生为这个慈善义演的成功举行献计献策……这个活动,首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空间。
再让学生分工、分配任务,成立各种小组,分别负责策划、后勤、宣传、外联、销售、财务和通讯等,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组长的带领下,尽职尽责,各司其职,使活动有序、圆满、顺利地进行。
活动结束后,教师不能忽略活动的“后续活动”,不能活动结束就戛然而止,应组织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然后再由组员代表在班级发言,让学生再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个“后续活动”有必要且重要,通过交流,既能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彰显语文活动课的“语文性”。
三、 语文活动课应注重“连续性”
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点,除了在于其工具性之外,还在于其学科性,语文学习在于运用,突出实践性,凸显层次性,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也应该彰显这些特点,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活动课,开展上文的“慈善义演”的活动的设计、策划、写心得和交流等是不可能的事,也不符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因此,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应注重语文知识的“连续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连续性”,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实际、生活实际而巧妙设计,有序安排和组织。
以“母爱”为主题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3.8妇女节或者妈妈的生日来设计相关的活动,如一、二年级可以设计活动:制作一張贺卡,写上美好的祝福,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中高年级段的语文活动课,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3.8节或者妈妈的生日这天,为妈妈做几样妈妈喜欢吃的菜,帮妈妈做家务,给妈妈写一封信,向妈妈表达出自己对妈妈的理解和爱。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妈妈的唠叨可能出现一些“抵触情绪”,如妈妈不让看电视、不让上网、不让玩手机、要求成绩优秀,否则一切免谈;很多家长为了生存和生计,远走他乡,将孩子扔给老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学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开展“爸爸、妈妈请理解我”的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真实想法,可以要求爸爸妈妈来到“现场”,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和呼唤,架起孩子与家长、家长和学校、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这样的系列活动,首先突出“语文性”、“全体性”,更彰显活动的安排有序、合理、“连续性”,也渗透了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语文活动课,应从“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的角度,上好每一节活动课,让活动的开展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加强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月清.关于“对话型”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年32期.
[2]卢炳好.浅论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开展[J].考试周刊,2012年24期.
[3]刘林娥.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