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雕琢,方成器
2017-12-08吴本荣��
吴本荣��
摘要:人物动作传神描写作文教学。以失智老父亲的打包动作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特征,精確描摹;分解细化,放慢延长;运用修辞,夸张变形。
关键词:动作;特征分解;修辞
在本节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感动”为话题写篇记叙文,建议把“父爱”作为表现话题旨意的方向。为此,我有意选择了央视公益广告《打包》视频中的失智老父亲的打包动作作为描写对象,以期能触动为人子女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是人物传达感情、显示内心、表现性格的重要手段。黑格尔说:“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画面中失智老父亲为儿子“打包”饺子的动作,刺痛学生内心的那一刻,他们的写作冲动被激发,油然地将心中的感动化为文字。
学生一:父亲呆滞地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当那一盘饺子端上桌,他迅速地抽出手,将饺子放进了自己的衣袋。眼里泛出淡淡的光,当我责问父亲时,他喃喃地说:“这是给我儿子的,他最爱这个。”
学生二:父亲眼神迷蒙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伸出一双布满皱纹的手,抓起一个饺子,放进了衣袋。
……
显然,学生一不仅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还描写了神态、语言等。它的着力点并不在人物的动作上,而且老父亲的那个习惯性动作描写也太简略粗糙。学生二集中描写到了动作,但人物并不传神,没有“站立”起来。
怎样才能使描写的动作传达出人物的神韵气质呢?
一、 抓住特征,精确描摹。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 福楼拜追求的那个“一个词”,就是选择准确的词语,精确描摹,以传达出人物的风貌神韵。我们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就应抓住特征,选用最准确的词语,精确描摹。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孔乙己》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欧也妮·葛朗台》
这些经典作品中的句子,动词用得很传神。“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冒充斯文阔绰的得意。“摸”字将人物潦倒窘迫欲充斯文而不能的境遇刻画出来。“扑”字生动地写出葛朗台对金钱的极度贪婪。尤其是“摸”和“排”字,同是描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却入木三分地反映出了他处境的变化。虽一字之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主人公的前后遭际之别,用词精辟。
接着我要求学生对老父亲的动作,重新措词修改,以精确描摹他在餐桌上的习惯动作。
学生三:老父亲注视着盘中仅剩的两个饺子,颤巍巍地探出了手,捏起一个,小心翼翼地藏进了上衣口袋中。
学生三的片段把“伸”改为了“探”字,符合老父亲年迈失智的实际,既表现他动作的迟缓,又能传神地写出他对饺子的珍视。又把“抓”改为了“捏”字,把“放”字换为了“藏”字,这些动作都更能体现老父亲的小心翼翼和对饺子的珍视。三个字的变动,老父亲的瞬间生动化、人情化了。这就是选用准确词语,精准描摹的结果。
二、 分解细化,放慢延长。
动作描写要有放慢脚步的意识,抓住人物动作中的某一点分解细化,放慢延长,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来看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为儿买橘的语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这两段中,朱自清用了“走”“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描写父亲“越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行为。作者把父亲越过铁道的动作,分解放慢成了“走——探” 这两个部分;而对爬上月台这个动作又细致地分解延长成了“攀——缩——倾”三步。这些动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动不便却深爱儿子的老父亲形象,使这些简单平常的动作,具有了强大的感人力量。
我们再次聚焦老父亲“打包”饺子的动作,对其分解细化,放慢延长。
学生四:老父亲伸出一只手探向盘子,微合着三根手指,捏起盘中的一个饺子,小心翼翼地缩回来,又用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轻轻地放进去。
学生五:只见他身子微微向左倾着,艰难地抬起手臂,一点一点地探向饺子,他张开手指,小心翼翼地捏起一只饺子,慢慢缩回来,又用左手的两个手指缓缓拉开口袋,将饺子放进去。
学生四将拿起饺子的动作分解成了“合——捏”,放饺子的动作放慢为“缩——拨——放”。学生五将“探——捏——放”分解成了“倾——抬——探——张——捏——拉——放”一系列动作。这样分解细化,老父亲年迈的形象和珍爱饺子就像珍爱儿子的形象一下就鲜活了。
三、 运用修辞,夸张变形
要让人物气韵生动,还可以强化动作中某个点,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使这个动作更加突出立体,从而更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文段进行第三改。将老父亲“打包” 饺子的动作,用上修辞,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
学生六:突然,他探出一双颤抖的手,颤巍巍地伸向饺子,用三根手指轻轻捏起一个,缓缓地往回缩,另一只手拨开上衣口袋,将饺子慢慢地放进去,再用手捂着,仿佛里面装的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学生七:突然,他像发现了珍宝一般,艰难地抬起手臂,迟缓地探向了那盘饺子,伸出三根手指,微微合拢,轻轻地捏起其中一个,缓缓地缩回来,仿佛它捏起的不是饺子,而是滴落人间的一滴甘露,一点一点,轻轻地藏进了他的衣袋。
或用夸张、或用比喻,老父亲“打包” 饺子的动作通过第三次雕琢,更深沉,更细腻,方寸间,为我们诠释了执著厚重的父爱。
文章不厌改,雕琢方成器。我们从动作描写着手,试图通过思维和语言两方面的细化,用三个步骤推进,不断去雕琢文字,书写人物神韵。
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我们如能触动内心,感知生命的鲜活,赋予文字以灵性,亦能从笔端流淌出动人的神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