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起处是故乡
2017-12-08查干
查干
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那或许是因为,与摇篮有关;与母亲唱给我的童谣有关;与落生的母土有关;与马头琴的悲鸣之声有关。
秋之声,就是天籁。
天籁,乃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古人早就说,那是从天上来的声音。中国古人有“三音”之说: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我以为,优美抒情具有禅意的自然之声,皆为天籁。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广袤的牧场,也有葳蕤的田园。即半农半牧之地。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启迪和遐想是无限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秋之声才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的环绕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 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为西瓜领地。神不知鬼不觉长成的甜甜的红瓤子西瓜,使左邻右舍啧啧称赞。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瓜地会藏匿于此。因为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捂得那块宝地严严实实。唯我是家贼,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偷吃西瓜,但不挥霍,也不留一丝儿痕迹。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時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当然,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的无限度的倾诉,那只是背景音乐而已,总是在那里存在着。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天籁之妙处,会把你的整个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因为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是幸福的人。你是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你要感恩秋之声,她以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你跋涉中疲惫的灵魂。
此刻,假如你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侧耳谛听的话,就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你虚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这便是天籁的本来意义。所以古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个人想要真心聆听天籁的话,则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假如你过分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的好斗之中,便也无缘于天籁。
陶渊明所以向往桃花源,是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因为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那些隐士们,无一不是与天籁相伴的,所谓《归园田居》本来就是为了亲近天籁的。我总认为,老子骑牛出关,在狼烟与瀚海中寻寻觅觅,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幽深的天籁。然而,天籁对于一个成日价想着告密状,唯恐天下不乱的利欲熏心者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脏翻腾,不由自己。
简而言之,与天籁相伴者一定是智者。智者与天籁相伴,并非为了出世,而是为了更好更清醒地去入世。假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藏有天籁,那么,光明一定多于黑暗,正义一定优于邪恶。假若你心向往之,天籁就会来与你相伴,这需要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
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怦然心动]
秋之声,是天籁,是自然界最美妙的声音,而聆听到这种天籁并享受其中的人,一定是智者。作者是一位蒙古族的音乐家,他与自然的亲近感、对声音的接受感都超出常人,所以更能把人们带入自然的天籁中——作为生活在草原的孩子,从有记忆起,就感受到秋风的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孩童时,和伙伴们吃罢西瓜仰躺在瓜地里,惬意地聆听秋声:蝉的高音,蛙的歌唱,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的倾诉……在陶醉于自然的心灵中,人似乎也变成了自然的一分子,甚至能听到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
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沉浸在自然的美好里,他用自然的天籁对比了社会的嘈杂、人心的浮躁,更揭示出无论是陶渊明向往桃花源,还是老子骑牛出关,只因为他们追随心中的天籁之音罢了,由此,我们才知,作者所赞美的天籁之音,其实是来自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这种声音代表着我们精神的故乡,它是美好的初始,也是最后的抵达。
【文题延伸】陶醉于那种美好;聆听;心灵的声音……(平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