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个会帮孩子梳理情绪的妈妈

2017-12-09李玲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7年12期
关键词:拖地怪兽生气

李玲

帮助孩子梳理他的情绪,是希望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沦为情绪的奴隶,

能在纷繁复杂的情绪面前,保持一份从容和自如。

带儿子回老家,应该是很温暖的事,但我觉得有点儿辛苦。儿子经常爱哼唧,以往,我不太在意,因为我知道,他或许烦躁、不开心,哼唧不过是他表达情绪的出口。但是,偏偏母亲是个听不得哼唧的人,孩子一哼唧,她就焦虑,会立刻制止:“丁丁,快停下来!”然后是对比:“你看谁谁谁,从来不哼唧!”或者是诱惑:“你要是停下来,姥姥就给你买……”继而是无奈、焦躁,实在忍不住了,也会批评。

我能感受到母亲内心的烦躁,但她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让儿子的情绪得不到尽情表达,接下来可能会变本加厉,大发脾气。深知母亲已经做到了她能做的最好状态,我也不能要求她还要懂心理学。但我心里想,也许我可以帮孩子梳理梳理情绪。

回京后的一天,老公拖地时不小心碰倒了儿子的火車轨道。儿子马上吵闹起来。老公也不让步:“你把火车摆了一地,我拖地当然会碰到!”听到这句,儿子更生气了,他把玩具扔到地上,又把我的本子扔到了地上。忽然,他爬上写字台,坐到了老公的笔记本电脑上。

我走过来对他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可以砸沙发垫,也可以跺地板,但是不能做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笔记本还通着电,很危险的。”我尽力保持语气平静。儿子仍然坐在笔记本上不动,他看着我,皱着小眉头。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叛逆和挑战,但也看到了他的不由自主—是的,这一刻,这个小人儿已经被愤怒和焦躁的情绪控制了。

比起外在的世界,我们内在的世界更丰富复杂,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不但要学习外面世界的知识,更需要学习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但是,激烈的情绪,常常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被情绪卷走,深陷其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记起一位爸爸说过他女儿发怒时的表现:“她在屋里跑来跑去,说有一列火车在她的身体里,她感到害怕!”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不也经常深陷在某种情绪状态中不能自拔吗?那一刻,我们认同了我们的情绪,把情绪反应当成了我们自己,我们跟着情绪一起沉沉浮浮,成了情绪的奴隶,我们也变得不能自已,甚至失去了自己。

而这个时候,能帮到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意识到:“这个情绪只是一种情绪而已,它影响了我,但它不是我!”于是,我对儿子说:“宝贝,你知道吗?现在有个愤怒的小怪兽在你身体里上蹿下跳呢,你生气,就是这个小怪兽在跳。”

儿子忽然停下来:“哦,这个愤怒的小怪兽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我说:“眼睛应该像灯笼吧,瞪得大大的,他很生气。”“对,眼睛像灯笼。”儿子回应道。

不过马上,他又开始哼唧。我于是又对他说:“现在,是有个烦躁的小怪兽在你的身体里,它在跳,所以你很烦躁。”

“那烦躁的小怪兽长什么样的眼睛?”儿子停下来问。“大概是红眼睛吧!皱着眉头,很烦躁呢!”我说。儿子点了点头:“对,是红眼睛,绿头发!”

我说:“对!”他又接着宣泄情绪,我没有制止,这时显然比刚才好多了。

他停下来问:“那高兴时的小怪兽呢?长什么样的眼睛?”“应该是笑眯眯的眼睛吧!”我说。他点点头,又问了些诸如困了的小怪兽、想吃巧克力的小怪兽是什么样子……我一一回答。他则时而停下来,时而烦躁一会儿。

过了好一阵子,他平静了,开始玩儿游戏。忽然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烦躁的小怪兽睡着了。”我举手,他的小手迎上来,轻轻击掌,我们都笑了。他为烦躁的怪兽睡着而开心,而我为成功地帮他梳理了一次情绪而开心。

我们不需要打败某一种情绪,因为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不受我们的控制,同时又有着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去体验情绪,如果我们从小被教育远离负面情绪,或者习惯了压抑和逃避情绪,那就无外乎在我们与情绪之间,造就了一个鸿沟。未经充分体验的情绪,其实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生理问题或心理问题得以表达。而体验情绪的最好方式是看到它在那里,你能感受到它,但是又知道,你不是它,它不能把你带走。

在与儿子玩儿“情绪怪兽”游戏的过程中,我看到他在愤怒情绪中进进出出。当他把那些情绪理解成某个怪兽的时刻,至少有了片刻不被情绪带走的体验,同时,还发展出了观察情绪的能力。

没有一帆风顺的成长,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考验,产生情绪是正常的。而我帮助孩子去剥离和疏导情绪,就是希望他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沦为情绪的奴隶。而是能在纷繁复杂的情绪面前,保持一份自如和从容。

猜你喜欢

拖地怪兽生气
大扫除
几何:凳子一摞摞
有一个怪兽
拖地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失眠这个小怪兽
生气汤
小怪兽长成大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