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防范
2017-12-09于晓菲
于晓菲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6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防范
于晓菲
(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66)
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信贷业务,因此,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风险,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控制度;弱化和消除信息不对称;调整不良贷款处理方法;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从地区和行业集中度来看,不良贷款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从企业规模和客户类型看,不良贷款由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扩展,并由企业客户向个人客户扩散。从业务属性看,不良贷款由表外业务向表内信贷传递。因此,防范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信贷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监管部门都片面认为市场机制是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因素,却严重忽略了监管部门的重要性。且在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的时候,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市场分析,只是一味的想要依靠市场监管来解决。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无法与外部市场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信贷管理体系要求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信用调查不够深入,对不良资产监管薄弱。
(二)信息不对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商业银行为快速占领市场,对各个企业进行授信时,未充分掌握企业及其关联方的财务情况、实际资金需求和民间融资等信息,加上企业高层领导、实际控股人、财务总监可随意进行资金调度、随意的进行开户。导致银行很难调查贷前的风险信息,这样就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正处于起步时期,客户信用贷款的相关信息披露的不健全。银行在调查借款者某些私人信息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取得,就会让银行面临一些风险。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逆向选择。比如在借款之前,借款申请人肯定比放贷者对自身的资信状况或收入情况更清楚,银行无法准确判别贷款人的信用级别及还款能力,会选择提高贷款利率来减少未来由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这种做法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一些信用状况良好的贷款者对于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会选择退出市场,而最后选择贷款的人群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信息状况较差,他们不顾自身经济能力贷款,而对未来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保障,这种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很可能成为次级贷款;另一类表现为投资者、投机者大量贷款进行金融投资以牟取超额利润,由于房地产和股市本身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一旦投资、投机失败,银行贷款资金就很难收回。
(三)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低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多年来信贷员的选择并不是择优录取的,在一定程度上随意性较强。由于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普遍不高,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国家金融方面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领悟不够彻底,缺乏良好的分析金融形势的能力,这样很可能导致信贷人员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信贷员工作态度差且缺乏责任心。个别人员无视国家法律,搞钱权交易。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利用贷款拉关系,接受贿赂和各种名义的“手续费”。他们对企业申贷条件调查不充分,只是一味的考虑个人的利益,试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向企业和银行索要原不应属于他们的东西。虽然只是少数的信贷人员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但却使银行蒙受了重大损失,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控制度
第一,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风险防范、预警、评估与控制的组织结构架构体系。保证内部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信息的合作和交流成为商业银行运作的一种常态,进而从对信贷风险的处理、分析、综合的角度来预防和化解危机。
第二,根据资产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落实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制度以及贷前、贷中、贷后的三查制度和信贷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审查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保证每个流程都不得弄虚作假,做到每个流程规范操作,合法合规的经营。
第三,建立内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行为,避免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防范人为的风险。
第四,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舞弊、操作风险和其它虚假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用风险的独立性主要是控制信贷风险的结果,因此,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改善风险防范体系,从而更好的防范和诊断信贷风险。
(二)弱化和消除信息不对称
第一,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商业银行在推进贷款业务进程中,银行应尽可能的获取贷款企业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首先,贷前必须严格审查和收集各种信息。信贷人员必须深入业务,找出该公司的投资、私人融资情况和实际控股。其次,贷款在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严格考察企业信用记录,严格审查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情况,并对企业销售记录进行验证,了解企业的结算周期,测算企业资金需求,严禁信贷资金向民间投资转移。再次,充分了解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行业市场未来走势的信息进行收集。最后,贷后定期对企业高管和负责人进行访谈,还可以与客户的朋友圈、交易圈、联系人和其他社会资源来了解客户信息外的“软信息”。
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要求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披露:一要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不良资产处置、盈利能力的披露。二要及时披露和主营业务有关的指标及其变化信息,利用敏感的会计科目和变化,以确保公开、公正和公平。三是金融机构应考虑聘请有经验的审计机构协助审计工作的进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审计和监督。
(三)调整不良贷款处理方法
第一,通过政府的力量,用财政政策对银行进行调控,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以增强流动性和补充资金。筹集起来的资金可用作清理不良贷款,以减少银行的债权负担,从而提高其经营效率。
第二,借助地方政府的作用,提高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控制水平。包括创建并出台地方性不良贷款处罚条例;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创建和完善相关法规,并得到地方政府在资产重组及转换方面的支持;创建不良贷款中介服务市场,为企业提供评估和拍卖服务。
第三,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不良贷款,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建立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成立商业化的不良资产投资基金,同时放松银行对不良资产出售的限制。这样,银行就能根据自己的要求,在市场上挂牌出售,还可以根据债权人的风险程度和附带的现金流量来确定出售的价格,这样银行可以迅速收回资金,提高流动性。
第四,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不良贷款。首先,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评估机构对于抵押物进行评估,以摆脱“黑箱子”经营和道德风险。其次,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率,并将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准备金放在总行统一使用,集中解决重点企业和行业的不良贷款。
(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第一,加强法律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信贷员廉洁自律能力。目前,随着国家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商业银行依法治理的基础已经具备,可以依照法律条文对信贷资产进行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信贷资产的安全,依法清查贷款,依法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信贷人员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免疫力,树立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观和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第二,加强信贷员业务技能提高。要按照信贷人员的素质、工作情况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对信贷员一年安排一次全面培训。培训内容应该有:一是研究信贷业务所下发的文件,只有了解在各个时期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才能在微观上或是特定操作中明确支持的对象,进行范围的控制压缩,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业务。二是培训信贷人员操作性的工作内容,例如调查报告的格式、五级分类的操作程序、相关报表的填写等,要统一标准。三是培训信贷人员的沟通技能,提升其商务沟通能力。包括如何去实地调查,如何与企业人员沟通。此外,还要培训一些新的商业知识,鼓励信贷人员自觉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1]刘 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
[2]杜国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J].时代金融,2013(9).
[责任编辑:胡 冰]
F830.5
A
1005-913X(2017)05-0095-02
2017-03-26
于晓菲(1974-),女,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