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预设也精彩
2017-12-09贾军��
贾军��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即兴”提问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说明了新时期青少年的思维越发活跃,也提醒教育者应具备不经预设也能精彩生成的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对如何正确对待“非预设性生成”,实现预设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全面解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非预设;生成;和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开放性越来越强,所以学生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思维上的“旁逸斜出”十分普遍,即便是很注重提前预设的教育者们也无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意外”。但当这种未曾预设的“意外”突然发生时,教育者们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或置之不理,或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教育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的能力,并有将其转化为有效生成资源的智慧,即使未曾预设同样也能演绎精彩。未曾预设而形成的生成资源更具代表性与真实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突如其来”的非预设性资源,也恰恰是学生求知欲与兴趣的表现,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契机。所以数学教育者更多的是思考,当“意外”来临,怎样凭借教育的能力与智慧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探析。
一、 转移主题,机智生成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意外”有很多原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像有的意外就是发生在课堂纪律方面,这时很多教育者会沉不住气认为学生是故意的,可能会采取比较简单粗暴或者是极端的方法。而面对这种意外之时,教师应机智的转移主题,或者是小组讨论,也可以个别提问,让气氛变得轻松,将矛盾化解成为“友谊”。如在讲到双曲线标准方程时,当教师正在进行练习题讲解时,发现有两名男同学在下面打斗,虽然动作幅度小但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课堂秩序稍显松散,而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指着两名同学说:“是不是都急着想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要不要给你们一个机会?”,课堂立刻变得安静了,这时教师临时决定取消之前预设的“问题情境”,而将例题改为“故事情境”——抗美援朝时,每次中国向美国发射炮弹后时间不久,对方就会很准确的将炮弹打回中国阵地,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以至于只得“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大家知道其中原因何在吗?(教师提示可以结合数学知识考虑原因)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吸引学生的故事,大家都积极去思考与分析,最后从“双曲线”的定义中找到了答案,但教师转尔又问,既然原因被找到了为什么中国的炮兵却不能也同样的打过去?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对方精良和先进,但教师提醒他们说,武器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的原因,对方的军人很多都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懂得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战争之中,而中国军人在这方面非常欠缺。这个未曾预设的“意外”,不但成功的转移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还给他们上了一场生动的德育课。
二、 转换角色,创造生成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灵感迸发”的时候,这时往往会打破教师的预设节奏,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要学会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辨和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问题直接交由學生来解决,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成。
如在讲直接证明时,面对“已知a,b,c都是正实数,求证a3+b3+c3≥3abc,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这样的问题时,教师提前预设想用“a2+b2≥2ab”类比法启发学生进行证明,但分析引导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就在教师准备直接讲解例题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是不是可以用“导数法”进行证明。这个提议让大家都眼前一亮,教师立刻将“战场”让给了该同学,请他谈一谈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该生表示自己在进行导数学习时,经常用“函数构造”来完成不等式证明,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提议。既然如此教师顺势而为,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重新开始证明,所以就有了“要想证明f(a)≥0,只要证明f(bc)≥0,让g(b)=b3+c3-2bcbc,那么g(b)=3b2-3cbc,让g(b)=0,得出b=c。同样得出当b与c相等时,g(b)取得最小值g(b)≥g(c)=0,所以f(a)≥f(bc)=g(b)≥g(c)=0,原不等式成立,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三、 有效迁移,拓展生成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方法和问题都与其他学生知识结构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借助他们的“闪光点”,合理的对知识进行转换与迁移,提升“非预设”生成资源的质量。如在让学习函数的值域时,对于“已知x,y为正实数,且满足2x+y=1,求x2+y2最小值”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征求大家解法时,有学生认为可用“基本不等式”解题,但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并指出错误所在,这时教师就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讨论,并加以适当引导,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消元法”、“数形结合法”、“三角换元法”等等,都是不错的建议,而这时却有一名同学提出了一个方法“柯西不等式”,由于这是选修课中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涉及过,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生成资源,当教师很快在黑板上写下解题过程时,同学们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提出这个解法的学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的同时,又有了学习到新知识的快乐。
当新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在悄然发生改变,我们的教育者难道还不应该自醒反思,提升自己的素养努力跟上他们的步伐吗?相信,有了足够能力与智慧的教育者,即使未曾预设也同样能够成就不一样的精彩,同样能给高中生一个和谐统一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渺,舒翔.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预设与生成——以一节高中数学“反函数”课为例[J].数学通报,2013,52(11):12-15.
[2]项延行.教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118-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