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卫宝山:评析国产影片《捍卫者》
2019-01-14窦超
窦超
影片《捍卫者》宣传海报
影片内容概要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依仗优势海空力量对上海地区国民党守军进行凶猛的进攻。上海地区的国民党精锐部队陷入苦战之中。国民革命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营长姚子青奉命率部增援并固守上海附近的宝山县城。
宝山县城原由国民党军1个营的兵力固守,此时因连续苦战已经伤亡殆尽。连长李大成率领该营剩下的兵力顽强抗击日军的攻击,因寡不敌众而被日军突入城内。危急时刻,姚子青率部赶到,对突入城内的日军实施反击,将其赶出宝山县城。面对拥有巨大海空优势并且兵力3倍多于己方的日军,姚子青决定放弃依托宝山城墙实施防御的方案,将主阵地前推到城外有利地形上。
负责进攻宝山县城的日军是鹰森孝指挥的第68联队,拥有2000多人,并且有强大的海空火力和20多辆坦克支援。而姚子青营只有600人,武器装备只有4门迫击炮、200发炮弹、16挺重机枪。双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相差太过悬殊。但黄埔6期毕业的姚子青利用正面抗击结合侧翼反击的战术,成功击退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并且毙敌200余人,取得首战胜利。
在宝山城下吃亏的日军改变战术,首先以南、东两个方向发动牵制性攻击,然后再集中主力从狮子林方向发动主要攻击,意图使国民党守军首尾不能相顾,最后一举攻下宝山城。在得到旅部狮子林方向有大批日军来犯的情报后,姚子青命令副营长李仲贤率预备队对其实施伏击,自己率其余部队支援南面、东面阵地。此战,国民党守军再次击退3个方向上的来犯之敌,并将日军关口函少佐击毙。但国民党守军也受到很大损失,阵亡93人,受伤人员很多,全部兵力只剩下400人左右。
战至第5天,旅部派来1个排的援兵,但对于损失重大的姚子青营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姚子青向前来视察战况的副旅长请求赶快多派援兵,以解宝山之危。旅长命令所部只剩下1个营兵力的侯团长率部增援宝山。
为了争取时间,姚子青打算自己率部队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以拖住日军等待援军到达。副营长李仲贤主动要求代替营长率部出击,但在作战过程中重伤牺牲。而援军在增援宝山途中被日军发现,进而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并被地面日军包围。与此同时,城内的医院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战地服务队员徐二月和护士长等被炸死,只剩下女战地服务队员曹素君。在此之前,曹素君的父亲率人支援守军抗击日军也死于日军的轰炸。
影片中,国民党守军装备有ZB26轻机枪、二四式步枪
影片中出现的ZB26轻机枪是改用苏式7.62mm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型号
战至第6天,守军只剩下100余人,而且援军已经在日军围攻下失败,宝山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姚子青鼓勵部下说:“今天我们守卫的是宝山,身后就是你的广东,你的贵州,你的四川……”,全体官兵决心与宝山共存亡。
在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中,战地服务队员曹素君中弹牺牲,李大成悲愤之下舍身炸毁日军一辆坦克。守军再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将日军联队长鹰森孝大佐击伤。恼羞成怒的日军使用舰炮发射硫磺弹,将守军的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守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入城内据守。
此时,国民党守军全线防御陷入被动状态,姚子青营所属旅长下令姚子青率部突围。但姚子青决心舍身守卫宝山县城,他下令马啸扬少尉率领剩下的20多名士兵突围,自己则准备留下来与宝山共存亡。马啸扬和所有官兵不忍营长—人留守,遂全部留下与营长同共守。最后,姚子青命令年岁最小的士兵魏明扬带着10岁的陈继光突围,自己则率部死守最后防线。
天亮后,日军发动了最后攻击。姚子青率领仅有的20余人与日军激战,最后全部壮烈殉国。马啸扬少尉目睹营长壮烈牺牲后,面对日军从容自杀殉国。姚子青营的壮烈牺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救亡图存精神,被毛泽东赞称为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姚子青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建立“姚子青营牺牲处”纪念碑。
影片相关背景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抗日战争中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次会战发生在1937年8~11月,中日双方均投入重兵,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将长期训练出来的德械部队投入战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浴血奋战。
1937年8月13日,国民党军队开始主动发起对上海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战。国民党军队主要是集中兵力进攻日军在虹口、杨树浦等地区的海军陆战队。但因日军空炮火力猛烈,而国民党军队的火力不能对其实施压制而未能成功。
日军早在开战之前的8月12日即下达了增援上海日军的陆军动员令,其增援部队11师团先头部队于8月23日0时在川沙镇登陆。23日7时,日军第3师团又在吴淞镇以南约1.5km的铁路轮渡码头及张华浜登陆。此时,国民党18军部队陆续到达,随后展开了抗击登陆日军的作战。双方反复激战,都遭受严重损失。国民党集中18军所属11师、67师和98师,以及炮兵16团为右翼军,由18军军长罗卓英指挥,对狮子林和川沙方向登陆的日军进行反击,欲将其一举歼灭。
18军在宝山、狮子林炮台、月浦、新镇、罗店、曹王庙、浏河镇一线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上海派遣军”虽然登陆成功,但在我方的顽强抗击下进展迟缓,而且伤亡很大。98师师长夏楚中在得知日军已经攻占宝山城后,即决心以294旅先攻击月浦以东之敌,并相机夺取宝山城。294旅以588团向月浦以东地区发动攻击,并在保安团部队协同下将敌击退,收复了宝山城。此后,该师即以担任师预备队的583团3营防守宝山城,同时担负对该城附近江岸的警戒任务,师主力则向狮子林炮台方向进攻。
8月28~29日,98师虽然攻克狮子林炮台,但未能进一步发展攻势,与日军进入对峙状态。9月1日,日军为了打通第11师团和第3师团之间的联系,以浅见支队猛攻狮子林炮台。据守该炮台的国民党守军88师588团1个营阵地全部被炸毁,经过反复争夺终因伤亡过大而失守。
影片中出现的日军九二式重机枪
影片中,日军混用ZB26轻机枪和十一年式轻机枪
日军攻占狮子林炮台后再向南进攻之时,遭到98师部队反击而被阻止在杨家宅地区。3日拂晓,日军向98师阵地全线猛攻。战至黄昏,98师伤亡过半,且因日军汽艇沿马路河攻击威胁侧背,只得退守月浦以东阵地,致使防守宝山城的583团姚子青营陷于孤立。随后,日军第3师团在坦克引导下连续猛攻宝山城,并以舰炮、飞机猛烈攻击该城。激战至9月7日,宝山城终被日军攻陷。
据有关资料记载,98师于9月7日报告军部说,宝山城内越城逃出一名二等兵,其姓名为魏建臣,是该营9连的二等兵。据他叙述说:“优势之敌及军舰30余艘,自5日起在机炮火力掩护下猛攻宝山城,城多被毁,建筑物无一幸免,众寡悬殊,我军伤亡惨重,激战二昼夜,迄7日晨,敌复以战车堵击四门,集中海、陆、空火力射击,城无全瓦,我官兵犹复为最后之苦战与巷战,营长姚子青少校阵亡于东门,宝山城于10时倾失陷,全营官兵与城同殉。”
18军98师、14师等部在宝山、月浦、罗店地区作战时损失甚重。其中98师伤亡达4960人,阵亡团长1人,伤团长1人,阵亡营长以下军官200余人。该师部队经过3、4次补充,补充的人员拿到武器即进入战斗,有些上去即负伤送到医院还不知道自己部队的番号。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优势装备对抗,并且给予其重大杀伤。会战虽以失利告终,但最终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妄想。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
《捍卫者》影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日双方军队的装备特点,比如国民党军队主要使用二四式步枪和ZB26轻机枪(此时,ZB-26轻机枪经过改装发射苏式7.62mm中间威力步枪弹),日军则使用三八式步枪、十一年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等。不过,影片中也出现了日军使用ZB26轻机枪这样的镜头。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说,确实双方均存在临时使用缴获对方武器的情况。
影片中,姚子青在提到自己部队的装备情况时,曾说共装备有4门迫击炮、16挺重机枪和600多支老旧步枪,但并未提到轻机枪的数量。此处有几个关于武器装备数量的细节需要注意。
首先是其装备的迫击炮和重机枪数量。影片中提到的数量应该是经过加强后的数量。一般来说,步兵营通常会拥有机炮连,或者拥有迫击炮连和机枪连。迫击炮共有4门,这差不多正好是1个迫击炮连的装备数量。而16挺重机枪却远远超过1个步兵营所应该拥有的数量。
根据有关战史资料记载,同属18军的14师42旅(拥有兵员8000余人)才装备38挺重机枪。当时18军实行的是每师2旅3团制,每个团应该只有13挺重机枪,每个营只有4、5挺重机枪。如此一来,姚子青营拥有16挺重机枪的几率是非常小的,毕竟其所属292旅不大可能将一半的重机枪加强给1个营级单位。
从战场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姚子青营是作为师预备队,加强兵器一般都会优先加强给一线作战部队。姚子青营投入战斗时,重机枪等武器装备很可能已经在战斗中损失了相当大一部分,更难以有如此數量加强给该营。
98师当时除了守卫宝山城的姚子青营外,其余部队都在与日军激战之中,难以抽调大量加强兵器给该营。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影片中姚子青营拥有16挺重机枪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另一方面,姚子青将自己部下装备的步枪称之为老旧步枪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从影片画面来看,该营装备的步枪为中正式步枪,也就是二四式步枪。这种步枪的原型是德国军工厂在毛瑟1898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并于1924年定型,因此也称为“毛瑟二四式”步枪。该枪最主要的改进之处为枪管大大缩短,由1898式步枪的740mm缩短到597mm,因此也可以作为骑枪使用。该枪的外形和结构与二战中大名鼎鼎的毛瑟98K步枪非常相似,但却不是同一种步枪。
冲入宝山城内的日军94式超轻型坦克
日军94式超轻型坦克上配装的37mm火炮特写
很多情况下,国民党官兵只能选择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
1935年8月,国民政府从德国购买了该枪的生产许可权,并于同年10月仿制成功。这种步枪成为此后国民党军的主力枪械之一,在二战中大量美制武器装备部队之前可以说是国内性能最好的步枪,要比其他部队装备的“汉阳造”甚至是“老套筒”好得多,也是当时最精锐的德械部队的主力装备之一。
姚子青营所在的98师当时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18军,该师系由原52师改编而成,52师则是由18军基干部队之一的14师所辖的攻城旅和独立旅合编而成,因此该师可以说是18军的嫡出部队。而18军则是当时国民党军内中央军陈诚系统的核心部队,也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王中王”的最精锐部队。这支部队从装备、补给、人员补充等方面都是极为优先的,其装备当时性能最好的二四式步枪当在情理之中。从这一角度说,影片中所提到的姚子青营装备的步枪均为老旧步枪并不准确。
影片中的日军不仅拥有强大的空炮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而且在地面上有坦克直接引导步兵实施攻击。对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来说,敌军拥有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总是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进行反坦克作战,国民党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
影片中出现的日军坦克是一种94式超轻型坦克。这种坦克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流行轻型坦克和超轻型坦克潮流的产物,其研制基础是英国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1931年,日本在引进的卡登洛伊德坦克基础上开始研制自己的轻型坦克。到1933年研制成功,并于1934年定型为94式轻战车(日本将坦克称之为战车,这一点与国民党军相同),也称为94式豆战车。之所以有豆战车这一称呼,是因为其体型很小像个豆子那样而得名。
国民党军战时主要依靠胸章识别身份
影片中,国民党军官穿着笔挺的呢料军官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领章,这样着装在战时是非常不利的,会使军官的身份暴露无遗
94式坦克非常小巧,其战斗全质量仅为3.45吨,是世界上质量最轻的坦克之一。94式坦克车长只有3.08m,宽1.62m,车高仅为1.62m。如此小巧的体积恐怕只有矮小的日本人才能有效操作这种坦克,乘员只有车长、驾驶员2个人。94式坦克驾驶室和动力装置都位于车体前部,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设有1个枪塔,其主要武器是1挺机枪,早期为91式6.5mm机枪,后被97式7.7mm机枪取代,少数车装过37mm火炮。这种坦克正面装甲最厚处只有12mm,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力在二战中都属于最差的一类。94式坦克到1937年共生产了750辆,曾经广泛用于侵华战争中。影片中的国民党军官兵为了对付这种在二战中属于性能最差的日军坦克,不得不用血肉之躯与其搏斗,甚至与其同归于尽。
现今拍摄的影视作品中,国民党军官的标志性特征是穿着笔挺的呢料军官服,然而,这种形象在战时是不准确的。《捍卫者》影片中也是这样,上至国民党军的旅长、营长,下至排长,都是身穿呢料军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领章。战时这种着装是非常不利的,将会使军官的身份暴露无遗,引起对方集中火力打击。
实际上,国民党军官在作战时是不穿呢料军服的,也不佩戴金属制的代表军衔的领章,其军衔职务等情况主要依靠缝制于上衣胸前的油布胸章来识别。胸章上标明佩戴者的姓名、部别、军衔、职务等信息,在远距离上是难以分辨其身份的,有利于提高军官在战场上的生存力。当然,军官身穿笔挺的呢料军服从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上来说是有利的,只是不符合战场上的实际情况。
影片中,李大成所在部队是在姚子青营到达之前坚守宝山的部队,他说其部队番号为8营,这肯定是一个军事常识方面的错误。刘伯承元帅曾经在战争年代遇到这样一件事。他在聽取一名参谋汇报一条刚刚获得的情报时,曾询问其情报来源。这位参谋回答说,是通过监听敌人一个7排长说的。刘帅当即纠正说,无论是我军还是敌军,都没有7排这个建制,应该是监听人员将姓齐的齐排长错听为7排长。
影片中姚子青使用的望远镜是62式望远镜,这明显是个错误。
从军队建制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团级以下单位采用各自范围内的编制序号排列。例如,每个团都有1营、2营和3营。连一级均采用在团的范围内统一编制序号的方式(炮兵连、机枪连有时不采取这种方式)。例如,1团下辖的9个步兵连,统一排列序号为1连至9连,分别隶属于所属3个营。因此,只要提到9连即可知道其隶属于该团的3营,只要提到5连即可知道其隶属于2营。从上述规律可以看出,无论哪一支军队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军队,其1个步兵团不可能下辖8个营,一般情况下只下辖3个营,因此也不可能出现8营这样的番号。这明显是影片制作方对军队编制不熟悉造成的失误。
此外,日军在黄浦江上的军舰从外形上看非常像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列舰体积、吨位较大,是难以驶入黄浦江实施火力支援的。
从影片中的战术表现看淞沪会战的失利
《捍卫者》影片中展现的作战情况是,国民党军处于总体上的被动状态,姚子青在总体被动的状态下尽力发挥主动精神,其战术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姚子青营增援宝山进入城内后,经过重新部署,确定了前推防御的部署方式,即不再依托已经残破的城墙进行防御,而是将防御阵地选择在城外的有利地形上,在城内则部署机动预备队并在西街构筑环形工事和布设掩体、障碍物。
这一防御部署从总体上来说是正确的。一方面是因为宝山城的城墙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严重受损,难以作为防御依托。另一方面则是由守城必守外围的城市防御作战原则所决定的。城市防御作战一般都将城市外围阵地作为防御的重点,以此构成大纵深的防御部署来增加防御作战的弹性。如果外围阵地轻易被敌军夺取,防守方就失去依托有利地形大量消耗敌军的机会。一旦攻城一方逼近到城市边缘就会全力突破城市的城区防御,防御一方就只能依托城内防御部署实施巷战,一般而言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如果防御一方能够建立坚固的外围防线,并与进攻方在这里进行反复争夺,那么进攻一方将付出很大代价并且严重耽搁作战进程。即使最后外围阵地失守,也会为防御一方争取调动部队的时间,为准备反攻创造条件。
在前推防御部署占领外围阵地时,需要注意占领的防御地幅不能过大,必须与自身的兵力数量相适应。否则,防御地幅过大将造成己方各处阵地上兵力薄弱,不便于相互之间进行支援。影片中姚子青营只有1个营的兵力,再加上所谓的“8营”残余兵力整编的1个连,总共不过4个步兵连兵力,如果占领防御地幅过大,无疑会大大降低兵力、火力密度,造成防线的薄弱而被对方一突即破。从影片中表现来看,国民党部队只是占领了距离城墙不远的阵地,这样就使防御方能够最大限度缩短防线长度,对集中兵力、火力是有利的。
即使是拥有较多的兵力、较高的火力密度,如果单靠被动防御也是难以持久的。影片中打退日军第一次进攻时,姚子青除了亲率部分部队进行正面防御外,还派出副营长李仲贤率部分兵力埋伏在日军战斗队形侧翼的树林里。战斗打响后,姚子青又下令李大成率领的“8营”整编而成的预备队1个连出动,从侧翼包抄进攻的日军。由此,国民党部队形成了对进攻之敌的三面围攻的态势,一举将日军击毙200余人,取得初战的胜利。
此后,除了姚子青派出李仲贤率部队主动出击一次之外,姚子青所部就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之中,这也是整个淞沪会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作战的普遍缺陷。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曾一度寄希望于利用战役的持久来大量消耗日军,因此主要采取阵地防御的作战方式。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讲话时就曾提到,对日作战要“处处设防”、“深沟高垒”、“固守不退”,以此作为“救国的要诀”。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在《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一文中提到:“要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敌人的利器是飞机、大炮、战车,我们的利器是深沟、高垒、厚壁”,“我们要固守阵地,这是我们抗战胜利的惟一要诀”。
影片中日軍在黄浦江上的军舰,从外形上看其非常像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列舰体积、吨位较大,是难以驶入黄浦江实施火力支援的
大多数时间,国民党军都是进行被动防御
淞沪会战开始后,蒋介石又给负责战役指挥的冯玉祥发电报说:“只要我军官兵固守其原阵地……虽至最后之一兵一弹,必须在阵地中抗战到底,至死不渝,则最后胜利,必归于我也。”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加上国民党部队很多都是仓促到达战场,在日军优势海陆空火力打击下被动防御,其伤亡损失也就可想而知。
时任第4军59师师长的韩汉英曾对此评价说:“以为防御便不计利害的死守,这实为一个大大的错误。有了这一错误,于是便处处设营,处处防守,犯了兵家所忌的长蛇阵势,也不自知。例如淞沪之役,我们战线由闸北到江湾以迄浏河,迤逦数十里,配置二三十个师在阵地死守,一个师被打完了,跟着补上第二个师;第二个师被打完了,又补上第三个师。这样,在士气方面虽然可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得到英雄的威名,然就作战上利害而言之,尤其在我国军事装备劣势条件之下,那是不行的。”
即使到了后来的抗日作战中,国民党军被动防御的做法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付出的伤亡代价是惊人的。
具体到宝山城之战,姚子青营在防御过程中,应该按照克劳塞维茨(1780~185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所构成的盾牌”的原则,多利用小部队甚至班组小分队进行阵前反冲击和阵地内反冲击,以此达到在防御战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而不是单纯依托阵地以火力对抗优势日军。
影片中的国民党军面对日军拥有的巨大优势火力,其防御工事却构筑得非常薄弱。从画面来看,姚子青营只有深度不大的战壕,外加几个作为指挥所或观察所的掩盖工事。而且,这些防御工事都呈一线式配置,缺乏侧防工事和防御纵深,防御的稳定性大受影响。这种情况也是与淞沪会战时的实际情况相似的。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严重缺乏与日军的作战经验,加上日军在上海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空炮、舰炮火力打击威力,使得国民党军队在缺乏防御工事依托情况下受到极为惨重的损失。当时任18军军长的罗卓英曾在《作战·训练余话》中提到:罗店(淞沪会战的主战场之一)“这个地方一坦平阳,没有山岭,也没有特殊的设备可资利用。连个像样的战壕也来不及修筑,勉强建立了一点简单的工事,可以说是象征性的。在日寇重炮和坦克车的疯狂攻势下,只有拿我们的血肉和他们去拼了。”
影片中,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比较薄弱,这与历史情况相似
相似国民党军由于不构筑防炮洞等掩蔽工事,在日军炮火下只能被动挨打
当时的国民党军缺乏与强大外敌作战的经验,这与其在国内战争中面对的对手不是军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着关联。国内对手的技术装备都不如国民党军队,因此其在沪淞会战时并不重视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国民党部队通常只是构筑一条缺乏侧防工事和纵深的堑壕,也不构筑防炮洞等掩蔽工事,更不会进行伪装。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淞沪地区地下水位极高,挖下1m即渗水,士兵们不太愿意整天泡在水里,也就不愿意挖深工事了。
严重不足的防御工事使得国民党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极大,在会战中期一般情况下1个师只能守6、7天,就因人员伤亡过半而被替换下来,再换上另一个师继续防守。原属于西北军的32师部队因为其传统上比较重视工事构筑,因此伤亡较小,曾坚守阵地达9天之久。
一线式防御存在着的缺陷,就是将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到一线阵地上,一旦一个点被突破,就会造成全线崩溃,这也是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曾振宇