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论述文中逻辑关系的细化结构

2017-12-08罗王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品人品铭记

罗王军

论述文是借助系列的论述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一种文体。它不但需要呈现问题,还需要分析问题,同时也应解决一定的问题。所以它的核心部分是“理”,说理是否通透、深刻是辨别论述文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因此,论述文的“逻辑关系”就成为训练学生写作论述文的重要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在长时间的逻辑训练之后学生的论述文依然不成逻辑体系,也许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每篇论述文中的逻辑概念,而没有为“论述文”的整体剖析“逻辑关系”的细化结构。接下来借助高考卷和一些优秀的试卷作文材料,谈谈论述文逻辑关系的细化结构。

一、材料中的逻辑关系

高考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方式呈现是非常常见的形式之一,我们的训练除了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出关键词之外,还应该不断训练学生对关键词本身的逻辑关系的认知。例如2016年浙江丽水市高三上期末质量监控卷的作文材料:

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老记着,只能让你变得更加狭隘。

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在这则材料中提取一些关键词:记着、好的、坏的、忘记、过去、历史。提取出这些关键词之后,依据材料为这些关键词整合出材料想要表达的意思。记着好的坏的都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忘记;忘记过去、历史是背叛,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当的铭记。根据材料本身的因果逻辑,大约能提炼出这样两句话,这就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很多学生的逻辑认知在这里便骤然终止,所以很多学生写作的核心内容就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这样的理解固然不错,但未免肤浅。所以,我们还应该强调隐藏在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的关键词无非是“铭记”和“忘记”。“铭记”和“忘记”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并列关系:铭记与忘记。然而,只要我们细想,他们之间还可以是递进关系:不仅要会忘记,还要会铭记;因果关系:因为忘记,所以铭记;承接关系:先忘记,然后铭记;目的关系:忘记是为了铭记;条件关系:忘记是为了更好铭记;选择关系:与其铭记不如忘记。这样的关系还有很多,这些层面的逻辑关系,可以让我们的论述文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性。

二、核心立意與现实的逻辑关系

很多同学的立意是缺乏现实意义的,或者说,很多同学不会去思考现实的状况,以及文本立意对现实有什么意义。论述文就是依据材料,论述自己的认知,而这些认知都应该是从现实世界中生发而得到的,如果说自己的论述完全离开了对现实意义的认识,那这篇论述文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所以,与作文材料相关的现实世界剖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实为你的论述和认知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卷的作文材料:

秦珗飞,毕业于世界名校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成为湖南衡山县贺家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为村里修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并拉来了乡村信息化教育项目。2014年服务期满,秦珗飞专指白云村继续任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创办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他说:我必须了解我自己国家最普通的老百姓,了解他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他们的生活,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你对秦珗飞的人生选择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这篇立意应该要和现实情况紧密联系的,或者说,所有的论述文都不能脱离开现实而凭空立论。根据这篇材料,我们需要剖析材料所展现现实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在现实中,我们都有一个精神的指向和呼吁,这是我们渴望呈现的世界,然而它往往高于现实的世界。所以在这个精神指向和呼吁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对秦珗飞赞赏有加。第二个层面,就是普通的现实世界,我们往往会看到最切实际的现实需要,我们也非常明白,在这个实际的世界中,世俗真正衡量和判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所以,虽然我们非常赞赏秦珗飞的选择,但是我们这个世界非常缺少秦珗飞。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面对材料构建的情境,有没有明确的选择,或者依照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对现实做一点改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外在的现实和我们自身处于的现实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充满了矛盾关系,因为现实中的理想和现实中的实际是充满矛盾的,我们个人在现实的想法和现实的选择是充满矛盾的,这些现实的矛盾为我们的剖析提供了深刻的价值。至于因果关系,因为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秦珗飞,同时这个世界又太缺少秦珗飞这样的人,所以现实为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剖析提供了价值的指向。例如学生中有一篇高分作文叫《为己者圣》,该生认为“为己者圣”这个立意既可以将“为”读成第四声,意思是为了自己而拼搏的人是圣;也可以将之读成第二声,理解成真正做自己的人是圣。他剖析的现状是,在道德的舆论中,我们为了自己而去做事情往往是受到批判的,但在私底下,我们都在做为了成就自己的事情。他认为秦珗飞就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成就自己是在“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的基础上的,所以为了自己拼搏的人可以“圣”;另一个现状是,我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自我的角色,我们只看到了别人的选择,别人的成功,别人的一切,我们没有去看自己真正内心的渴望,我们更不敢坚守这种渴望。秦珗飞完成了做自己,所以真正做自己的人可以“圣”。该生正是借助材料背景中的现实矛盾和因果关系,才让论述显得生动,深刻。

三、核心立意与论据的逻辑关系

论据的作用是证明我们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论据只有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个作用,那么我们的论述文很容易沦为机械而平庸的“证明文”。我们的立意和论据之间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逻辑关系。例如,2015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材料: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打通立意和论据之间的联系。我们一定要树立“大素材”的观念,我们所学的一切文本,包括经典的课文篇目,我们平常练习的大阅读文本,科技文都是论据累积的对象。当然,我们美术中学过的经典名画,我们音乐中学过的名曲,我们社会中的新闻热点等等也都是累积的对象。我们有了累积,才有与相关的立意建立起逻辑关系的可能。依据这篇材料,假设我们的立意是“人品文品共修并进”,能够联系的课文论据其实还是很丰富的,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高洁、豁达、坚守才造就了如此纯粹高雅的文章,而他文章的旨趣也不断地给他的人生指明方向。从这个层面看,他们之间既是解释说明的关系也是程度递进的关系,通过论据我们发现不单单证明了人品文品互促互进,更可以分析,这样共同促进之后呈现的生命境界和文章境界。其次,论据是立意的伸延。比如我们的立意是“人品文品并无关系”,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作家所构造的精神世界,哪怕这个精神的世界作者本身也没有达到,但作品毕竟获得了独立的价值,供所有的人去追寻。所以作品本身的意义才是第一位的意义,它无关乎作者的人品。这样的论据,从望尘而拜的潘岳到卖友求荣的宋之问再到被董其昌极度贬低的赵孟頫都是可供选择的好例证,我们通过这些论据也能说明他们创造的文学的独立价值,也能得出我们要深入思考文品的独特意义。第三,论据往往能为我们该“怎么做”提供一种参照。第四,论据还为我们提供潜在的原因。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品人品铭记
一生铭记
Watch the Performance and Keep the Mission in Mind 观看演出铭记使命
吃饭见人品
山河铭记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分手最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