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探讨
2017-12-09段晓聪
段晓聪
【摘 要】本文先提出了目前学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最后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分制;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2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23-0028-002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mode, then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student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credit management pattern, finally discusses how to do well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management;Creditsystem;Studentstatusmanagement
學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版学生管理规定(41号令)。原学籍管理规定(21号令)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导向不够明确、行政主导色彩仍比较强等。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形势,新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要求,强调育人为本、依法治校、注重平衡保护,进一步推动建立灵活学习制度。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学分制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制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2]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和基本思路,要求以转变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分制的提出也给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大部分高校还在用学年制的一套学籍管理的工作方式来管理学分制的学籍管理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1 学分制学籍管理尚未发挥弹性学制、间修制和重修制应有的积极作用
设置标准学制及弹性学制,一是,承认学生的学力差异,学力强的学生可以多修学分,提前毕业和申请学位;学力弱的同学减量修读,用长于标准学制的年限完成学业;二是,照顾学习过程中由于遇到各种困难而中断学习的学生,使其不致因患病等原因放弃学业;三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途休学以谋取学习及生活费用以延续、完成学业;四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的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由于非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件限制,大部分院校鲜有学生能实现超前修读和提前毕业;休学创业是新提出的命题未尝推行;我国国情似少有大学生自立通过短时谋职自我承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学分制管理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体现。
1.2 学分制管理警示制度不明晰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发生学籍异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由于程序问题而导致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特别表现在处理退学和处分、毕业、学位等问题上。二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籍管理方面,有些专业在大四的时候已经在实习或者做项目,有部分学生比较少关注自己的课程成绩,如果缺少成绩或者学分预警,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按时毕业或者获取学位。
1.3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选修制、弹性学制、成绩考核学分制、目标管理制”。[3]面对学分制改革,需要一系列的学分制学籍制度来支撑。目前很多学分制高校都缺少类似导学制度、学生学习制度、学分互认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无规范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
学籍系统管理包括学籍、课程、成绩等的管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系统来管理将会使整个学籍管理变得混乱。我国部分高校的教育与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学分制学籍管理信息经常缺失,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档案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无法进行信息共享。
2 我校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具体实践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满足学习自主的需要,鼓励多样化的成才追求,照顾学习进程的个性差异,方便学业修读和创新创业相结合,我校启动学分制改革。具体措施主如下:
2.1 学分制学籍制度建设
学校修订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间修制、主辅修制、毕业和学位制度。具体表现在修订与之配套的“学分制选课实施细则”、“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学分制导学工作条例”、“延长学年学生管理办法”、“访学交换学分认定暂行管理办法”、“国际合作办学班学籍管理补充规定”等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生活管理制度、综合测评等评优制度。
(2)优化弹性学制、绩点制,发挥其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改变目前以行政班学年学期为统一管理对象的传统模式;改变传统以一学年只有一个毕业季的规定,为一学期两次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的工作周期。
(3)优化间修制,改变原来休学必须以一年为期的刚性规定,使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修读效率,这种学生的学习权利,体现教学管理的社会公平、公正性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主规划学习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4)优化免听免修制,鼓励学习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修读,早出人才。endprint
(5)优化重修制,提高重修课程的可选读性,使重修学生能够进行跨年级、跨专业、跨时间段选课。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提高的修读效率,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体现教学管理的社会公平、公正性。
(6)实施按学分计量的收费制度。
2.2 学分制学籍系统升级
为保证学籍管理的规范及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管理,我校专门针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学位管理等进行规范的设计,开发出了一套符合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系统。同时添加了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块,比如学生期末成绩、补考成绩、课程表、考试安排信息的主动推送,选课建议等。根据学分制下学生修读进程個性化的特点,制订并实施课程及学分预警制度,实行绩点制,绩点制比较容易操作且符合大学世界性通行规则,取代课程“平均分”,在衡量学生学习的质方面发挥了较为科学、重要的作用。
2.3 实行成绩及学分预警制度
为保证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知道自己的学习进程,我们学校推出了成绩及学分预警制度。学生通过学籍系统实时了解所缺课程、所缺学分,系统主动审核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一目了然。如果学生不及时关注这些信息我们还会通知相应的导师及时提醒。
我校学分制学籍改革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从一系列正在执行的具体配套政策的改革开始:废除“清考”,从2012级开始全面推行重修制。学校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学业个性化管理,照应学生学力差异,确保学习质量;从2012级起废除“留级”,正式实施弹性学制和重修选课制,学生可延长学习年限完成所缺课程或重新修读,节约了学校资源,丰富了自主学习方式,便利了学生修业;改进毕业资格学位资格工作程序,增加年度审核次数,使超标准学制修业或提前毕业的学生及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专门制订实施了学生创业休学管理规定,为间修创业或短期谋职的学生创设了制度环境。
2.4 实行访学制度
从2017年开始,我校联盟同等水平的全国十所高校实行访学制度,只要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到十所高校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同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访学,同时我校也接受来自全国十所高校的学生到我校访学。访学制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我院学生的视野,同时外校学生也将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带入我校。
3 学分制模式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管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学籍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相应地它对现行的学籍管理理念、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籍管理手段等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4]经过几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在施行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 把握学分制的核心,注重选课制度的多样化
课制表面看只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是学分制本质内涵的外在表现,是检验学制属性的试金石。选课制的核心价值除了激发学习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外,还在于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构建个性化。设置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课程以供选读,改变人才成长中过于刚性划一的知识构成,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确定差异性修读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富有弹性、可选择、可操作的平台。推进大学英语和数学公共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推进体育课程的俱乐部制,在现有条件下努力顾及学生学力差异,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
3.2 注重学分制学籍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整个学分制模式下学籍管理工作的核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移动网络的特性,建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运转,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5]
3.3 注重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细节管理
学分制学籍管理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案来实施,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以前未遇到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细节化的管理过程。比如在个性化的学分情况的处理方面,学校应该考虑到对类似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等课程与全国类似考试给予课程学分认定;对创业实绩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国内访学或者交换生的学分进行互认;对专业技能大赛所获给予综合实践课程学分认定。
【参考文献】
[1]戴国梅.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9):194-196.
[2]张秋璐.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实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04):142-143.
[3]魏汝贤.学分制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陕西教育,2008,(10):57-58.
[4]张波,李英杰,万树峰,高广君.思想创新手段创新模式创新——论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5,(12):14.
[5]魏靖,杨芳.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达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08):218-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