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府井大街苍茫往事

2017-12-08陆波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45期
关键词:王府井王府大街

陆波

那里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呢

民国初年,在北京城内唯一的火车站正阳门东站外,有许多趴活的洋车,看到有老外出站会一股脑涌过去,抢一单好生意。不管老外怎么比画或者给车夫看地址,车夫们一概不管,拉起老外一路小跑,直往莫理循大街的莫理循宅邸奔去。

莫理循的大街

1912年英國《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是当时京城名气很响的外国人,他买下的宅子就是如今的王府井大街271号。而今天享誉中外的王府井大街——北京的商业文化名片,在当年,甚至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有人称呼其为莫理循大街。

莫理循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只能说出不超过30个中文词汇,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治,他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袁世凯为他的住宅所在大街命名:莫理循大街。

那些老外被洋车夫稀里糊涂拉到莫理循家里来,莫理循家成了他们前往目的地的中转站,莫理循先生习惯了这种方式也不抱怨。他问清老外因何而来,欲往何处,就以中国通北京通的姿态给他们指点一番。

要知道,莫理循先生在西方世界颇有名望,他报道着中国从清王朝到民国更迭的大事件,所发电报就有8113个字,用掉将近600个英镑。当时有种说法是《泰晤士报》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人知道莫理循,所以被洋车夫一股脑拉到莫宅的老外们,也有点初来乍到拜个码头的意思。

莫理循1917年便离开了北京,回到故乡澳洲,但1919年又拖着重病之躯在巴黎和会上出任中国代表团顾问。

他没能再次回到北京,1920年病死于英国西德茅斯岛,死前心有不甘:“我即便死也不应该死在这里,我应该死在北京!”他的墓碑上写着“北京的莫理循”。是啊,因为那里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呢。

这就是王府井大街曾经穿插过的一段洋人戏,这也叫和国际接轨吧。

荒芜与繁华

对于动辄便出土辽金时代遗存文物的古都北京而言,王府井大街的历史算不上久远,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不知名的普通村庄,或者叫人居聚落。

忽必烈建元大都之后,这里被称作“丁字街”,属于五十坊中的“保大坊”,在枢密院北,随后开始有了商业,但离当时的三大商业中心之一——今天的东四(牌楼)西南处,叫旧枢密院角市,还有一定距离。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这里陆续建造了十个王府,有明一代,此地称十王府或十王府街,因为距离皇宫咫尺之遥,居住皇亲显贵,并非平民市井街区。

当时的王府街北段,便是赫赫有名的东厂,在明朝北京城区域划分上属于“南熏坊”。东厂设立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衙门之外的特设机构。如今在王府井大街西侧的“东厂胡同”就是东厂原址。

明朝时期王府井北端有灯市一处,正月初八至十八开放集市。此地两侧为楼房,珠宝玉器日常用品商铺林立,且有不少宴饮之地,晚上齐刷刷亮起灯盏,“望如星衢”,这是明《燕都游览志》里记载的景象。清朝时,将商业娱乐业轰往外城,此地繁华已不复存在,迄今有“灯市口”地名存焉。

明朝灭亡之后,王府荒芜,但某些明朝旧址也加以利用,清朝贵族官员在这里建住宅,并有一些寺院,此地继续称为王府街,属于镶白旗的领地范围。

直至清末,即光绪、宣统年间,这里开始繁华,街道两旁出现了许多摊贩和店铺,开始成为京城繁华街市之一。

曾是政治风云涌动之地

这个商业繁华地区也曾经是中国政治风云涌动之地。这里甚至是政治事件发生之地。

最著名的地点是法华寺,是明朝正统年间太监刘通改建自己的宅院而成。清朝有几大事件发生于此。

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其精锐部队北伐,直逼北京,咸丰皇帝命奕?在法华寺成立京师巡防处,作为抵御太平军的临时军事指挥部门。职责就是调遣清军镇压起义军,并维护京师社会治安。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皇帝出走热河,留下恭亲王奕?等与英法联军代表谈判,谈判场所便是法华寺。

第三件大事,几乎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也发生在法华寺。戊戌政变前,1898年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夜访当时寓居法华寺的袁世凯。后世讹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是在南城崇文区法华寺,甚至有文学作品如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在了法源寺。而事实上,它就发生在王府井大街北段首都剧场东侧的报房胡同法华寺内。

今天法华寺唯一的遗迹是乾隆四十三年所立《法华寺德悟和尚行实碑记》,现在多福巷民居夹道里。当年法华寺占地极大房屋也多,袁世凯日记里说是租住于此,说明清末这里也对外出租客房,但百多年来,已被拆改为一片民居,不见了踪迹。

其实,谭嗣同要求袁世凯杀掉的荣禄就在东厂胡同有住宅。位置在东厂胡同东口路北,那里曾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的宅院,不仅屋宇华丽还有假山水系,后来分配给荣禄使用。荣禄爱财,咸丰时期就差点因受贿治罪,他爱置地购房,在京城有多处房产别墅,除了今天挨近南锣鼓巷的菊儿胡同3号、5号和寿比胡同6号,在西郊六郎庄还有荣大人花园等。

后来袁世凯用10万银元从荣禄家买下这栋宅子,为拉拢黎元洪就送给了他。黎元洪因为两度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缘故,这里好歹也算个总统府,曾树立一块刻着“黎大德堂界址”的石碑,此宅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及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使用,现在建了一栋“社科博苑宾馆”。

类似的曾经有过风云过往的还有著名的贤良寺,但遗迹已无存,范围在今天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东侧的校尉胡同、金鱼胡同和煤渣胡同处。最早这里曾建有清室赏给吴三桂的宅子,因为是明朝十王府某处府邸。后来雍正登基后,将这里赏给他信赖的十三阿哥即怡亲王允祥做王府。但允祥死得早,雍正谥其“贤”,寺名由雍正钦赐,依谥号取名“贤良寺”。

清晚期,贤良寺便成了外省的朝廷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非但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进京寄住于此,连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也居住于此。

李鸿章吐血而亡的地点就在贤良寺,那是1901年的11月7日。

东安市场的兴衰

民国时期,王府井大街分为三部分,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八面槽名称始于乾隆年间,是灯市西口到东安门这一段,因为官员骑马过来至大内觐见办事,就在这一带设了八个饮马用的水槽,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65年。南段有一眼甜水井,因北京城内井水几乎都是苦水,只有某王爷家里圈着一眼甜水井,所以这一段被称为王府井大街。

民国期间的王府井一带商业开始起步,但并不是北京最繁华的街市,不如前门、东四牌楼和鼓楼大街等老牌商业区繁华。

大街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东安市场,当时正是清末的新政时期,允许皇城附近开辟经营场所,便专门辟出一块占地面积约130多亩的地方,将原来积聚在东安门大街两旁的小摊贩集中到一起,形成东安市场,其实就是个商品大集市,随着人气渐旺,钱庄、戏院、电影院、洋行也纷纷落户。

这里是一个市民吃喝玩乐的场所,尤其挨着吉祥戏院,不少名角如梅兰芳、马连良、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谭富英等也会在东安市场走走,戏后吃个夜宵。

即便如此,1933年的王府井大街仍是一条土马路,从南到北仅有五座楼房:外商福隆洋行(旧新华书店所在地)、仁立地毯公司(旧雷蒙协和百货商场所在地)、同升和鞋帽店、公寓楼房(百草参茸药店旧址)和北平国货售品所。

据1933年12月的统计,东安市场共有16个经营区,已是一个包括畅观楼、青霖阁、中华商场、丹桂商场、桂铭商场、霖记商场和东庆楼等七个小商场,分布着各行各业商贩900多户的超大规模的市场了。但日军占领北平后,这个城市开始整体萧条。

1949年后,王府井逐渐成为政府全力打造的北京市著名商业地区。

全国人民的王府井

在普通北京人心中,王府井不单纯是属于北京的,而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这里不分四季,步行街上永远是人潮涌动,店铺里人头攒动。在这个号称“日进斗金”的寸土寸金之地,没有你寻不到的东西,日用百货、家电电器、服装鞋帽、图书音像、金银珠宝……

除了物质商品,原法华寺所在地东侧还有著名的首都剧场,赶上了档期,可以看到全中国最优秀的话剧演员出演的剧目。

常有外地来北京旅游的朋友说:“我去王府井,不一定买东西,但每次来北京必须在那条宽阔的步行街上走个来回,感受个气氛,就很高兴,否则像缺了点什么。”

外地朋友还要去那条油腻腻逼仄拥挤的“小吃一条街”上挤一挤。我一直忧郁地认为这是给北京小吃名号抹黑,我宁愿带朋友去护国寺,去吃“锦芳”小吃。但是,那些外地朋友坚信王府井所代表的一切具备着正统北京的合法性。他们还会买那些最大路货的旅游小商品,他们坚持在王府井买,那便代表了正宗、正统、正确,虽然是大路货,却令他们很高兴。也许,王府井的购物价值在于它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氛围给人的愉悦感。

可以说,如今的王府井代表了一种北京信誉,首都信誉,以及文化底蕴的荣光,即使在物质商品极大豐富的今天,人们还是愿意在这里流连徜徉,感受这中华第一商街的历史厚重感和动感十足的现代韵律。

从这条大街两侧分散出去的胡同、街道,如花开枝蔓,延伸着大街浓郁热烈的芬芳,只是会清淡一些,甚至走进深处,老式垂花门优雅地矗立眼前,会有恍然隔世的错觉,那是繁华后突然的寂静,就如历史岁月,貌似消失殆尽却隐藏于人们的心中。抬头仰望,说不定还有蓝天鸽哨,清脆悠长,但白鸽群却倏然远行。

猜你喜欢

王府井王府大街
王府井暴涨200%,能洗去“内幕交易”的嫌疑吗?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
王府井百货扩张失误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大街上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