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辅导员视角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12-09王晶晶步晨仪

考试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王晶晶+步晨仪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由于适应新环境、面对繁重课业、人际交往问题等引起的心理问题频发,隐藏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心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频发性”等特征,又加大了心理问题解决的难度。本文针对心理问题的特征,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要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由大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所决定。大学时代是每个人的人生最丰富多彩的阶段,大多数的大学生从大学阶段起开始脱离父母、脱离家庭,开始构筑独立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体系。也是就“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各方面,如社会转型变革带来的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欠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勇气。面对多彩的大学生活,既充满期待,又胆怯退步,甚至拒绝参加,与集体疏远,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大多对自己的情绪调节、控制的能力较弱,这也从某种角度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 学习困难。大学学习模式与初、高中学习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学习多以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需要大学生有较好的自控力。另外,大学课程相对初、高中课程难度有所加大,处理不好,学习效果不佳,可能引发神经紧张、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

3. 恋爱问题。大学生大都在生理成熟期,性意识增强。这时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会产生一些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

4. 就业问题。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即失业”成为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在如此大的生存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征与心理健康工作要素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问题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频发性”等特征,又加大了心理问题解决的难度。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体哪些条件或要素呢?

1. 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这是所有心理问题的共性,所以针对“隐蔽性”而言,辅导员需要一颗细腻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心理健康关乎学生全面发展,从关爱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由潜在心理问题引起的表面异常。一般来说,学生在遭遇重大心理危机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出现一系列征兆,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状态方面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应当用一颗细腻的心、一双敏锐的眼去捕捉這些征兆,从而化解重大心理危机。此外,要建立信息传递通畅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危机处理网络。网络中包括班级心理联络员,年级心理联络员,辅导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心理咨询中心,让网络中的每一个要素成为辅导员另外的“眼”,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2. 其次,心理问题有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心理问题成因多样、外在表现因人而异,解决方法无套路可循,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判断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需要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开展诚信教育就只有一招儿,那就是“恐吓”,拿出《本科生管理手册》中的“作弊处分”章节挑出来给学生念,吓吓学生。可是学过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后,才会知道作弊这个行为背后心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心理学称其为“动机”:一类是学习动机不足,不乐意学习,投机取巧而作弊;另一类是学习动机过强,完美主义,刻意追求高分而作弊。针对前者,可以帮助端正学习心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敦促其计划的实施,而对于动机过强的孩子,则需要帮助其理性地看待考试成绩。通过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辅导员明白了,诚信教育工作可以端口前移,把工作做在平时;除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也是受益匪浅的。高校针对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出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如果采用一对一谈心的方式,工作效率可能就会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大多高校会邀请心理学专家,给辅导员做团体辅导的培训。这种辅导形式是多人共同参与,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让大家体验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绪。团体辅导不光高效,而且会让参与者的体验更加深刻,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对于被教育者而言,在目前专业心理教师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工具,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增强自我情绪调节、心理调适的能力。

3. 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频发性”的特征,在应对频发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大多数情况下不希望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学院需要一个分工明确,配备默契的团队来共同应对。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校、院两级的模式。学院内部,我们在班级、年级都设置了心理委员,建立了“心理联络员”制度,这样辅导员就有了更多的眼睛一起去帮助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学院辅导员大多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一般心理问题大多能在学院内部解决。而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时,就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如校级的心理咨询中心,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判断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判断是否需要转诊。

4. 可预防性。虽然心理问题高发、隐蔽且复杂,但是它确实可以预防的。辅导员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高校大多举办心理健康月的系列活动,学院的心理健康协会也会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各类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endprint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障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有了细腻的心、敏锐的眼、专业的技能、默契的团队和丰富的活动载体后,就需要制度保障这些要素的落实。心理健康的月报制度,督促辅导员时刻关注、及时发现潜在心理问题;高校学生处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核通过率纳入到学工的年终考核当中,督促辅导员队伍掌握心理专业技能;学院内部心理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校园两级分工明确,确保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专项评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鼓励学院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各个要素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然而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针对新生,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新生克服适应性障碍。然而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并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比如,对于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只是在文明离校的系列工作中略有体现,不够系统。对于高年级,至少针对毕业班,是有开设的必要的。跟新生的适应性障碍不同,毕业生,尤其是毕业困难、就业困难的孩子,他们遇到的是发展性障碍,如果这类障碍不及时解决,也是非常大的隐患。第二个问题,如果有学生经专业判断,确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转诊,但是家里又不配合,在目前提倡尊重人权、取消强制转诊的情况下,对学院学生工作来说也是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3]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4]李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分析和途径探索[J].中医教育,2005,(04).

[5]程喜中,张建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09).

[6]叶丹红.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1).

[7]戴兴玉,汪洪梅,宫勋,白晓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05).

[8]齊允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9]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04).

[10]张雄兵.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模式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