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需求的食品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7-12-09冯彩平贺莹张苏勤苏侯香于艳琴
冯彩平+贺莹+张苏勤+苏侯香+于艳琴
摘 要: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不可阻挡的一种趋势,仅仅是单一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大学就此应运而生。该文以吕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所在区域优势,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具有食品技术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且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人才。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群建设;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133-03
当代高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水平引起了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趋向于增加食品中的营养含量以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现代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也逐步发生了改变,向着高要求的小康水平迈进。在2015年我国的食品监管工作中提出了以坚持统一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管理机制,实现富民惠民的管理机制,健全廉洁从政的长效机制为指导思想并致力于提高监管效率与规律,在转变监管方式的同时,提高创新监管理念以实现食品监管事业稳定发展。这些趋势协同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而向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跟高的要求[1]。这使得我校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和任务,从而使得我系开始着重对本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代食品专业具有极大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我校必将会在这样优良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大力改革优化本专业[2]。
1 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课程群
我院生命科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以山西吕梁沙棘汁厂,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厂汾青分厂,山西太原六位味斋,山西小杂粮公司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课程群架构的模板进行食品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本专业通过对基础平台的核心分析,按照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制定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任务,以就业方向为指导的特色应用型课程,构建以保证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论课程和拓展专业方向需求的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是以适应相关专业实践的平台为目标的,同时为了凸显专业课的集群优势,致力于发展专业本身特色的一种方式,在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结合“课时适宜,重点掌握,相辅相成,与时俱进”的基本设想,我们选定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工艺类课程的五门基础理论课以及其配套的实践环节共同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未来的食品发展必然将不同于传统的食品工业,开辟出更加辉煌的食品专业,因此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食品专业人才,本院将在致力于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出适应现代需求的创新型食品技术人才[4]。而核心课程群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开阔自身眼界的同时鼓励同学们的开散性思维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
2 校企课程群建设方案
2.1 教学团队模式 本课程群建设涉及多门课程与多位教师,因此将致力于组建一个精英教育团队。通过组建这样的团队,使每位教师之间能够在沟通交流中优劣互补,并且每位老师至少负责并精通1~2门课程,在讲课时经常进行A、B角互换[5],轮流上课,使学生能够准确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而教师之间也进行课程互换,这样不仅可以使团队中的老师更加深刻的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让学生们在体验不同的教学风格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扩宽思路,相信这对课程建设不无裨益。并且校负责人会不定期的组织团队成员与企业之间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从而使成员之间能够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提升自我能力并保证了整个教学团队的先进性与开放性,使教学团队能够在不断汲取中完善与进步。团队教师中定期选人进厂学习交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并聘请企业内的相关人事作为校内兼职教师,共同组建成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这样的合作交流平台[6],使教师团队与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中共同进步。并在平台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
2.2 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课程群建设是以整合优化所有课程教学内容并实现创新改革为指导思想。在整合的过程中,本院在基于岗位需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们养成创新型思维模式[7]。课程群的建设将会在课程整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使核心课程群在国家的整体教育方针下,根据学校与地区的现状而进行设计,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進行适当的分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从而对课程群进行整体优化,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设立一个全校性的网络课程,提升其中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教师们建设更加有益的参考文献。并根据现实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已提供交流的平台,开设导航学习系统[8]。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等相关系统以辅助师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校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一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们远程课程的需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建立一个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与老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上传各类相关信息,交流实时信息,在开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视野,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达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目的。
2.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群建设中尤为重要,优秀教材的选用对课程群建设来说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而我校的教材建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择优选取群内各门课程教材。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进行整合分析,逐一选择。(2)分析食品课程的相关需求,筛选出符合本院与地区的相关书籍的同时邀请本行业的专家帮助编撰符合自身的校本教材,同时关注世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以选择相关进步性的书籍,论文,并编入教材,使本院学生能够与时俱进。(3)实时联系全国各个学校本专业的相关最新资讯,并相应地改变修改教材,使在教材上不至于落后于时代。endprint
3 双向选择,定向培养,提高学生实践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的需求逐渐趋向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选择与当地相关食品企业深层合作,开展“双向选择,定向培养”的教育合作方案,期望能够在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同时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现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院与山西吕梁沙棘汁厂,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汾青分厂,山西太原六位味斋,小杂粮等多家食品企业签署相关合作方案,确定“人才培养定案”,设立有针对性的“培养班”。
“培养班”采用校企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在学校教师教授理论的同时由企业介入传授实践经验[9],并设立专业平台与实践平台两大主要教学平台。专业平台课程在“院中厂”中开展,以教学团队授课为主,学院内的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在“校中厂”中了解食品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实践课程。该课程将在“厂中校”中开展,以学院教师授授课为主,企业兼职教师课为辅,学生分批进入企业观察学习,学习的任务可以是食品加工的具体步骤课题,食品加工中的问题解决课题,食品研发课题等,实行课程与实践课题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课时作业与研究报告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性思维与技术掌握能力[10];上岗实习在校外实调基地开展,学生实习的内容由学院与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商议决定,实习中由企业提供学生相关的实习场地,学院指定教师进行跟踪辅导,在实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校企双方分别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使学生在学生中获得最大化的经验值。而根据实习情况,企业可以与优秀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从而提升本院学生的就业率,增强竞争优势[11]。
“定向培养”不仅能够使企业招聘无后顾之忧,也使本院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多一份竞争力。相信应用型人才会在现代社会发挥独有的风采。我院致力于“定向培养”的改革,希望学生们在“定向培养”的模式中不仅收获相关专业实践知识,更能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更快的适应湍急的现代社会,能创造自己的一片天。企业也能在不断吸收的新鲜血液里得到发展与创新,在经济危机的洪流中站稳脚步,从而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4 结语
我院的教育改革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而我系的课程群的建设亦是极具代表性的。在符合时代的教育性改革中创建的课程群,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也会是本院的一个大的突破,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当然,这样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在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实现,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从而使我校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为争取成为十一五高校改革中收获颇丰的应用型高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平,唐天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农学品牌专业打造——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09:60-64.
[2]姚芳,刘靖.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56-58.
[3]吴跃 .科学发展视角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9-19.
[4]蔡袁强,朱家德.胡新根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和教育研究,2012,09:120-126.
[5]石倩.浅析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教育課程群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4,07:112-112.
[6]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08:87-91.
[7]陈晓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研究期,2014,01:421.
[8]黄春雷.职业岗位课程群的开发与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15-16.
[9黄兆信,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46-52.
[10]赵士豪,李桂琴.食品工艺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4-216.
[11]陈艳红,谷强平.基于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业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0,11:115-11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