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海南省党代表风采录
2017-12-0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10月26日上午,赴京出席十九大的海南省代表团在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返回海口。这些党代表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
颜业岸:“非专业”教师的专业人生
“起跳的高度还不够”“落下来时太重了”“注意眼神”……身材不高,相貌平平,有些腼腆,这是琼海市嘉积中学教师颜业岸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9月29日中午,虽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他还在忙着指导学生们练舞。
数十天来,颜业岸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休息时间。“孩子们1月份就要考试了,我是教师,要对学生负责。”颜业岸说。
正是这一天天的辛苦忙碌,解释了为何颜业岸能带领高中学生登上春晚舞台、走进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解释了为何颜业岸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却能带着学生在各项舞蹈竞赛中屡获大奖……
美术老师用舞蹈改写人生轨迹
颜业岸高中学习的是美术。1991年高中毕业后,在琼海上埇中学从事的也是美术教学工作。当时的上埇中学办学条件艰苦,颜业岸同时还兼教历史、音乐。1993年,琼海市举行中学生文艺会演竞赛,上埇中学却没有舞蹈教师。当时的校领导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将培训学生的任务交给颜业岸。
面对任务,颜业岸没有退却。他回忆说:“高中时,隔壁班就是学舞蹈的。缺人的时候,我也曾过去‘充数,有基础!”
在准备过程中,颜业岸精益求精。当时每月工资250元,他花150元买舞蹈书籍、录像带,将电视里播出的舞蹈画面录下来仔细琢磨。
乡村学校场地有限,他们就在教学楼的阳台上压腿,在晒得发烫的楼顶上训练……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次文艺会演中,颜业岸教出来的50名初次接触舞蹈的孩子成为比赛的黑马,编排的《难忘的历程》获得一等奖。
这一次比赛,改变了颜业岸的人生轨迹:1994年2月,琼海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因比赛注意到他,邀请他过去担任舞蹈指导老师;1999年,他又被调入嘉积中学,继续教舞蹈……
舞蹈渐渐成了颜业岸生命的一部分。2004年2月,嘉积中学舞蹈队备战海南省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大赛时,差点因为经费问题放弃比赛。最后,颜业岸为每套比赛服装自掏腰包40元。他说:“艺术不能用金钱衡量,我一定要帮孩子们圆舞蹈梦。”
高榜落考生助学子走进艺术殿堂
1991年,18岁的颜业岸以美术艺术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美术的专业成绩过了关,却由于文化分差4分,无缘大学。
虽然自己没有如愿考进大学,但数十年来,颜业岸培养的学生,却全部考进了大学。特别是今年高考,颜业岸培养的学生,有4人考进解放军艺术学院。而这所艺术殿堂,在全国也只招8名男生、8名女生。现在,颜业岸已成为嘉积中学学生“上大学的包票”。
嘉积中学高三学子王可溢是颜业岸的学生。“9月20日,我才争取到跟着颜老师学习的机会。原本很担心高考,现在有颜老师‘护航,感觉压力没那么大了。”王可溢说。
让王可溢感触颇深的,不仅是颜业岸的艺,更有他的德。“颜老师对我们非常关心。练舞受伤是常有的事,还记得初二的时候,我右手臂因练舞受伤,颜老师担心我会落下后遗症,赶紧骑摩托车送我去医院,每天都来看我的恢复情况。”王可溢回忆说。
嘉积中学高三学子王康裕接过话:“我有一次也是,练舞的时候,手摔肿了。颜老师骑摩托车,开了20公里路,到一个老中医家里,买中药帮我热敷。我家庭比较困难,药钱也是颜老师付的。”
王康裕说:“学生都非常佩服颜老师。他要求我们每天过来做早课,可他,每天来得比我们更早。”
平时,颜业岸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锤炼,发挥表率作用,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教学中,他不仅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舞蹈,不仅仅是艺术,更能引导人生。”颜业岸说。
潘金吉:胶林深处献青春
凌晨1点,夜已入深,暗黑的橡膠林里散落着零星的灯光。伴随着阵阵蝉鸣蛙叫,海胶集团龙江分公司割胶工人潘金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用指甲把凝固的胶线抠下来,手握胶刀熟练地割下去,摆好胶杯,通过手指指引使乳白的胶汁慢慢流进杯中……一年有270天属于割胶期,在这270天里,她每夜都在这片400多株的胶林里忙碌着,直到早上7点才能割完。
2005年3月,正值龙江分公司推行开割胶园家庭长期承包的时候,31岁的潘金吉从广西老家来到龙江分公司找工作。有一块46.5亩的橡胶林,由于新开割产胶量少,没有胶工愿意承包。潘金吉便主动要求承包。
经一个月的培训,她顺利地通过树桩割胶、磨刀等严格的技术考核,生产队决定将这46.5亩的割胶岗位由她进行承包。在潘金吉眼里,承包胶林就是她的事业,如愿成为一名胶工后,她下定决心一定干好干出成效。
“要想成为一名好胶工,技术过硬才行。”潘金吉说,为了割好胶,她从每一株每一刀上下功夫。日常割胶她都特别注意下刀、收刀这两处关键技术。“要协调好胶刀和肢体的关系,应该以刀带身而不是以身带刀。”她说。割胶离不开胶刀,她便在刀上做文章。用不同的刀石,磨胶刀不同的部位,磨锋利才能产好胶,一天她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来磨两把胶刀。
除了保持高超的割胶技术水平,潘金吉还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在管理上下功夫。施肥的时候,除了完成公司下达的计划任务外,她每年还自费投入6000多元购买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并广积农家肥,进行增施多施。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自己掏钱买肥料,我觉得既然我已经把这片胶林承包下来,我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它们提供多点营养,这样产量也会多一些。”潘金吉说。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高标准的管理,潘金吉不断保持干胶年产量高纪录,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割胶队里年平均亩产是135公斤,而她的年平均亩产保持着180公斤以上。
从2009年起潘金吉还担任割胶巾帼班副班长,将自己多年总结的技术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巾帼班的成员。
龙江分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何兴辉介绍,巾帼班在潘金吉的带领下通过强化胶园管理,班组全体成员的产胶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2014年-2016年,全班产胶517.2吨,人均年产胶8.62吨,株产超过140公斤,是其他单位人均产胶水平的2倍。
今年3月份割胶巾帼班还受到全国总工会表彰,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是海南农垦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集体。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潘金吉经常热心帮助队里遇到困难的胶工。本队女胶工符莲秀,曾患病住院治疗费用大,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潘金吉知道后,将1000元送到符莲秀家里。“阿吉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很感谢她。我身体恢复后重回岗位,她还经常到我胶林里帮我割胶、拉胶水。”符莲秀说。
从8月中旬开始,潘金吉走访海胶集团立才分公司等5家基地公司,与不同地区的胶工详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胶工们希望国家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橡胶产业的发展,针对胶价低迷,保障割胶工人切身利益。我会带着他们关心的问题到北京参加党的十九大。”
周皓:“拼命三郎”护航万米深海科考
9月的一个工作日,21时许,在三亚大海边的中科院深海所科研园区内,月色下的研究所工程实验室灯光明亮,钳工周皓正在工作间紧张地进行深海设备超高压实验调试,压力舱、潜水器等各式大型设备和螺丝钉等各种零部件,在海试前,其抗压力、密封性等精细化指标都必须经过严格调试检验。周皓在中科院深海所就职一年多来,在他的参与与见证下,“探索一号”搭载的高科技深海探测装备,成功潜入万米深海,完成了多项重大深渊科考任务,助推深海战略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从事深海工作,对于个性沉稳的“80后”党员周皓来说,颇有些“戏剧性”。2016年3月,赴中科院深海所就职之前,他在辽宁一家矿业企业工作了十几年,凭借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在“钳工界”已小有名气,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技术能手、百名最美青工等,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熟悉的矿业领域转向深海,周皓下了很大决心。2015年,因一次偶然机会,周皓得知中科院深海所急需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而其自身条件恰好符合岗位要求,希望在技术领域再突破的周皓,面临着艰难抉择,他说:“在矿业企业工作多年,对公司技术团队情感很深。”那时,周皓的双胞胎儿子刚出生,不足3个月,正是需要亲情陪伴的时候,是否要离开辽宁远赴海南实现深海志向,成为摆在周皓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他想到,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技术所长,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时,不禁热血沸腾。
2015年12月,原以为会一辈子在矿业企业工作的周皓,正式向中科院深海所递出了简历。顺利通过面试、实操等考核,2016年3月,周皓告别故乡,只身一人南下,来到滨海城市三亚,开启“深蓝梦”。
陆地机械与深海设备相比,虽工作原理相通,却在诸多细节上大有不同,周皓初到新单位需快速调整。“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工作细心负责,设备每次都要反复测试2遍至3遍以上”“有周技工在,我们出海科考很安心”……这位踏实的“80后”小伙儿,成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为了迅速适应新工作、熟悉新设备,他时常加班到天亮。
就这样,经过日复一日潜心钻研、反复试验,周皓为深海科考先后创新制作了原位搅拌器、水下摄像机滑动托架、水下射灯支架、开合式自锁鱼笼等多项前沿设备,成功解决了诸多深海装备制造技术难题。去年6月起,周皓先后两次随我国深海科考团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探索万米深渊,曾连续工作19个小时制作、修复被海浪击坏的重要科考设备,凭借过硬技术能力,为深海科考保驾护航。
克服恶劣条件,全力攻克难关,这一年多来,“探索一号”完成了197项多学科领域科考作业、26次突破万米深度,实现了我国深渊科考多项重大突破,这其中,离不开周皓的拼搏与贡献。面对成绩,周皓自豪地笑了:“选择了深海这份事业,就要投入百分百的热爱和激情,能和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一起朝深海目标努力,是我的荣幸。”
周皓说,党和政府多措并举提升了海洋强国软实力,为深海科研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次,他有幸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希望让更多人听到海洋事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为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激发大家的自觉行动尽一份力。
杨淳至:“拓荒牛”拓出海南互联网产业新天地
9年时间,能给一片土地带来怎样的变化?
海南生态软件园给出的答案是:一片荒地可以变身为1920家企业入园、年产值超过230亿元、生态环境良好的互联网产业园区。
“如果没有尝试,海南不会有软件园!”党的十九大代表、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南生态软件园党委书记杨淳至说:“相信靠坚定的信念、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软件园的明天会更好!”
杨淳至与海南生态软件园的缘分,始于2008年。曾在顶新国际集团、百事集团等企业工作的杨淳至,凭着一股闯劲和一份对海南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期待,于2008年4月1日毅然只身一人来到海南,筹备海南生态软件园项目,在一片荒地上开始挑战性的创业之旅。
“当时大家对软件园发展的信心并不足,发展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不过我们挺了过来,并坚持了下来。”杨淳至说。
从“一个人、一辆车、一个包”开始软件园创建,到拉起旗帜招兵买马;针对海南创办软件园面临的岛内人才不足、市场在外等短板,提出园区“三生态”“四平台”“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思路,建设“软件企业第二办公室”,吸引知名软件企业将研发、培训、产品展示与示范等部分业务落户园区;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对外招商;紧紧抓住海南将互联网产业作为“十三五”重要产业的契机,将海南生态软件园的产业方向从软件信息服务业转移到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产业……在“拓荒”之路上,杨淳至带领着海南生态软件园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一组数据显示出海南生态软件园的快速成长:2013年,园区实现产值93.3亿元;2014年,园区产值达到131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48.85%,实现税收8.03亿元,同比增长211.24%;2016年,园区实现产值232.7亿元,同比增长19.33%,实现税收11.2亿元,同比增长39.48%;2017年1月至7月,园区实现税收8.14亿元,同比增长47.83%。
杨淳至说,海南生态软件园已先后引进腾讯生态村、中国智力运动产业基地、中国游戏数码港等一批引擎产业项目,组织投资近4亿元建成配套商业街、投资1.3亿元建成知名幼儿园,还将引进国际医院等项目,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因业绩突出,杨淳至先后榮获“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海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软件园已经成功迈过了‘活下来的第一道坎,现在面临的是如何‘活得好的问题。”杨淳至说,没有事业机会难以留住人才,没有人才同样难以引商。软件园将积极实行“两轮驱动”,让招人与引商实现良性循环。一是以资本为手段进行产业整合与并购,引入龙头企业,培育标杆企业,二是打造“一站式”人才定制服务平台。
此次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杨淳至感到肩上的责任更为重大。“海南生态软件园正在实施‘超常规发展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实现产值500亿元,支撑海南互联网产业1000亿元目标的实现。”杨淳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