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场为国死
——评影片《捍卫者》
2017-12-08刘永昶
文/刘永昶
只解沙场为国死
——评影片《捍卫者》
文/刘永昶
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军事题材电影总会挟带着排山倒海的恢宏气势。山峦江海,天地之间,雷霆般的攻击,仓皇的敌人,不可阻遏的胜利,常常引发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振奋和欢呼;人们的习惯期待中,声名显赫的硬汉型演员才是英雄主人公的不二选择,他通常智勇双全、力挽狂澜,成就了影片的夺目光辉。但《捍卫者》不一样,它的时空只局限在小小宝山县城的艰难七日,它的主人公群体只是一个营级编制的小部队,并且没有出现一个所谓的大牌明星。它甚至没有给观众们带来一场最终的胜利。绝望与希望,抵抗与毁灭,《捍卫者》充溢着悲剧氛围,然而所有在影院里与其一同歌哭的观众,都会意识到,悲剧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绵绵的痛苦,更是感天动地的力量!
影片聚焦于80年前规模巨大的淞沪会战。所有的文字和数字记载都告诉我们,这是一场中国军队几乎投入全力但依然力量悬殊的战役,宝山保卫战便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战斗。影片从一开场就强调了参战敌我双方军力的对比,日军海上巨舰环伺,天空战机盘旋,地面坦克开道。而守卫宝山城的只有一个匆匆赶来接防的营级部队,他们拿得出手的武器只有几门迫击炮和少量的轻机枪。从战争故事的设计角度,这种对比几乎很难适合所有强调悬念、冲突、意外、巧合与反转的情节原则。换言之,故事甫一开头,结局便已注定,你不能指望敌人的愚蠢笨拙,你不能指望神力奇迹的出现,甚至你不能指望痛快的“予及汝偕亡”;你所能预料的只能是一场接一场的搏杀,一次又一次的倒下,直至最后的全体牺牲。
所有能让故事摇曳生姿的戏剧手段在这里似乎都显得累赘和多余,因为越是戏剧化就越容易偏离真实的事件情境。正如巴赞所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捍卫者》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影像渐近线,划过80载苦难与荣光更迭的悠悠岁月,划过硝烟弥漫、血火交织的中国抗日战场,抵近逼仄、压抑、挣扎的生死场。一种直入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告诉人们,抗日战争伟大、辽远而宏阔的激情乐章中,其实有着残酷无比的黯淡声部;它也告诉人们,“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便是在这黯淡的黑夜之中,依然有坚忍无比的微光在闪烁,点点星星之火终究会燃成中华民族涅槃的燎原烈火。
如此看来,《捍卫者》朴素的日记体篇章结构是引领人们进入历史现场最直白的方式。营长姚子青的七天日记都是寥寥数笔,第一日,“日寇兵临宝山,战事危殆,十万火急”;第二日,“敌众我寡,走对一步生,走错一步死”;第三日,“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第四日,“毙敌二百有余,伤很多,寇暂退”;第五日,“数日激战,伤亡近半,援军、援军”;第六日,“援军不至,仲贤殉国”;第七日,“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分秒必争的战事容不下洋洋洒洒的文字修辞,因此,最简练的词句就成了一束束跃动的光焰,它照亮了一场场紧张激烈的战斗,它也构成了“由缓入急”“由生入死”的急迫叙事节奏。这种流水式的线性叙述并无碍于观众注意力的高度集聚,那是因为平面抽象的文字无不牵连着立体真实的战斗图景。更何况,人们的认知经验会将这场局部战斗置入更广阔的历史情境,14年的抗日战争其实就是一个个艰难时日的累积,对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细节的记忆与澎湃磅礴的赞美诗同样有意义。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捍卫者》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独特的形象呈现。营长姚子青年仅28岁,戴着眼镜,用词文雅,有着书生气质。军情紧急,他在“丈夫许国、不需相送”的诀别中走上战场。他身上既有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又有临危不惧的英雄情怀;副营长李仲贤沉稳有力、坚毅果敢,连长李大成鲁莽勇猛、谐谑间杂,神枪手马啸扬冷峻寡言、出手精准,传令兵魏明扬单纯质朴、待人热情。即便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女救护队员和流浪儿童,也有着清新自然的性格呈现。
短短的战场七日,更短的不到两个小时的影像时空。人们通过一些影片用心设计的细节,熟悉了这些主人公。姚子青在战友牺牲后恍然清醒,蓦地掀翻棋盘,和兄弟阴阳相隔的悲恸情感顿时溢满银幕;李大成不满战斗安排,一曲俏皮的《天涯歌女》引发士兵们围观,有失严肃但却展现了年轻人本应有的活泼;烧饭的炊事员面对着一天比一天减少的饭盆,抡起手榴弹要上战场;新入伍的战士们不都是一上战场就无畏无惧,他们有的被震耳的枪炮声吓尿了裤子,也有的哆哆嗦嗦地祈求平安。
这些影片细节并不全然是通体透明的正面叙述,但却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人性的丰富真实。因其真实,所以可信;因其可信,观众们对于这些主人公,便在观影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仿佛是身边人、家里人一样的亲切体认。于是,没有人可以冷静面对接踵而至的生命毁灭,无论是被流弹打中胸膛,是被刺刀击穿身体;无论是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还是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军人的尊严。当胆小谨慎变为奋勇当先,当沉默寡言转为决绝呐喊,当姚子青在战地上振臂高呼“我们的身后,就是你们的浙江,你们的四川,你们的湖南、我们的广东”时,当观众熟稔的战士在战场上一个个永别他们所热爱的亲人、所忠诚的国家时,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情怀几乎让所有的观众泪雨纷飞。
《捍卫者》剧照
悲剧的力量通常是深沉而又长久的。通过《捍卫者》的瞬间与永恒,人们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感动和震撼,他们可以进一步追索,是什么导致了“有价值的被毁灭”,是军队的实力,是落后的国力,是政策的彷徨,还是道路的选择?是什么催生了簇新的民族精神的成长,是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是同仇敌忾的团结一致,还是生生不息的血脉相连?一部优秀的影片,它的价值决不止在于影院中一两个小时让观众投入的理性与情感,而更在于观众走出影院后能够带走怎样的思考,思考他们的人生与民族、与时代、与历史、与未来的关联。
当然,《捍卫者》也许并不能算是一部完美的战争题材电影。比如在镜头语言的表现上,缺乏大开大阖、游刃有余的控制。尤其是具体的战争场景,导演似乎总是急切地想运用摇晃的手持镜头与快速的组接变化表现战斗的激烈,但显然缺乏熟练的拍摄剪辑技巧,使得画面表述显得模糊和凌乱,使观众容易产生眩晕的距离感;比如在战争细节、军事道具的考量上,缺乏严谨的专业性,武器火力的配备和发挥,对垒搏杀的军事素养,乃至飞机、军舰、坦克的特效处理,都与战争大片的“景观”效果有着很大的距离;再者,年轻演员的表演虽努力认真,但显然还没有充分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征,饱满有余而层次有缺,情感真切而失之细腻。但瑕不掩瑜,这部影片全体演职人员的用力用心,已经在影院观众们的热切好评中得以体现。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要有更壮观瑰伟的战争场景渲染与更精良细致的故事人物表现,就一定需要更强大的摄制团队和特效团队,也一定需要更富有经验的演员阵容。很显然,《捍卫者》并未得到市场资本的青睐和支持。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一方面有着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有着各种市场力量的纷至沓来。这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激励和可能。近年来,一些军事电影火热异常,以《战狼》《战狼2》《空天猎》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军事片引发了百姓的阵阵观影热潮。的确,中国梦强军梦图景中的军队全新使命任务与刚毅无比的时代军人形象,令国人扬眉吐气、兴奋不已。这些影片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制作,也让中国军事电影具备了好莱坞战争片的金属银幕品质。相比之下,历史题材的军事影像时空则相对落寞。希望一部《捍卫者》感动的不仅仅是走进影院的普通观众,更是在“百舸争流千帆竞”中顺流而上的所有中国影视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