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斯堡迎来新跳跃
2017-12-08尤蕾
尤蕾
杜伊斯堡拥有“一带一路”的欧洲大陆终点站的独特地理意义,近年来在推动中德经贸合作与文化往来上不遗余力,多次推出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中德合作的“桥头堡”。
脱胎换骨 杜伊斯堡曾是德国工业辉煌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如今,伴随着中欧班列开通,这座城市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
2017年初,一座名为杜伊斯堡的德国城市悄悄地开通了中文微信公众号。在德国的众多城市中,这是第一家。
也许与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这些德国著名大城市相比,杜伊斯堡显得有些不起眼,甚至让人觉得很陌生。但是,“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却将这座城市与中国拉得如此之近。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更是提到,杜伊斯堡所在的北威州更是中德地方交流的先行者,拥有华人华侨4万余人,占全德四分之一;近万中国留学生,占全德1/3。仅一个北威州就设有3家孔子学院,使这里一举跃升为中德人文交流高地。北威州的这些独特的基础性资源优势,为中欧班列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中欧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建设,正在为杜伊斯堡注入新活力,这座城市也将完成自身新跳跃。
李鸿章到访过的西北小城
鲁尔区(Ruhrgebiet),是德国工业辉煌期的骄傲,也让这架“钢铁战车”在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中所向披靡。刚硬、坚毅、严谨,随着“德国制造”而成为整个德国留给世人的深刻印象。德国西北部的小城杜伊斯堡,便位于鲁尔区,坐落在莱茵河畔,它曾经也是缔造黄金岁月的主力。如今,城市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转型,不变的是上天赐予的区位优势。杜伊斯堡,依旧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从这里可进入西欧腹地,也可达南欧诸国。如今,一条亚欧陆路运输线的贯通,直接将万里之外的中国与其紧密相连。
与东方的中国打交道,不仅跨越了地理空间,同时也可以跨越时间。在这条交往的时间线上,清末算得上是一个重要节点。彼时,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生产基地,著名的蒂森·克虏伯公司就设立在杜伊斯堡。1896年,李鸿章出访德国,在拜访了德皇威廉二世和卸任的德国首相俾斯麦之后,下一程就来到了鲁尔区,下榻之地正是杜伊斯堡—埃森的克虏伯山丘庄园。李鸿章德国之行的3年后,他便选派了天津武备学堂学生段祺瑞等五人赴位于杜伊斯堡—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学习火炮理论和操作。新中国成立后,杜伊斯堡的“中国缘”仍在延续,1982年,与武汉缔结友好城市,35年来,双方在经贸、教育、科技等领域一直保持着交流合作。2007年,武汉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合作建立了鲁尔区孔子学院,因为杜伊斯堡拥有“一带一路”的欧洲大陆终点站的独特地理意义,近年来在推動中德经贸合作与文化往来上不余遗力,多次推出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成为中德合作的“桥头堡”。
杜伊斯堡现在是德国著名的文化之都,从黑金时代的厚重蜕变为文艺清新的灵动。散落在城市之中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四大博物馆、杜伊斯堡大剧院、莱茵河德国歌剧院、杜伊斯堡交响乐团、杜伊斯堡文化节、梦想时代音乐节等,打造出一张杜伊斯堡的新名片。
对于往昔的工业时代,杜伊斯堡也做出了选择,不是遗忘和丢弃,而是将其保留,改头换面,让人们记住那段岁月,同时,也让今天裹挟着过往一同前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就是一个旧工厂改建成的工业遗址公园。公园原址是炼钢厂、煤矿,因其对环境的破坏,1985年被废弃。1991年,彼得·拉茨及其合伙人本着“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的理念共同建立了这座公园。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堆放铁矿砂的料厂成为青少年活动场地,高大的墙体变成了攀岩者的乐土,仓库厂房等被改造成为音乐厅……埃姆舍尔河曾经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如今清波涟涟,游人泛舟河上。
站在遗址公园内便可俯瞰整个鲁尔区,正如设计师当时所期待的那样,可以重拾德国重工业的过往魅力。正因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独特性,彼得·拉茨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走进彼此的腹地
同时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与航运网,是成就杜伊斯堡作为国际性的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关键所在。
从杜伊斯堡火车总站出发,8分钟就能到达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杜伊斯堡鲁罗尔特港(duisport)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同时,它也是海港,载满货物的船只沿莱茵河可以进入欧洲、非洲及近东地区。
天时地利之下,远在东方西南内陆的重庆通过一条铁路大动脉与杜伊斯堡连接在一起。重庆,拥有3000万人口,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内陆重要的枢纽城市。这一点,与杜伊斯堡非常相似。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开行。这段东西往来的旅程绵延一万多公里,来自欧洲与中国的货物源源不断顺着铁路线你来我往。2013年,重庆、杜伊斯堡之间每周只运行3列集装箱火车。当时一次旅行需要16天,而现在,杜伊斯堡每周运行25辆远东列车,时间已降至11—12天。
据杜伊斯堡市长林克介绍,当前,每周约有12列中欧班列抵达杜伊斯堡,他们分别来自重庆、郑州、武汉、苏州以及义乌。“杜伊斯堡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交通区位得天独厚,这里货物可以便捷地通过水路、陆路、空运分散到欧洲各地,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中欧班列给杜伊斯堡带来的经济影响,北威州的越来越多企业,特别是物流公司有目的地在杜伊斯堡落户。”
这条中欧运输大通道,将计算机、电子元件等从中国运到欧洲,目前,奥迪、大众和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制造厂商,以及欧洲消费品行业和药品制造商等也在使用这条大通道。这不是一条简单的铁路线,而是一条进入彼此腹地的经贸通途,一端是欧洲1.5亿的潜在客户,一端是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伴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同时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集装箱转运地之一,杜伊斯堡是全欧洲唯一一个拥有多条对华直通货列的城市,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目光。目前,约有80多家中国企业进驻杜伊斯堡,有300多家物流企业落户杜伊斯堡港,直接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将投资兴趣投注在这座城市,涉及物流、不动产、酒店等领域。对此,林克表示,杜伊斯堡不仅仅是物流中转中心,还给驻扎在当地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基础服务。
“中欧班列数量一直在递增,现在占到公司所有业务的1/3。” 杜伊斯堡联运码头公司的货运场站负责人对媒体说道。跨欧亚物流有限公司亚太区域贸易经理安娜则表示:“因为‘一带一路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以前在中国生活过几年,我想在德国找一份物流行业的工作,而且还是和中国有关的,可以有机会和中国人、中国经济打交道。所以可以说‘一带一路让我梦想成真,我现在非常享受这个工作。”
铁路货运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德意志铁路的中国业务却是例外。德国《世界报》认为,这是因为它们选择了最有价值的线路和货运品种:中国内地生产的电子产品通过渝新欧铁路运到杜伊斯堡;汽车部件从捷克或德国莱比锡运到沈阳;电信产品组件从波罗的海国家运到中国;化妆品运到哈萨克斯坦……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李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铁路运输的方式看似陈旧,但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有了“一带一路”的宏大规模,它能发挥的潜力前所未有,将带来一场新的交通运输革命。除了运输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对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将激发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从而促进繁荣,减少沿线国家的贫困现象。
德意志铁路不久前宣布,将积极推动中欧班列从2016年的装运4万多个集装箱增长到2020年的10万个集装箱。德意志铁路董事罗纳德·波法拉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今后几年将向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4.7万亿元。作为伙伴,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长故事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