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创新路 协同创新结硕果
2017-12-09
资源整合创新路 协同创新结硕果
“1331工程”结硕果
针对山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山西农业大学实施了“1331”工程。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科技成果‘成’在农大,‘熟’在企业,首先‘用’在山西”的思路,围绕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的重大科技任务,立足重点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牵头建设了4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7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条件显著改善,科研成果成倍增加,“十二五”以来,产出品种、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等成果400多项,“晋汾白猪”“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连续四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食用菌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5名。 30年来,食用菌团队先后在全省40多个县(市、区)进行科技扶贫和成果转化,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支撑企业先后在广灵、泽州、高平、尧都、太谷、清徐等地创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黑木耳、白色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灵芝、猴头、绣球菌等生产基地。吸引以前从事煤、焦、铁和地产等行业的企业转型进入食用菌产业,带动、扶持了31家工厂化企业的发展,其中投资过亿的企业有6家,上市企业2家,使山西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走在全国前列。近5年来鉴定科研成果7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订山西省食用菌地方标准16项,认定食用菌新品种2个,研发的产品荣获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4项金奖,1项畅销产品奖。
野生达乌里胡枝子驯化培育
达乌里胡枝子是黄土高原优良的本土植物,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是优质饲用植物,还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可改良退化草地、作公路的护坡植物。《野生达乌里胡枝子的驯化培育》已经通过成果鉴定,目前正在进行国家草种审定的区域试验,为黄土高原草地改良和水土保持提供新种质资源。
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增产技术
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高志强教授研发团队针对21世纪“两强一弱”的形式,2009年首次提出了“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模式,即提前实施耕作、提前实施培肥、提前实施秸秆处理多功能为一体的旱地小麦休闲期蓄水保墒技术。经过在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多年的研究,总结凝练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并研发出配套农业机械,该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生产作出重大贡献。2015年,获得山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欧李种质资源圃
山西农业大学欧李研究团队在杜俊杰老师带领下,1987开始全国欧李资源普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欧李种质资源圃。先后选育出5个不同类型欧李品种,并筛选出200多份品系和优系。目前已经形成了“欧李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稳定的研究方向。累计承担科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研究及推广项目21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山西第一个通过认定的薏苡新品种
“晋薏1号”薏苡新品种,原名”晋农薏苡3号”,由山西农业大学以吉林药用薏苡和太谷野生川谷杂交选育而成,2011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准予在山西忻州以南地区种植。该品种是山西第一个通过认定的薏苡新品种,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高产稳产等特点,参加山西省认定作物生产试验期间,两年平均折合667平方米产285千克,比对照红壳薏苡增产30.8%。
成功将羊驼引入我国
羊驼属骆驼科动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地国家。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课题组成功将羊驼引入我国,并建立了中华羊驼核心群。羊驼体态修长,与其他家畜相比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蹄有肉垫,不易破坏草场;定点排泄,不易传播疫病;单位草场载畜量高,饲草营养物吸收效率比绵羊高50%;耐粗饲,环境适应好,适于高寒、贫瘠地区养殖。羊驼是“2009’国际天然毛纤维年”推荐的5种天然动物纤维生产家畜之一,纺纱性能优于美利奴细毛羊,发展羊驼养殖业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谷子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山西农业大学谷子团队主持完成的“谷子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于2016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集成了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生产条件下,以优良品种、机械精播、平衡施肥、化学除草、化学调控、机械收割为核心的配套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初步实现谷子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每667平方米约增产谷子50千克,节约用工4个,示范推广1.29万公顷,增产691.1万千克,增收3717.7万元,节约资金3104万元。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变山西省乃至我国谷子落后的生产现状,提升谷子产业的整体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醋糟改良盐碱化草地获得成功
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改良方式,形成了醋糟改良土壤+耐盐碱牧草重建盐碱草地的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对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用醋糟改良盐碱地是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该项成果已经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910263971.4,专 利 公 开 号CN101766071A,公开日 2010.07.07。
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中药材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带动面广、附加值高和产业链长等特点,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七大振兴翻番工程。牛颜冰等中药材专家在全省多个中药材主产区和适生地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顶层设计,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并对连翘、党参、黄芪、柴胡、黄芩和远志等多种大宗道地和优势中药材栽培和野生抚育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和实地操作指导,以使技术方法尽快融入生产过程,从源头上保证和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主持培育出第一个国家级猪新品种
晋汾白猪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主持培育的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猪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农01)新品种证字第24号),获教育部201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主导品种。晋汾白猪汇集了4个国内外代表性猪种的优良基因,具有产仔多、抗病力强、肉质好的特点。窝产仔比外种猪多1-2头,育成率高3个百分点,保健费用降低20%,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莅临“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现场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视察山西农谷科创城“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
建成特色山西农谷科创城
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农谷科创城(简称“农科城”)建设的主体单位,农科城总体规划381.9公顷,按照“一城五区多平台”的建设布局。“一城”即:山西农谷科创城;“五区”即: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试验区、农业高端服务区、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区、农业人才培养聚集区;“多平台”即:建设涵盖种质资源、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20余个专业研究所,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化等5大类、24个中试基地,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产业规划、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配套服务平台。
指导思想
依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山西农谷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山西农谷建设总体规划》,以引领山西农业供给侧改革、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根本,以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主要方向,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一城五区多平台”为建设任务,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大学一体化的发展路径,集聚省内外、国内外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引进和建设一系列创新平台载体,按照“国际视野、国家标准、省级战略”来建设,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战略高地,建成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地标”,建成我国乃至世界首家以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为特色的农业科创城。
重点建设内容
1.农业科技创新区
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
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
若干专业研究所
2.农业科技试验区
国家梨资源圃
国家牧草资源圃
种植业中试基地
养殖业中试基地
农产品加工中试基地
农机装备中试基地
农业信息化智能装备中试基地
3.农业高端服务区
山西功能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国家转基因生物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山西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
山西省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专家人才公寓
4.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区
扶持一批科研人员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
孵化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导的小微企业
吸引一批国内外农业高科技企业落户科创城
5.农业人才培养聚集区
聚集省内现有农业科研人才
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
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
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创业学院)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山西职业农民学院”)
建立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的本科专业和硕、博学科群
科技扶贫在行动
山西农业大学始终以科技扶贫为使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实施了“攻两山、占平川”的科技扶贫战略,涌现出帮助吕梁发展红枣产业的李连昌教授、帮助平定县理家庄在荒山秃岭上建起双千亩生态果园的解思敏教授以及帮助安泽、广灵和昔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常明昌教授等一大批科技扶贫典型。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加强科学研究、立足脱贫攻坚开展社会服务,以产业脱贫、提供精准服务为突破口,以扶智育人、激发内生动力为落脚点,因地制宜选派“三区”人才,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每年选派200多名科技人员在科技扶贫第一线服务,还选派5名挂职副县长、5名农村第一书记到阳高、右玉、岢岚、宁武、大宁、和顺、代县7个贫困县工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新的贡献。
常明昌教授带领团队在临县开展科技扶贫
大学生创业走在前
直来植趣
鲜谷魔方
山西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农科大学生,怎样培养农科大学生”这一农业院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做后盾”的基本理念,实施了“创业意识培育工程”“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毕业生创业助推工程”三大工程,探索出一条“教授创新与学生创业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子,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山西高校中实现了12个第一: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大厅、第一个校外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第一个创业学院、第一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省级众创空间)、第一个“物联网+”大学生创业园、第一个大学生 “互联网+农业”创业园、第一个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第一个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第一个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一个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一个因创新创业工作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状、第一个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奖。几年来,学校共扶持20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3000余名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上百名学生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涌现出以“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王永富、“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黄超、“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马红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就业典型。
涉农人才技能培训
继续教育学院从2000年开始承担涉农人才培训工作。从2010年起,开始系统地承担省农业厅“阳光工程”培训,同时开始协助各地市开展涉农专业的短期技能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