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12-09金名登
金名登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我国部分小学数学中应用数学故事这一可视化教育叙事手段,可以有效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数学故事教学方法得到教育界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鉴于此,本文中笔者以数学故事为切入点,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具体运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应用要点
一、 引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化,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数学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小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活跃化,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接受各类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二、 小学数学应用数学故事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强调背诵知识点,教师不甚了解小学生,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数学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活跃课堂氛围,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此外数学故事可以直接将学生反应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可以直观明白学生学习情况。细化数学教学目标,强化管理,建立教学数据库,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了解自己,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快速接受数学智慧,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三、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探究未知、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也造成其不能长时间关注某一件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提问技巧,借助问题引出知识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际中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提问模式过于简单粗暴。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难度不大,对问题设置不是很上心,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单一的提问形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阻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较大比例,如果学生成为被动参与者,不主动回答问题等。长期下来,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甚至产生厌恶情绪。难以激起学生回答兴趣,也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全部学生纳入其中,一般一个班级学生在40名左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数学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应用
数学课程对逻辑思维有着较高要求,小学生逻辑思维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学习数学难度较大,抑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处于特殊阶段,对故事充满兴趣,引入数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一) 课前准备
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中要求通过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与思维,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方法,联系其他学科,可以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生活适应性。因此引入故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准备故事阶段要分析教学目标,让数学故事为我们服务,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有两层含义:分析教学知识点,引入相对应的数学故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毕竟知识点有主次之分,也不是所用知识点都需要引入故事的。根据教学目标引入故事,发挥故事教学的目标。
(二) 分析教学环境
引入故事教学模式时,需要铺垫一定的教学环境,如果选择的教学环境不恰当,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主要分为严肃与宽松两种,教学氛围过于严肃会抑制学生兴趣,宽松氛围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环境直接影响故事效果。分析教学环境,提高故事教学质量。
(三) 制作故事
我们经常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典故就是引入故事教学方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片面的,加上数学典故存在局限性,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数学故事,故事制作可以分三步进行:
首先依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结合教学内容重新编排故事,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搜集相关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加入相关素材,比如引入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点。制作合适的故事才能发挥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 应用技巧
1. 创设教学场景。为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可以情景再现,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情景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课本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
比如学习“正方体”时,可以摆放正方体模型,讓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出正方体的特点,有多少面、长、宽等,等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正方体的知识与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再如在教授“圆的认识”的时候,可以创设车轮的车轴为何装在圆心的问题,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轴心没有在圆心行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车轴在圆心时骑起来又是什么感觉,让学生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认识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相等,进而引出半径相等,只有车轴装在圆心才能保证骑行的稳定;当学生对圆半径或直径等知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可以给出圆的半径,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什么物体是圆的:当半径为15cm时这种圆是什么?学生可能猜测盘子、披萨,当半径为145m时有可能是怪圈等,通过这种问题场景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明白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学习三角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广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述三角形的由来,以及关于三角形的小故事,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将同学们更好地带入课堂学习当中。在学习完小故事后,教师可以针对小故事进行提问,将数学问题扩宽,不仅局限在三角形的认识学习上,这样有利于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也有利于学生快乐轻松学习。endprint
2. 数学知识的传授。小学数学教学难度不是很大,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我们生活各个角落中都可以引入数学故事,表达相关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理解与记忆。比如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她的数学观点都蕴含着相关知识点,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掌握故事点;再如韩信点兵故事,这个经典故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其中数字,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新知识,但学生自学能力不同,造成对新知识理解程度不一。課堂教学中不能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教师则需要平衡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三步进行:第一步小组内部讨论,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6名学生,学习小组内部汇报讨论,解决个人不懂的问题;第二步各小组轮流向全班提出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最后小组评价,谈学习体会,教师评价各小组情况、做出总结。比如分数应用题知识讲授时,课前学生要做一份自学情况报告分析,报告上列出线段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课堂教师开始后让学习小组轮流汇报自己想法与做法,也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发表自己意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3. 总结复习知识点,数学故事教学经常针对新内容,其实在数学复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故事,加深学生记忆。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存在一定的趣味性,记忆较为轻松,脑海中停留时间较长。在数学复习知识中引入故事,加深学生知识点记忆。将重点难点知识变成简单的小故事,节省学生记忆时间。比如可以在数学知识复习时,将一些小知识点串联起来编写成故事,连贯记忆知识点。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故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数学故事的应用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教材、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数学故事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此手段但不能仅依靠它,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112.
[2]蒲淑萍,汪晓勤.教材中的数学史:目标、内容、方式与质量标准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45.
[3]李林波.数学史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质性研究——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8):82.
[4]陈朝东,穆琳.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3):113.
[5]李昊天.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06):45-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