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2017-12-08张衡锋韦庆翠李成忠

学周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张衡锋 韦庆翠 李成忠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针对目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建设思路,并创建基于“专业社团-专业工作室-创业公司”的“三元结合”人才培养途径,进而为园林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技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时,难以从思想观念上全面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无法在必修课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且缺乏清晰的教育目標定位,只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严重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作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坚实保障。

一、当前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念未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通识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几大类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选课或限选课的形式出现,所占的份额极小,创新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在高职园林技术人才培养中未受到足够重视,课程定位不清晰,未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预期难以实现。

(二)缺乏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检索结果显示,有关园林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共享度低。许多课程教学资源仍停留在理论+案例的程度上,资源内容空洞乏味,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与“创新创业”名不符实。另外,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缺乏整合,没有以平台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无法真实了解课程的真实内涵,同时,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训和服务支撑明显不足,课程考核方式落后。

(三)创新创业师资明显不足

目前,创新创业师资普遍呈现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做到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之间的贯通。加之,创新创业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明显不高,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亦十分有限。

二、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借鉴国外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自上而下模式、密苏里大学的项目模式和斯坦福大学的自下而上模式等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根据园林产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的融合学校、学生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专业课程

构建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授课方式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实现通识课程的立体性、实践教学的情景性和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学的效果。通过“内联外引”的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建设,挑选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教师承担教学,侧重于创业理念、理论和方法的传授。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行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以讲座、案例和实务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

三、园林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现代园林行业创新创业人才短缺和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等问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创建了基于“专业社团—专业工作室—创业公司”的“三元结合”人才培养途径。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校内即实现学生到员工、创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三元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专业社团、工作室和创业公司活动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锻炼中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在专业社团、工作室和创业公司实践活动中,引入“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三元结合”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社团—工作室—创业公司”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中的“知、会、熟”三个层次。专业社团主要以新生为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指导老师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契合教学项目开展活动;工作室主要吸纳专业社团的优秀社员,将竞赛项目和简单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工作室;创业公司以工作室培养的毕业班尖子学生为主,组建创业(虚拟)公司,引入企业管理与竞争机制,参与公司承接的真实项目,逐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三元结合”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将传统的“课堂—实践式”向“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变,通过“专业社团—专业工作室—创业公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能够很好地起到课堂教学延伸和紧密联系专业的作用。营造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全面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自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双创”以来,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潮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前沿,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又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5):51-54.

[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C].2016:226-241.

[3] 叶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的模式分析——以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30-36.

[4] 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0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