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视角下淮河流域环境治理探究
2017-12-09付加佳
付加佳
矛盾观视角下淮河流域环境治理探究
付加佳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充斥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且把矛盾看作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淮河流域的环境与社会建设发展问题从矛盾观立场上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淮河流域在发展经济时,不注重保护环境,产生了例如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所以当今,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来指导并找出淮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促进淮河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经济发展;淮河流域,治理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与淮河流域环境治理内在联系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矛盾斗争中,推进事物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基本观点包括,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淮河流域环境治理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治理途径。
(一)对立统一中把握二者内在联系
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指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在对立统一中促进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对立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在淮河流域的发展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对立的两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为了获得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只为了保护环境,经济也得不到快的发展。所以在淮河流域发展初期,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大力发展经济,初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淮河流域的环境也开始恶化。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淮河流域这一统一体中。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其良好的环境做支撑,良好的环境只有靠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保障;反之,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也需要发展经济作为基础。只有认识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对立统一,才能更有效的提出治理措施,更好的促进淮河流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当今社会发展淮河流域时,应该意识到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为制定相应的发展与保护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中论证合理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没有不存在矛盾的客体存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淮河流域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面对淮河流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时,应客观的、理性的看待,才能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淮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常易发生水涝等自然灾害,针对发展初期的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着重在水量治理,大力造建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优势。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对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导致淮河流域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严重,也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针对淮河流域的不同时期的特殊发展情况,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的举措和方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一主要矛盾,让矛盾双方协调、共同促进淮河流域的发展。
(三)分清主次矛盾,抓住治理关键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淮河流域的发展问题,还必须搞清楚在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及在不同背景、不同阶段下矛盾的主、次方面问题,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范畴,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把握淮河流域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促进淮河流域更快、更好的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成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在应对淮河流域环境治理问题时,应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不同背景、不同阶段下的矛盾,也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淮河流域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淮河流域在发展问题上的主要矛盾应是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发展中应该抓住主要矛盾,着重解决主要矛盾,不能搞错主、次矛盾,否则淮河流域做不到又好、又快发展。当然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着重解决该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时,也要注意解决人口、城镇化等次要矛盾。其次,在淮河流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该流域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经济落后,沿流域居住的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着重发展经济,带动地区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是在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初期大力发展经济,给淮河流域的环境造成了污染,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一阶段,该流域的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是保护环境,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着重解决该流域的环境问题。
二、矛盾观与淮河流域环境问题现实分析
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由于该流域气候温和、多雨,平原面积又较大,再加上技术水平低下,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所以导致该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在其发展初期,受环境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无法发挥其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所以这段期间淮河流域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改善经济落后、发展经济。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支持,淮河流域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先天条件,却迟迟发展不起来。所以为了解决矛盾,加快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初期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水量治理方面,针对易发的洪涝等自然灾害,相关部门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淮河流域先天的水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随着流域沿岸工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随之而产生的水污染、水质恶化、淡水资源减少等问题成为了困扰人们的主要问题。为了发展该流域的经济,在大量修建水利工程后,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的缓解,沿岸的工厂也越来越多。由于流域沿岸工厂的发展、监管不严等因素,工厂产生的大量废水、废弃物直接流入淮河流域,长期的企业超标排污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水质恶化。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时,忽视了对该流域环境的保护,没有意识到该流域发展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只看到了其对立性,没有使两者协调、共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进步,以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做法。
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过程中,有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有种种人为因素导致的水污染、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的环境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政策,不能像英国一样,在泰晤士河水污染那么严重之后才意识到需要治理。在当今淮河流域的发展中,应吸收英国的教训,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可以借鉴英国在治理泰晤士河水污染时所采取的措施。我们在当今处理淮河流域发展时,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作指导,借鉴相似的经验方法。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
三、矛盾观视角下淮河流域环境治理的三重维度
淮河流域从最初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一主要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该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针对淮河流域的特殊性,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来指导、解决该流域的环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淮河流域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水利工程设施
淮河流域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降雨量较多,水资源丰富,但是其水资源大多来自雨水,可饮用的淡水资源短缺。该流域穿过四个省份,地势上西南部偏高,东北部大多是平原,所以就存在夏季雨水过多,易发生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并且随着初期盲目发展经济所带来的污染也很严重。针对淮河流域这一特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现阶段淮河流域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用改善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尤为重要。应做到保护、利用已有的水利设施,如防洪工程、运河工程、洪泽湖大堤、淮北大堤等,定期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并在原有的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相应的经验、教训,在建立新的水利工程设施时做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技术,增加这方面的科研、资金的投入,做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减排;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加强监督,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的浪费、污染等问题;开发中水、雨水等新水源,把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调整产业结构
在淮河流域发展初期,由于地势、气候、人口等因素,该流域重点发展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用地和粮食产区。但随着农业的发展,该流域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污治理,该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喷灌技术,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所以现在该流域发展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应是保护环境。针对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污染和浪费较严重这一特殊情况,淮河流域现今的发展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第一产业时应提高灌溉、种植技术,注重节约减排,同时大力推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重点开发旅游景点,促进淮河流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淮河流域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相应的作用,并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是由于沿岸的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工业污水,然而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工厂的排污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致使工厂排污肆无忌惮。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政府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淮河流域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如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水费制度等。同时发挥政府监督作用,从污染排放的源头即工厂着手,监督企业节污减排、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也督促相关部门,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流域内各级环保部门,做到尽职值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本分工作,防止贪污腐败,促进淮河流域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淮河流域的发展中充满了矛盾,主要矛盾一直都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上,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又有所不同。在发展初期,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主要方面则是保护环境。总之在淮河流域发展问题中,应该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淮河流域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作出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逄锦聚,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淮河流域.中国水利部官网,2003-7-24.
[5]王友列.英国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及对淮河流域的启示[D].安徽大学,2016.
[6]郭鹏,邹春辉,王旭.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S1):96-99.
X5
B
1008-4428(2017)07-34-03
付加佳,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