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发挥审计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治理性作用

2017-12-09周镇清

审计与理财 2017年7期
关键词:导向监督政府

■周镇清

积极发挥审计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治理性作用

■周镇清

2017年,梅亦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景德镇市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两个翻番”、“位次前移”、“率先小康”,即:与 2010年相比,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前移;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目标明确。审计,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综合监督部门,如何配合政府完成这一工作,做到既监督又服务,参与政府管理中,积极发挥审计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我认为今后的审计工作,应就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把一切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视野,把审计监督职能落到实处,促进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着力抓好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监督检查,促进加强宏观调控和提高投资效益。政府治理应当确保政令畅通。抓好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监督检查,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一环。当前,经济建设中盲目投资、违规担保、损失浪费等事项时有发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强化审计监督,促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和投资效益的提高,有效防范和化解决策风险,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虽然不是直接对政府部门的审计,但是影响意义远远大于对部门的常规审计。一是通过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控制程序、控制方法与手段以及会计与管理控制制度的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促使政府部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少政府随意行为与腐败现象,促进加强政府自我控制能力建设。二是通过审查领导人所在部门的预算执行及决算、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国有资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查清该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分清领导人应负的责任,并查清其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违反廉政规定以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特别是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出的问题以及应该进一步追究的责任诉诸公众,从而促进政府责任的法制化和行政透明化。三是通过对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查清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四)加强绩效审计。一是通过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及法律的分析和测评,以考察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手段是否符合理想的预期,从而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二是通过对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考察,分析是否充分发挥了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否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和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等。三是通过对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分析,判断制度安排是否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政府投资审计,使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落到实处。一要加大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力度。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在工程审计全过程,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二要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规范,减少损失和浪费,发挥出财政资金服务社会发展的最大效能,防止政府投资跑冒滴漏。三要积极探索项目招投标审计监督。重点把好三道关口:第一关,事前审计,积极预防。对招标文件、潜在投标人资格和招标信息发布机制、标的价、投标最高限价合理性进行审计。第二关,事中审计,有效控制。对投标和现场踏勘、开标阶段、评标阶段、定标阶段、合理低价定标进行审计。第三关,事后审计,复合监督。审查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审查是否存在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违反国家《招投标法》规定的问题。

(六)着力抓好重大民生问题的审计监督,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审计服务于公共治理,必须加强对事关民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进一步突出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让群众放心;突出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计监督,特别是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群众满意。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有力工具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护伞。

(七)着力推进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和对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起来,使审计结果运用到用人决策、法纪监督、纠风治乱和经济管理中,切实做到“审必有果、有果必用、有错必改、有责必究”,全面规范结果运用;通过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利用联席会议制度,与纪检、组织和司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审计成果真正有效地运用到干部考核、监督、教育、调整、评议等各个领域,强化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督查,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进结果运用;通过加强审计公开,将审计依据、程序、结果等向社会公开,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通过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性,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对社会权力的制约作用,有效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为了积极发挥审计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审计部门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创新审计理念。

为使审计这个“免疫系统”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去预防、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其他各系统的功能平衡,为宏观调控服务,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就需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实现从“就审计论审计”向“就审计论国家治理”的转变,通过审计工作,促使有关部门转变管理理念,走集约化管理之路。同时,要积极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能有效促进国家治理的审计管理体系。要对国家审计职责定位和职能划分进行改革创新,增加和强化审计为宏观管理服务职能,为促进国家治理提供有效服务。

(二)创新审计运作机制。

首先,要实现由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以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并重的转变。事前审计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其次,要实现从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并重的转变,从以账表导向型审计向制度基础型和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最后,要实现从微观审计为主向微观审计和宏观审计相结合的转变。

(三)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审计机关要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的专门法规制度,从法律上确定国家审计机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能,从法律上保障国家审计人员行使正当的监督职能。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国家治理为国家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国家审计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国家审计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等方面,其中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终身的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的教育。发展中的审计手段,除了加强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外,更要加强软件的开发应用,这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必要时,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财政、金融、发改委综合经济部门的交流制度,掌握这些部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审计应当不断创新技术方法,广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努力降低审计风险。具体而言,国家审计应当从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转变,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国家财政金融运行风险进行预警,对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进行评价,以充当国家治理的“吹哨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此,需要修改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废止制度基础审计内容,嵌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规范和引导国家审计工作;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的力度,使其理解并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审计局)

猜你喜欢

导向监督政府
“偏向”不是好导向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夯实监督之基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